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兇禍福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消災(zāi)弭禍?
九、惡可致兇
華嚴(yán)經(jīng)的十地品中記載:一切惡以十惡為根本,造了十惡,來世不但會墜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而且萬一再投生到人間,還會產(chǎn)生兩種可怕的報應(yīng):
1、殺生:短命、多病
2、偷盜:一貧窮、和別人共用財物,使用財物不能自由自在
3、邪淫:妻子不忠貞不善良、得不如意的眷屬(親人常和你作對)
4、妄語:常被人誹謗、常被人欺騙
5、綺語:講話沒人接受、說話不清楚
6、兩舌:親朋好友背離、家人親族惡弊
7、惡口:常聽到不好聽的聲音、常發(fā)生訴訟爭論
8、貪愛:心不知足、所求匱乏(或多欲無厭)
9、憎恨:常被人苛責(zé)缺點談?wù)撌欠、常被別人煩惱或傷害
10、愚癡:生在沒有智慧的家庭、心地諂曲而不光明磊落
業(yè)報差別經(jīng)上也敘述了眾生的十惡業(yè)能產(chǎn)生如下的兇報:
1、殺生—能使大地堿鹵,藥草無力。
2、偷盜—能感現(xiàn)霜雹、蝗蟲等現(xiàn)象,使世界鬧饑荒。
3、邪淫—能感現(xiàn)惡風(fēng)大雨,以及各種塵埃。
4、妄語—能使許多事物變得臭穢。
5、兩舌—能使大地感現(xiàn)高低不平。
6、惡口—能造成瓦石沙礫,粗糙難看的東西。
7、綺語—使草木稠密,枝條長棘。
8、貪愛—使農(nóng)作物的果實又細(xì)又小。
9、憎恨—能使一切樹木的果實又苦又澀。
10、愚癡或邪見—使一切農(nóng)作物不會開花結(jié)果,收獲量很微少。
地藏經(jīng)中的‘閻浮眾生業(yè)感品’也舉了一些做惡會得兇報的例子:
殺生—遭殃短命。
偷盜—貧窮、受苦。
邪淫—來生變?nèi)给濜x鴦等禽獸。
惡口—家庭不和,時常和親屬爭吵。
誹謗—口才不好,嘴里長惡瘡。
憎恨—丑陋殘廢。
慳吝—所求的東西無法得到。
飲食無度—來生饑渴,而且咽喉出毛病。
愛好打獵—因受驚瘋狂而喪失生命。
悖逆父母—遭到天災(zāi)地變。
焚燒山林—瘋狂迷惑而慘死。
虐待子女—來生常受鞭撻。
網(wǎng)捕鳥獸—來生骨肉分離。
△釣魚、網(wǎng)魚的人來生也會遭到父母兄弟妻子離散的報應(yīng)。
貢高我慢—出生卑賤,受人驅(qū)使。
無端毀壞財物或暴殄天物—所求的東西缺乏,不能如意。
不信三世因果等邪見—誕生在文化邊落(沒有佛法)的偏僻地區(qū)。
陳希夷心相篇說:
性情偏激的人—恐遭奇禍。
言多反覆—沒有好友可以依靠。
轉(zhuǎn)眼無情—貧苦、寒酸、夭折。
輕口出違言—壽命短折。
忘恩而思小怨—科第難成。
偷斤減兩—子孫很難成大人。
利己損人—兒孫多悖逆。
使別人難堪—意外喪身,又害了子女。
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又損壽。
小有富貴則生傲慢—準(zhǔn)有刑災(zāi)。
假公濟私—縱使有榮華富貴,兒孫也沒辦法享用。
有才能而吝嗇教導(dǎo)別人—自己沒有成就,子女也一無所成。
妒忌別人,爭勝圖利—到頭來還是輸人一等。
樂極生悲—一生辛苦。
怒時反笑—到了老年,還是老奸巨滑。
愛好稱贊自己的長處—功名很難有所成就。
喜歡談?wù)搫e人的缺點—身心性命容易受傷害。
責(zé)備別人重而責(zé)備自己輕—別人不與他共謀同事。
愛好跟別人競爭—前程有限。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
笑罵不分是非—知交斷絕。
少年飛揚浮動—壽命難長。
剛愎自用、行險僥幸—走頭無路。
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短折亡身。
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兇災(zāi)惡死。
色欲空虛—暴疾而沒。
肥甘凝膩—毒瘡而終。
性情孤潔—老后無嗣。
心地欺瞞—盛年喪子。
暗里傷人—無子。
苛剝民財—多遭火盜。
十、兇吉的變化
。ㄒ唬┯懈6荒芟
有的富人有錢財卻不能享受到快樂,終日為財物憂愁。這是因為他前世施舍時不能發(fā)至誠心、歡喜心。或者因為別人勸他施舍,他才勉強施舍;蛘咭驗槭┥嶂,又生后悔心。(見彌勒菩薩所問經(jīng))
。ǘ┠芟矶鴽]主權(quán)
——能受用財物,可是又苦無主權(quán)
有的人沒錢、房子,可是他有公家宿舍房子可以住。他雖然沒所有權(quán),可是他照常可以享用,這是因為前世時他只知勸別人施舍財物,可是他自己卻不能施舍;蛘咭驗樗吹絼e人布施時,只加以歡喜贊嘆,但自己不布施。
。ㄈ﹦诳嗖胖赂
有的人要很辛苦地工作才能致富,這是因為他前世布施時,讓受施的人千辛萬苦才得到施物。譬如:他救濟窮人,讓窮人跑了老遠的路途,辦了許多麻煩的手續(xù),又等候了很久,才領(lǐng)到錢。
。ㄋ模┹p松就得富
有的人命很好,財富得來全不費工夫。譬如,做生意很輕松就可以賺到錢,別人把遺產(chǎn)捐贈給他。這是因為他前世布施時,讓受施者很輕松而不費力的情形下得到施物。譬如,他親自送財物到高山上的孤兒院,使孤兒們很愉快地獲得那物品。
。ㄎ澹┫雀欢筘
有的人起先富有后貧窮。這是因為他前世因為別人的勸告才布施,可是因為不明白施舍的意義,布施以后心里后悔,變成吝嗇。(見業(yè)報差別經(jīng))
。┫蓉毝蟾
有些人起初貧窮,后來越來越富有。這是因為他前世本來不歡喜施舍,因為別人的勸告他才施舍,可是布施以后他心里很高興,慢慢也喜歡施舍財物了。
(七)貧而能施
有些人雖貧窮可是喜歡布施,這是他前世雖然施舍,但沒有施給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所以產(chǎn)生的福報很少,稍微享用一下,福報就完了,所以今生才會貧窮,但因為過去習(xí)慣布施,所以今生雖然貧窮但仍喜歡施舍。
。ò耍└欢皇
有些人今生很富有,可是他卻很吝嗇,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過去世本來就不曾布施,偶而遇到一兩位良師益友的勸導(dǎo),他暫時布施了這么一次,而且還布施給智德兼?zhèn)涞娜恕km然只布施了這么一次,可是因為福田好,所以福報多,所以今生大富大貴,可是因為他過去世就不習(xí)慣布施,所以今生仍吝嗇成性,不喜歡布施。
。ň牛Q定福報的因素
—決定福報的三大要素
施舍必然可以產(chǎn)生福報,可是福報的大小不是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它受到下列三個要素的影響:
1、施舍的東西—東西越難得越貴重,所產(chǎn)生的福越大。
△施舍可分為施舍財物、施舍真理和解除恐懼煩惱等三種。其中以傳播真理的福最大。
△布施金錢財物來生可以得富貴。
△傳播真理來生可以得智慧。
△解除眾生的困難恐懼、憂慮、緊張和煩惱,使他們得到平安和快樂,例如陪膽小的人走黑路,來生可以得到健康。
△釣魚桿、農(nóng)藥、殺蟲劑、刀槍、不清凈的東西或食物……不可以布施。(施則無功而有罪)。
2、施舍時的心地—心地越清凈則福大。布施希望同報則得福少。為了名利而施舍則福報小。布施時為人所知(陽德)得福小。布施時不為果報則福報大。
3、接受施舍的對象—對方的智慧、品德越好,則施舍的福報就越大。布施圣賢一錢,勝過布施凡夫千萬錢。所以佛經(jīng)上把產(chǎn)生福報的人,叫做‘福田’(意即能產(chǎn)生福報的田地)
阿毗曇甘露味經(jīng)上說:布施畜生可受百世報,布施不善人受千世報,布施善人受萬世報,布施離惡欲的凡夫可以得千萬世報,布施得道的人可以得無數(shù)世報,布施佛則將來一定會成就無上智慧。
△好的福田通常有三種:
。1)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如父母師長)
(2)悲田(使我們產(chǎn)生憐愍、心的人,如饑渴、窮人、病困的人。)救人危急,功德很大。
(3)敬田(有智慧、有道德的圣賢,如得道的高僧等)
△福報就是‘財物’、‘心地’和‘對象’這三者的乘積。
一般人施舍講究‘財物’和‘對象’,菩薩的施舍則不分對象,而特別講究‘清凈心’、‘平等心’。因為心不平等、不清凈就有煩惱。
而且這三個因素中,心是我們可以做主的,只要心地?zé)o限清凈,福報就無量無邊了。
而且在心地上下功夫?qū)ξ覀兝孀畲蟆?lsquo;財物’和‘對象’這兩個因素都是在身外,所以常不能自由發(fā)揮,譬如,我們的財物是有限的,施舍的對象也很難隨心所欲。所以大智度論上說:‘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
經(jīng)典上曾記載:有一次,舍利弗以一缽飯供養(yǎng)佛,佛立即以那缽飯布施給狗吃,而且問舍利弗說:‘你布施飯給我,和我以飯布施狗,那一個人得到的福多?’舍利弗說:‘佛布施飯給狗的福報多,因為佛的心清凈無比。’
(十)施多福少
布施時心不恭敬,沒有歡喜心、沒有至誠心或者布施時心生傲慢……則布施的東西再多,所得到的福報仍然很少。
布施的對象(福田)沒有智慧也沒有道德,則布施的福報少。譬如把種子播在不肥沃而且又硬的沙土上,播的種子再多,所收獲的種子一定很少。(見菩薩本行經(jīng))
(十一)施少福多
以歡喜心、恭敬心、清凈心布施,而且布施給佛菩薩圣賢等最好的福田,布施的財物雖然少,所得的福報多得不可計數(shù)。譬如,在土壤肥沃的土地里,種的種子雖然少,可是所收獲的果實卻很豐碩。
所以法苑珠林上計載:八十億耳(人名)過去曾用一朵花供養(yǎng)佛塔,因此在天人間和天上快樂了九十一劫,剩下的福德使他今生成就圣果。(法苑珠林第廿一卷)
。ㄊ┩瑧n異果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很富有,一個很貧窮。有一天,這兩個人遇到乞丐,他們都感到很憂愁。那個窮人擔(dān)心自己沒有錢,不能施舍。那個富人擔(dān)心乞丐要錢,他的錢財會減少。那個有錢人死后出生做餓鬼,而那窮人死后卻升天上,這是因為吝嗇和慈悲心的不同。憂愁雖然相同,可是受報卻完全不同!
(十三)異壽同果
人壽百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與人壽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所得到的福報,等無有異。
壽命一百歲的人行善五十年,與壽五十歲的人行善廿五年所得的功德福報沒有兩樣。
。ㄊ模閻荷平K
有些人一生為非作歹,可是卻沒有橫死。這就是因為他今生種的惡果還沒有成熟以前,前生的善果先成熟了。譬如說,從前有一個人七輩子都以殺羊為職業(yè),而臨終不墜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但是到了第八輩子便墜三惡道,而且先前所造的殺業(yè)都一一償還果應(yīng)了。(見大藏一覽)
所以說: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并非無報,時機未到。’
(十五)為善惡終
有少數(shù)人一生行善,臨終卻不得‘好死’。這是因為他今生的善果還沒有成熟,可是他前世的惡果已經(jīng)先成熟了。
然而,也有一些普通人以為是‘惡終’,其實不是惡終的。例如,譬喻經(jīng)上記載:有一個牧羊的孩子采花要供養(yǎng)佛,可是走到半路卻被牛觸死了,但是他的神識(一般人叫‘靈魂’)卻升天了。經(jīng)律異相這一部書也記載:有一只猴子看見一個得道的高僧,心里很高興,他開玩笑地披著裘袈,沒想到失足墜地而死,它的神識也生天?偠灾驗樾猩贫赖娜,來世沒有不得善報的。只是我們凡失的肉眼一時認(rèn)識不清而已。(見陰騭文廣義節(jié)錄卷上)
諸君一定要有‘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信心,做好事千萬不可因為發(fā)生挫折或倒霉的事而退失善心!我們必須要明白眼前的兇禍都是過去世的惡業(yè)造成的,只要我們對眼前不如意的事情稍加忍耐,而且更努力行善,吉祥的結(jié)果和機運遲早一定會來臨。況且,倒霉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很像是兇是禍,其實是大吉大福。下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明朝時揚州有一位開雜貨店發(fā)財?shù)母晃;他有一個兒子,兩個孫子,生活相當(dāng)富裕。
后來他病倒了。臨終時,拿出一桿秤子,并且吩咐他的兒子說:‘這是我賺錢的絕招!這一桿秤子里面是中空的,而且還灌有水銀,所以我在買賣上占了不少的便宜,今天才能擁有這么多財富。你可要善加利用這秤子啊!’
他兒子聽了,心中暗暗驚訝,沒想到自己的父親竟然做出這么不道德的事?墒歉赣H正病重,只好唯唯隨順,不便說明。
他父親死了以后,他就將秤子燒掉了,并且努力行善,救濟貧困,以彌補他父親的罪過。
他這樣真誠為善,不到三年,家產(chǎn)已經(jīng)耗費了一大半,但對他來說,那倒是心甘情愿的?墒菦]料到他的兩個愛子相繼夭折,使他傷心之余,常怨嘆老天無眼,行善不得好報。
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一個地方,形狀很像宮殿,見到一位官吏,坐在殿上,當(dāng)面告訴他說:‘你父親能致富,是他前世施舍財物的結(jié)果。財富是命中應(yīng)有的,其實并不必靠那水銀秤;可是他心術(shù)不正,運用這種卑劣的手段,加了一身的罪業(yè),至死不悟,自受苦報,這正是他的迷癡。那時天帝知他用心貪惡,所以遣下破耗兩星,投做你的兒子,以敗毀你的家業(yè)。家敗之后,還要加以火燒。而你呢?也會受到你父親的余殃,非但衣食不足而且短命。你父親以為有這么多的家產(chǎn)遺留給子孫,一定可以世代享受;可是他那里知道:兒子不能長壽,孫子是來敗家的呢?現(xiàn)在幸虧你存心善良,三年真誠為善,為父親懺悔罪業(yè),這是很難得的,所以天帝特別命令所司收回這兩個敗家子,不久將另降賢子,以光耀你的后代,并增長你的壽命。你應(yīng)該繼續(xù)修善,不要埋怨天道不公平。’
他醒之后,恍然大悟,行善更勤,后來果然連生了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摘自第一九一期慧炬)
上面這個故事使我們聯(lián)想到印光大師全集的一段話,他說:
‘一個人生兒子大概有四種原因:一種是報恩,一種是報怨,一種是還債,一種是討債。報恩是:因為他父母對于兒子,過去世有恩惠,為了報恩,就來做他們的兒子。所以服勞奉養(yǎng),生事死葬都稱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賢孫,都是屬于這一類的。報怨是:因為父母對于兒女過去世有虧損的地方,為了報怨,就來做他們的兒子。所以怨恨較小的,就忤逆父母;大的甚至為非作歹,闖下大禍,害及父母。做父母的,活的時候,不能得到兒子的奉養(yǎng),等到死了,還因為兒子的不爭氣,帶著羞恥到九泉去,這是報怨的一種。還債是:因為兒子在過去世,欠父母的資財,為著償債就來做他們的兒子。倘若債欠得多,父母就可以終身由他奉養(yǎng);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讀書才得了些功名而喪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財利而身死的。討債是:因為父母在過去世,欠兒子的資財,為了討債,就來做他們的兒子。小的債不過損失些學(xué)費聘金,等到還清了,父母想望他成事業(yè),而他忽然夭折,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債,那做父母的損失,可就不止此數(shù),必定要廢業(yè)蕩產(chǎn)、家破人亡才罷休。’
如果我們明白上面這番道理,當(dāng)我們行善拜佛,求子女病愈而子女反而去世時,我們千萬不要灰心,因為說不定那死去的子女本來是來討債報怨的,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懺悔行善和佛菩薩的慈悲,才停止了惡運。這好比我們曾經(jīng)得罪了某人,某人想來報仇,幸好我們透過了道歉賠償或有勢力的人為我們從中調(diào)解,才使對方怨恨消釋而不再想報仇。
摘自:陳柏達《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 上一篇: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嗎?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嗎?
- 下一篇:極樂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yán)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yán)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xué)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zhǔn)提咒簡介,準(zhǔn)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xué)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yán)經(jīng)簡介,楞嚴(yán)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fēng)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zhuǎn)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dān)當(dāng),忍之為德,在于負(fù)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dāng)下、活在當(dāng)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yán)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yán)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yán)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yán)經(jīng)]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xué)常識]偈頌的術(shù)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xué)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