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佛教與中醫(yī)的相攜
佛教與中醫(yī)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典經籍如海。中醫(yī)博大精深,佛教講求智慧與覺悟,歷代釋家高僧中不乏醫(yī)術精湛者。而中醫(yī)史上的名家大多具備智慧和覺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解人文。
佛學誕生于印度,東漢明帝時經西域傳入中土,魏晉以后,佛學廣為流傳,被中國固有的文化融合,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yī)學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在多學科的基礎上融匯貫通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佛學東漸必然對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的中醫(yī)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醫(yī)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積累總結而成診療經驗的醫(yī)學體系,與古巴比倫醫(yī)學、古印度吠陀醫(yī)學合稱人類最早形成三大傳統(tǒng)醫(yī)學。
禪宗強調明心見性,即直觀領悟;中醫(yī)崇尚天人合一,用直覺來把握世界,感悟生命。中醫(yī)的診察過程實際是一種直觀思辨,強調用心體驗,通過直觀外推相內向反思,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綜觀全局,整體分析,也是一種悟的過程。禪宗獨特的思維方式與中醫(yī)固有的“醫(yī)者意也”的直覺體驗不謀而合。
佛教煩惱的含義比心理上惱怒心煩的外延大得多,泛指與正道相反的一切心理和行為,是負面的、錯誤的、有害的、罪惡的,可謂一切煩惱皆是虛妄。作為中醫(yī)病因的煩惱則包括七情致病的主要內容,導致人的性情偏頗,出現(xiàn)心身疾病, 一般醫(yī)生治病靠藥物,佛學療疾則靠“心”,并強調樂善行施,淡泊名利,即所謂“養(yǎng)性者,所以成性,性自為善,內外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yǎng)生之大徑。”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圣人認為身心虛弱就容易被邪氣賊風侵入,人的生命始于元氣聚,終于元氣散,所以,中醫(yī)以元氣的充沛與否,運行是否正常協(xié)調來闡釋生理、病理現(xiàn)象,若體內元氣充沛,運行正常協(xié)調、機能活動就健全,抗病能力就強。若氣有虛實之變,或運行失常,整體或局部組織臟器的機能活動就會興奮或減弱,就容易被邪氣侵入而罹病。
《上古天真論》又云——
陰陽者,大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也是陰陽變化的結果,生命的整個過程是仰賴于自身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若陰陽失調,或陰盛陽虛,或陽盛陰虛,或陰陽兩虛,都易被邪氣賊風侵入而患病,這時要補其不足或并補之法,使陰陽恢復對立統(tǒng)一關系,人就會復歸于協(xié)調平衡的健康狀態(tài)?傊{氣也好,補陰、補陽或陰陽雙補也好,是在補虛,目的就是避免邪氣賊風的侵入。所謂邪氣,即從虛而入之氣,亦名虛邪。這在佛道來說,就是正念虛,邪念從虛而入,產生妄念,神不守舍,煩惱叢生,即是病也。反之心情恬淡,寂寞無為,專注一境,修持禪定,正念即從茲而生,精神內守,邪念即無機可乘,病魔從何而來?《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認為心為肺、肝、膽、膻中、脾、胃、大腸、小腸、腎,三焦、膀胱之君主。君主神明,各官就會安其職守,以此養(yǎng)生,就會長壽。若心主不明,則危,十二官不會相使,還會傷形敗脈,不但不能養(yǎng)生,還會招致災殃。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就是心主神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聊八識就會各安其守,上傳下達,政令暢通。如此養(yǎng)生,就會延年益壽。反之,心主不明,貴賤不分,八識相亂,政令閉塞,心所有法中的煩惱就會產生。以此養(yǎng)生,不會長壽,還會災禍臨頭,危及生命。因此,只有觀照自己本心,制止外魔侵入,修行止觀,方可治病延年益壽。
《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云——
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心之產物。就是說,人心的煩惱、意念,乃至見諸于實踐的言行都是招引吉兇禍福的基因。因此心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生老病死的根源和個體輪回的主體,只有摒棄一切欲望,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身不觸覺,意不緣法,心無掛礙,才會徹底擺脫煩惱,達到涅槃境界。
《天竺經眼論》中的金針拔障術是我國有史可考的手術治療白內障的最早記載,由印度僧人傳授予謝道人,《外臺秘要》云:“用金蓖決,一針之后豁然開云而見白日。”由于這種手術療效顯著,被醫(yī)家廣泛采用,融入我國眼科學!赌拷洿蟪伞分械慕疳槹握闲g八法——審機,點睛,射覆,探儷,擾梅,卷簾,圓鏡,完壁,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龍樹菩薩方》的七十二眼方也直接影響了中醫(yī)眼科學的發(fā)展,有的至今仍被運用于臨床。
歷代醫(yī)僧及居士中之習醫(yī)者,借行醫(yī)以弘揚佛法,其中醫(yī)術高明者慈悲濟世,嘉惠群生,著書立說,豐富了中醫(yī)學說的內容。
- 上一篇:為什么吃植物不算殺生?
- 下一篇:中國近代四大得道高僧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什么叫隨喜功德?
- 人生迷茫怎么辦?
- 在家人可以直呼師父名字嗎?
- 低調做事,認真領會悲、智、和、敬的精神
- 可以躺著聽經嗎?
- 如斯的覺性
- 最早的居士是誰?
- [其他漢傳法師]怎么才能把現(xiàn)前之事入到唯心之理
- [其他漢傳法師]為什么做了這么多的供養(yǎng)卻沒有功德?
- [紅茶]工夫紅茶為什么叫工夫紅茶?
- [禪宗公案]什么是道?清凈之水
- [生活故事]和尚也會打電話
- [哲理故事]量大才好做事,樹大方能遮陰
- [佛與人生]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佛學常識]出家僧人的四威儀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佛源法師]投胎是個大問題,信愿堅固就不會走錯路
- [夢參法師]念佛念到什么程度能往生?看破放下
- [綠茶]金山翠芽屬于什么茶?鎮(zhèn)江金山翠芽的產地與特點
- [禪宗文化]禪偈是什么意思?
- [哲理故事]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
- [佛經故事]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佛與人生]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佛學常識]生理期和孕婦能去寺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