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諦是什么意思?對佛法苦圣諦的重新確認
佛法的認識論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揭示了人生宇宙的規(guī)律,其中對于“苦諦”的體認,可以說是佛法認識論的基石。對于人生是“苦”的分析和對于“苦”的原因的解釋,在佛法修行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是學修佛法、出離解脫的基本理論依據(jù)。隨著現(xiàn)代佛教文化思潮和修行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禪學和禪修方法的廣泛傳播,“快樂”、“輕松”、“自在”、“解脫”等概念出現(xiàn)的頻率不斷增高,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解,甚至于濁世“樂不思蜀”。因此我感到對佛法“苦圣諦”有重新確認的必要。
苦具有逼迫性,是眾生界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可以從身心兩個方面來考察。心中的逼迫之苦專指我們精神的不愉快狀態(tài),如相愛的人不能相見,乃至永別;相互仇視的人卻避不開,所謂“冤家路窄”;希望得到的總是難于滿足。如此等等,從古至今,見之于現(xiàn)實或表現(xiàn)于文學作品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這些苦難大多由自身或社會環(huán)境造成,受苦的主體是不能自主的,而對于苦的感受卻是實實在在的,逼迫性顯而易見。身苦是由于內(nèi)在的或外在的逼迫造成的身體或感官的不適,如饑寒交迫、疾病纏身乃至死亡等,佛法中概說為身苦。心苦又稱為內(nèi)苦,身苦又稱為外苦。如擴展開來,還可分為四苦、八苦、無量諸苦,個體生命的生老病死為四苦,連同社會環(huán)境等造成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加上五蘊熾盛苦,即為八苦。
在八苦之中,前四苦是所有生命的共相,也就是說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生命都不能違背這一自然規(guī)律。其它生靈沒有認知這種規(guī)律的能力,更沒有能力改變、超越這一規(guī)律,只有人不但可以感受、認識到這一點,而且能想方設法超越這一規(guī)律。無論是用醫(yī)學的方法,還是修道的方法,如果沒有對于苦的體悟,可以說醫(yī)學也無從發(fā)展,修道更無從談起,出世的學說便失去理論依托。也就是說感受到苦的存在,才能談得上出離。不斷的體驗苦迫,道念才會堅固,佛教才能保持其出世的品格。
如其不然,佛教便會在世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中湮沒自己,出家修道會演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佛教會蛻變?yōu)橐环N文化現(xiàn)象,從而遠離佛陀出家修道的本懷。后四苦精神因素多一些,而且隨著近現(xiàn)代社會整體環(huán)境的改善,苦的逼迫性有所減弱,但決不會消失,在某些方面還可能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這是由生命的局限性決定的:一面是內(nèi)心貪欲的無限膨脹,一面是物質(zhì)的短缺;一面是生命的有限、渺小,一面是時空的廣大、無垠。生命在這種滿足又不滿足中、有所能又有所不能中受著折磨和煎熬。生、老、病、死是欲界生命的共相,無能幸免,這是佛陀所體悟到的,也是他親證的真理,所以稱之為“諦”,意即真實不虛、不可改變。
從這一原理出發(fā),我們發(fā)現(xiàn)佛陀只是發(fā)現(xiàn)真實者,他并沒有創(chuàng)造真理,即沒有增加什么,也沒有減少什么,只要我們用心去感悟人生,即使我們不讀佛經(jīng)也能體認到生命的苦迫。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信佛的中老年人居多這一信仰現(xiàn)象。年青人并不是不苦,并不是感受不到苦的存在,對苦的感受有時甚至比老人們來得更強烈,只是由于他們旺盛的生命力和對未來強烈的希望與進取心,使得他們?nèi)菀着徘埠屯鼌s痛苦。
苦為出離之本,因此佛教將八苦譬喻為良師。人類對于大自然的改造活動大多和離苦求樂有關。離苦首先要知苦,知苦就是認識苦的根源。這正如良醫(yī)治病,必先會診,以確定病情,然后對癥下藥。一個人如果感到了苦的存在,最有用的辦法可能就是省察造成苦迫的原因。造成苦迫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這在佛法中稱之為“集”。從因果看四圣諦,四圣諦的順序應是集、苦、道、滅。集是苦的原因;苦是貪瞋癡等眾因所集之果,同時又是修道的原因;道是方法、道路之義,又是煩惱寂滅之因;寂滅是修道的果,即煩惱寂滅之意。無論是一個或多個原因造成的苦迫,我們都要冷靜客觀地省察其原因,以尋求解決的方法。佛法認為個體生命如同一條河流,苦的感受可能是上游污染所致,也可能是當下的認識和行為所致。上游污染所造之業(yè),不是凡夫當下的力量所能拔除的,只有藉助于修道獲得的正定與智慧才能徹底拔除,即所謂“定業(yè)不可轉(zhuǎn)”。
如果暫且不論往昔所造諸業(yè)造成的苦迫,因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他們覺察不到也不相信“業(yè)力”的作用,僅就現(xiàn)世而言,佛法對于苦的透析,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有了苦迫,不少人下意識的行為就是到寺廟里去,并以種種方式求助于神明。由于對于苦的原因不明,只能得到一時的慰藉,而不能拔除。我一直認為,信仰不是商品交易,我們不能和佛做生意,沒有錢花應當勤奮工作,沒有工作應該到勞務市場去,有了病應該到醫(yī)院去,只是不要走錯了門、認錯了人、拜錯了神。只有認識了苦,并用合適的方法去拔除苦根,才有可能離苦得樂。在佛法中,戒定慧三學和八正道等都是拔苦的方法。佛陀的偉大之處并不在于他給世人多少慷慨的承諾,而在于他幫助世人認識苦難,并教給我們解除苦難的方法。佛陀是良醫(yī),佛法是藥方。
苦是道心之基。人間的生活是五欲的生活,五欲的生活在給人以感官享受的同時,也給人以痛苦。佛法將人的感受分為三種,所謂樂受、舍受、苦受,但終究是苦!冻蓪嵳摗分薪忉屨f:這三種受之所以以苦相攝,是由于樂受易逝,沒有自性;舍受雖為不苦不樂的感受,但也是無常的,由緣起的法則所規(guī)定;苦受當下是苦。所以佛法認為“諸受是苦”。世間的權力、金錢、愛情等等,無一能超出這一范圍。有人說在生活中只要知足就可以常樂,其實這種苦的感受不是僅由個體的差異造成,或由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而是由緣起的有為法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所以佛法指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修道者的出離解脫,是一種背塵合覺的行為,正是建立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的。
可是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面對苦難的信心和勇氣,盡量去回避這一事實。痛苦使人思考,苦難使人成熟,煩惱催生菩提。從生命界的三大法則我們也不難看出知苦而出離的合理性:一、貪生怕死。從靈長類的動物到蠕動的昆蟲,自覺不自覺地都有求生的本能。將一只甲蟲放在盆中,它們總是不停地向外爬,直到精疲力盡為止。二、避禍趨福。在山崩海嘯、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面前,不僅人類急速遠離,所有的動物都盡可能地倉惶出逃。三、離苦得樂。這一法則在人類的生活與生存中是隨處運用的。冬天取暖,夏天制冷,不一而足。修道就是在確認諸受是苦這一事實的前提下,借助各種方法盡力淡化五欲,直至斷除,以出離世間之苦,證涅槃之樂。
苦圣諦有著確定的內(nèi)涵和外延,但決不能任意地夸大、演繹甚至曲解。外道和邪教就經(jīng)常利用佛法中的“苦圣諦”,演繹成“劫難說”、“災變說”和“末世說”來恐嚇眾生,斂財害命。在佛教界也有人以“末法論”為由,導眾生入邪見,在認識上以偏概全、本末倒置;在修行上以權代實,使不少信仰者在知見上產(chǎn)生偏執(zhí),遠離中道。世界有其自身成住壞空的規(guī)律,但從成、住到壞、空,要經(jīng)歷漫長的時期。人間雖不時有天災人禍發(fā)生,卻不能說是神佛的懲誡或昭示。佛陀曾經(jīng)說過,佛法要經(jīng)歷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恰好證明如來化世也遵循緣起的法則,決無例外,而住持佛法的人對佛法的興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佛教自傳入中國后,為適應環(huán)境,隨時調(diào)整自己、因機施教,在化導眾生方面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應時契機的法門?v觀這些明確的理念、方便的法門,我們還是需要指出:佛教哲學是關于苦難的哲學,這是由緣起的法則所確立的,表現(xiàn)為對苦、空、無常、無我的體證。整個修行的過程,無疑是以戒為師、自我磨練、自我斗爭的過程,這一過程同樣是漫長而充滿艱辛的。如果沒把信心建立在因苦迫而出離的觀念上,縱使我們把修行說得如何輕松快樂,也是浮光掠影;把體驗說得如何美妙誘人,也是不切實際的。眾生是病人,生病無疑是痛苦的;戒定慧三學是良藥,治病也不是輕松的。在僧團中生活,不但要對世間的苦迫有真實的體悟,也有責任告誡親近佛法的人世間緣起的道理、人生是苦的事實。只有這樣才能勸發(fā)菩提心,破除貪戀和執(zhí)著,自覺修行,邁向解脫。
佛在《四十二章經(jīng)》中說“富貴學道難”,難就難在富貴的人往往沉溺于五欲生活的享樂之中,不容易感受到人生的苦迫,很少發(fā)起出離心。應當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現(xiàn)代化,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苦的層面在由外向內(nèi)轉(zhuǎn)變。即心苦的感受在增加,身苦的感受在減少,但苦的性質(zhì)卻是永恒的。有人對于發(fā)達國家信佛人數(shù)比例居高不下充滿困惑,原因在于他們想當然地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就可以因享受生活而快樂。
有人以為有了高學歷就可以生活得更好更快樂,所以家長們從小就對孩子們施加過重壓力,不曾想造成高分低能、以自我為中心,人格偏差帶給自己和家人痛苦和拖累;有人以為愛情會給自己帶來幸福,不曾想苦苦追求,得到的卻是同床異夢、內(nèi)戰(zhàn)不息;有人以為金錢可以給人帶來幸福,寧舍身命,不舍金錢,不曾想竟使自己妻離子散,甚至身首分離;有人以為做官就可以光宗耀祖、予取予奪,不曾想圈套陷井不期而至。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以法眼觀之,種種欲求終歸是苦的原因,就在于“諸行無常”的法則。無常就是不永恒,把不永恒的東西當成永恒目標去追求,品嘗到的必然是苦果。
佛陀向我們揭示“苦圣諦”的道理,不僅僅是說相對于“樂”的“苦”的感受,而是揭示了“無常”、“苦”、“空”的諸法實相。也可以說是從不同的層面注釋了人生宇宙緣起的法則。大乘佛教在勸發(fā)菩提心時,不主張修行者僅以得到人天福報為目的,其原因就在于耽溺于人天五欲的享樂生活能障礙解脫道。而人世間的苦痛越是逼迫,所發(fā)的出離心也越強烈,行持也越切實。
苦是菩提之根。菩提心的含義是向上以種種方法求證佛道,向下以種種方便化導眾生。求證菩提,是出離沉溺六道之苦;下化眾生,是不忍眼見眾生受無量諸苦。同情心、憐憫心是人與人之間對于苦境的相互體恤,有了這種體恤,人的愛心得到增上,人與人之間有了溝通和理解。“同病相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苦的經(jīng)驗不但豐富了我們的內(nèi)心體驗,而且使我們認識世界,學會和他人相處。趨向于個人解脫的小乘圣人,因厭離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發(fā)心在泉邊林下自修以證圣道。由此可以看出小乘圣人的個人解脫,也是以“諸受皆苦”為認識依據(jù)的,并憑借各種方法而達到解脫的目的。菩薩發(fā)心求證菩提,雖然不同于小乘,但首先是基于“三界如火宅無處安身”的認識,并由此出發(fā)體恤眾生之苦,以種種方便,不辭勞苦地化度眾生。妙湛法師生前所說的“勿忘世上苦人多”的格言被廣為傳誦,正是因為這句極其平常的話,表達了菩薩行者的情懷。
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知苦、觀苦、離苦,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是個人解脫的思想基礎,是菩薩行者實踐慈悲無我的理論依據(jù)。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的快捷與方便,為修道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物質(zhì)基礎,我們的身心會不會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世界里迷失、遲鈍、麻木?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由出世而轉(zhuǎn)為入世?就象一株春藤,會不會因為枝蔓太多而遮掩了根本?我們會不會被他人和自己編織的理論之網(wǎng)網(wǎng)?對佛法中四圣諦的重新確認是有必要的。
- 上一篇:念這句佛號就是修萬善
- 下一篇:初學佛的人應該學什么佛經(jīng)?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zhuǎn)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jīng)]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