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化家庭 >

佛化家庭的生活教育

佛化家庭的生活教育

  俗語說:“家和萬事興。”從小長大的家,接受社會化教育的家,一直到“全球競技”的地球村,甚至于成家立業(yè)而建立的新家,想要營造出什么生活氣氛,端視吾人不同的生活信念、態(tài)度與方法而不同,也都會影響到我們是否能安住于此中的要件。

  “家”應該是給人安身立命之感受,但當今社會卻又總是見到、聽到家暴事件的訊息,家庭成員之間不是冷戰(zhàn),就是老死不相住來,甚至于互揭瘡疤而落入肢體、語言、態(tài)度的斗爭中。反觀在佛化家庭中若能擺放諸佛菩薩的圣像,便能收“生靈睹相以知歸,佛化承風而久住。”(出自《樂邦文類》大正四七?一八七上)之見賢思齊之功效。

家庭和樂的重要性

  佛教是講“離苦得樂”的宗教,更強調堅定而善巧的運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當代有些年輕人之所以沉迷于網(wǎng)咖、嗑藥,或是做個追星族之一,多是因為感受不到“家”的溫馨,或是因輸在起跑點、一時的挫折而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只好一昧地向外追求強度感官娛樂的剌激,此時“家”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功能。

  “家”維系了那份血緣關系上的傳承與成員們之間互動的親切感,雖然已來不及改變家中成員的血緣關系;但成員與成員之間的相處,卻可以透過態(tài)度上的改變,來轉家庭浮躁不安的氣氛為安和樂利的氣氛。佛陀反對高壓政策,支持民主和敬的居家生活,例如“長阿含中善生經(jīng)…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一相待以禮、二威嚴不越、三衣食隨時、四莊嚴以時、五委付家內。妻以五事恭敬于夫,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問所在。”(出自《大乘義章》大正四四?七六八中)這在當時印度社會女性不被尊重的背景之下,是非常不容易的看法。時至今日,仍可感受到其相敬以待的家庭氣氛,或許可為今日家暴之氾濫提供一些生活教育的改善方向。

共同學習的新生活

  家中成員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要懂得互相尊重。就算是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可能因個人的特質與個性,或說不同的心智需求,就有可能在支持派系上有所不同,如何理性互動而不墮入相互較勁之狀況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各大宗教盡管會有不同支派的流變,但引導信仰者向善的教化目的不會變,只是在方法與巧妙等方面,會各有不同的角度與想法。

  若能將圣賢之語或格言等,以美工制作且適切張貼于家中各各不同角落,就能在不同的時空中,來提醒自己應有的態(tài)度與看事情的角度,自能營造出共同學習的新環(huán)境,若能進一步相互交換大家生活應用的心得,則把家庭建設成清凈安樂之處所,不是不可能的。只要家庭中任何一位成員,愿意從自我要求并實踐之,漸漸就能以身作則而影響到其他的成員。最佳佛化家庭的宗教教育單位配備,應包括有“善知識為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眷屬,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為家處,諸忍為家族,大愿為家教。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fā)大乘,為紹家業(yè)。法水灌頂,一生所系菩薩為王太子。成就菩提,為能凈家族。”

  總之,建設歡喜和諧的家庭生活不是不可能的,而在于每一位成員是用什么心去看自己的生活世界。若有人是以“怨憎會苦”的態(tài)度來面對親友,則必能如在地獄中受折磨;若是以“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心看待周遭的一切,即是佛法生活教育的落實。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