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學佛者必須有的基本信念

最學佛者必須有的基本信念

  佛是什么?有人講:佛有三十二好相,金光閃閃,有好多的加持、福報和不可思議的力量,讓人崇拜……

  那是你自己心目中的佛,如我兒子見我家的佛,就是一尊銅像一樣。

  佛是什么?其實,佛是一個能擔當?shù)?a href="/remen/juew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覺悟者。何為覺悟者?從此在三界中不再有一絲的迷惑,能自己做得了主的人。

  有很多朋友講:這些都能理解,但就是做不到。為什么做不到?因為擔當不夠,自己還有很多的習氣和執(zhí)著。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但現(xiàn)在很多人學佛的目標不是學作佛。

  學佛的目的什么都有:有的希望能找一個好媳婦;有的希望能成為億萬富翁;有的希望能當大德,讓別人都跪著給自己磕頭;還有的希望能有三十二好相,放大光明……

  記得有位朋友,當時病得快不行了,就勸她學佛。她問:“學佛就死不了?”答:“嚴謹修行就死不了。”但是這位朋友在學了幾年佛之后,就罵我:“你這混蛋,忽悠我天天守清規(guī)戒律。反正已經(jīng)死不了了,為什么還得這么做……”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一個學佛者在成佛之前,當他的各種不究竟的學佛目的達到以后,立即會產(chǎn)生一種痛苦。就好比,有人想通過學佛找一個好老公,等老公找到了,那還學佛干嘛呢?有人想去利益一切眾生,但當了知眾生本是自性化現(xiàn)的,——就又沒有學佛的目標了。

  一個真正的學佛者應有的基本信念就是:要成為心離一切相、能擔當?shù)挠X悟者。其他的都是一些借口。

  娑婆以缺為美,不可能通過學佛達到私欲的全部滿足。

  有人講,佛法不是任何事情都能滿足嗎?是的。但娑婆世界是以“缺”為美的,在這里,完美的東西都不長久。越完美的東西,存在的時間就越短。在這個世界,是不能通過學佛,達到自己欲望的極度滿足的。

  曾見過這樣一位朋友,修行也不錯,問她:“為什么學佛?”答:“自己找個好工作,讓老公好,家里有錢,兒子上大學,然后找一個好兒媳婦,生個孫子……”我說:“你要的這些東西佛法中都有,但就是沒有能滿足你‘所有’欲望的那個東西。”

  因為娑婆世界里任何完美的東西,都是暫時的、一瞬間的,人是追求不到無窮的、極致的完美的。

出離心是初學佛者的基礎(chǔ)

  那么,初學佛的基礎(chǔ)是什么?是出離心。

  如果沒有出離心,就會覺得娑婆世界非常不錯,就沒辦法具有一個學佛者應有的基本信念,也沒辦法心離三界而成為能擔當?shù)挠X悟者;如果有出離心,就能感到這個娑婆世界如火宅一樣,隨時可能燒到自己的眉毛。

  為什么那位朋友打電話說恨我呢?就是因為她沒有出離心,心中總想著以前可以吃的美味,而現(xiàn)在只能吃一碟小咸菜;或者想著她的好朋友做生意掙了幾千萬,開著寶馬轎車,受人崇拜。心里總想著這些東西,就沒有出離心,所以痛苦。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內(nèi)心深處是不是感覺這個娑婆世界有些東西還挺好的。只要有這個心想在,就缺少了一個學佛者應有的基本信念。

  其實,我們這個世界是很苦的。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話,可以看一下釋迦牟尼佛發(fā)的五百大愿,在所有的佛國土中,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沒有任何佛喜歡來的,但釋迦牟尼佛就發(fā)愿到這兒來。在我們這個世界,天氣熱了,出汗;天氣冷了,怕冷;還有一個有很多劫難的、生命短促的肉身子;即使所有的幸福,都是短暫的;就算是億萬富翁,也是前世的天人福報,搞不好瞬間成了窮光蛋。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完整的出離心,就不可能產(chǎn)生應有的基本信念。如果沒有應有的基本信念,那么所做的任何修行都是錯的,早晚會變成痛苦。

  外面有好電視,但持八關(guān)齋戒,不能看;朋友給了一張?zhí)焱蹙扌茄莩獣钠,但戒律在前,不能看;好不容易找一媳婦,一查日子,佛菩薩圣誕日,不能過性生活;肉也不敢吃……天天有麻煩,多痛苦啊!這簡直不是在學佛,而是掉到自己給自己的約束中,掉到自己人格和心靈扭曲的陷阱中去了。

  為什么有很多朋友,學佛以后心靈反而變得扭曲了?就是因為外面的放不下,里面的拿不起來,正好夾在中間。不學佛還好,學佛以后,全都是痛苦。

  當今社會,如果有一念放逸、發(fā)泄的話,就是在學魔。為什么?因為丟失了出離心,丟失了菩提心。

為什么要出離?

  有的朋友問:“感覺這地方挺好的,為什么要出離?”這是個好難回答的問題,只能說:你不想出去,就在里面呆著吧。如果大家有一雙慧眼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事情:在我們這個世界中,有好就有壞,但好的時間非常短,壞的時間非常長。

  有人說,特別羨慕別人夫妻恩愛。我跟我妻子就很恩愛,但我們也吵嘴打架。最后我們約定:嚴持沙門戒律,各自好好修行,相敬如賓,待對方都像大修行人似的,互相從內(nèi)心中,徹底將對方放下,為入世表法故作恩愛相,這才相對地沒好沒壞,才不打架了。

  自私占有的愛有多深,嗔恨就有多大,還是把多余的情執(zhí)心布施給法界吧!

  唐朝到印度取經(jīng)的出家師,有幾千名,但只有很少的幾人成功了,玄奘法師就是其中的一位。為什么那么多人沒有成功?因為沒有通過很多很多的考驗,包括自己的福報、信念。

  我們這個世界是個虛幻的假象,如果認同它是你非要獲得私欲滿足的地方,就沒有出離心了。

  為什么要有出離心?佛,無相無不相,學作佛者,如將用功不放在出三界、無一切相處,也就是大出離心上,就會被中間的幻相迷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