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jīng)

《藥師經(jīng)》,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和《地藏經(jīng)》一樣,《藥師經(jīng)》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之一!栋浲咏(jīng)》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詳情]

藥師經(jīng)講記

  戊二果德

  己一說略指廣

  『復(fù)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fā)大愿,及彼佛土功德莊嚴(yán),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說不能盡!

  如來在因地所修的廣大行愿,已逐一說明;現(xiàn)在再顯示證大菩提時所成就的果德。

  現(xiàn)在要另說一論題,所以佛說,「復(fù)次」。釋尊告訴曼殊室利:「彼」東方凈土的「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行菩薩道」的「時」候,「所發(fā)」的廣「大」悲「愿」,「及」成佛時,「彼佛」所有國「土」的殊勝「功德」,清凈「莊嚴(yán)」,「我」(釋尊自稱)就是在「一劫」,或「一劫余」的時間,也「說不能盡」。劫梵語劫波,義譯為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依佛法說,世界最初成立,人壽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歲,慢慢減到人壽十歲時,又百年增一歲,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這樣的一減一增,名叫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八十個小劫為一大劫。菩薩的行愿無量無邊,佛陀的果德,也是極廣極多,這那里說得完。所以釋尊所說藥師如來的本愿功德,果地莊嚴(yán),都只是略說一滴而已。說來雖簡略,而實(shí)是說一劫或一劫多的時間,也是說不盡的。

  己二以西喻東

  『然彼佛土,一向清凈,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wǎng),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yán),等無差別!

  釋尊在宣說藥師法門之前,已先說阿彌陀經(jīng),開顯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法門;故本經(jīng)關(guān)于藥師的清凈國土,不再加以詳述,而以極樂世界為例。因?yàn)榉鸱鸬劳鹋c佛的凈土,也是沒有什么兩樣的。今說明東方凈土的莊嚴(yán),從二方面說,一是有情正報;二是世界依報。藥師如來的凈琉璃世界,自成就以來,「一向」都是「清凈」的。我們的世界或起初清凈,后變污穢;或最初穢染,后轉(zhuǎn)清凈,而東方凈土則始終一如。到底怎樣的清凈呢?第一、「無有女人」,女人如前文所說,身有百惡。同時,有了男女即有夫婦,于是產(chǎn)生種種的不清凈。東方藥師凈土,沒有女人,一切都是大丈夫;換句話說,沒有男女相,一律平等平等,無有男女差別。第二、「無惡趣」,一切惡趣都是罪業(yè)所感,而往生凈土的眾生,都已消除業(yè)障,善根具足。

  如彌陀經(jīng)所說:『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shí)』?因無惡趣,所以第三、無有「苦」痛的「音聲」。以下敘述凈土的依報:藥師如來的國土,「地」面是由天然的「琉璃」寶所成的,通明透亮;用「金繩」分「界」為「道」。「城」即城墻,「闕」即城樓,「宮」是宮殿,「閣」為小樓,「軒」是屋上的飛檐;以及「窗」戶、「羅網(wǎng),皆」是「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所「成」就的。一切「功德莊嚴(yán)」,與「西方極樂世界」毫無二致。如要知詳細(xì)情況,可讀大本阿彌陀經(jīng)。

  己三以伴贊主

  『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shù)菩薩眾之上首,次補(bǔ)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東方凈土,不但有藥師如來,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輔助教化。如國家----有了最高的元首外,還有輔弼治理國家的文武百官。東方凈土也是如此,還「有二菩薩摩訶薩」,為其宣化的得力助手:「一名日光遍照」菩薩,「二名月光遍照」菩薩,「是彼」國土「無量無數(shù)菩薩眾」中的「上首」。上首,即領(lǐng)導(dǎo)者。用譬喻說,在明凈虛空中,日、月光明,為無量無邊的星光的上首。二大菩薩是藥師如來的繼承者,是「次」后「補(bǔ)」登「佛處」的。娑婆世界的補(bǔ)處,為彌勒佛;西方凈土的補(bǔ)佛處者,為觀音、勢至;凈琉璃世界,則為日光、月光二大菩薩。二菩薩的功德智慧最大,「悉能」受「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正法寶藏」,如王太子能推行父王的政治,才能繼承王業(yè)。補(bǔ)處菩薩是佛陀正法的繼承者,當(dāng)然能受持佛的正法寶藏。正法的法,即常遍的實(shí)相。此法不邪名為正;也可名妙法,即是不粗淺而微妙的;約離卻二邊,也可名為中法。藏是庫藏,一切錢財珍寶,不用時可以放進(jìn)去,要時就拿出來名為藏。一切清凈微妙的功德法財,也都從此正法而流出;一切無邊功德法門,也都含藏于此,所以正法名為寶藏。對此正法寶藏,二大菩薩是能受持而不失,宏通而無盡的。

  丁三結(jié)勸往生

  『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yīng)當(dāng)愿生彼佛世界』。

  上來說明了因地行愿,依正果德。即知東方凈土是如此的莊嚴(yán),「是故曼殊室利」!凡是對藥師法門「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應(yīng)當(dāng)」立定志「愿」,求「生彼」藥師「佛」的凈琉璃「世界」。不但資生物是無限的豐富,大眾是非常的和樂,而且能受佛的教化開導(dǎo)。依后文說:凡能生東方凈土的,即得不退菩提。這樣的法門,在十方凈土中,也是難得希有的,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往生才是。

  丙二善巧方便

  丁一聞名憶念益

  戊一離惡益

  己一離慳吝貪惜惡

  爾時,世尊復(fù)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hù);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shè)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fù)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旁生趣!

  如來開示中,依正行愿已講完;現(xiàn)說藥師佛的善巧方便。藥師如來,依過去因中的本愿力,及現(xiàn)證佛果的無邊功德,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度生主要是慈悲,而慈悲是內(nèi)在的,須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表現(xiàn)出來。救濟(jì)眾生的利益,可分三類:即聞名憶念益,持咒治病益,供養(yǎng)受持益。聞名利益中,又有離惡與得善二類;離惡也有四種,先明第一離慳吝貪惜惡。

  這是另一大段,故開頭又說「爾時」,即世尊開示藥師佛國如何莊嚴(yán),勸勉大家往生彼土之時。釋迦「世尊」又「告」訴「曼殊室利童子」:「有諸眾生,不」能辨「識善惡,惟」是一味「懷」著慳「貪」鄙「吝」心。這不識善惡,不是白癡;世間盡有聰明人,滿腹經(jīng)綸,才智橫溢,然而好事不做,反而盡力作惡。這里所指,就是那些否認(rèn)善惡因果,抹煞道德價值的人。

  因不識善惡因果,所以也就「不知布施」的意義,「及」布「施」的「果報」。有些人,可以一下賭輸幾千元,但遇到慈善公益的事情,連少數(shù)都舍不得捐助。有些人,可以為男女朋友無謂的吃喝玩,花上幾千幾萬,而不能布施一碗飯給求乞的窮人。這些人雖不是慳吝,而不知人與人間,是禍福相關(guān)的,有互助救難的必要,應(yīng)該從布施中,增長自己的功德,求得自己更富裕的果報。財物原是布施功德所得的。如一粒谷子,播作種子,將有更多谷子的收獲。

  可是有些人,不識善惡因果,認(rèn)為布施是最不上算的事。這些人,不識因果善惡,是「愚癡無智」;于三寶功德,也「闕于信根」。由于不識因果,不信三寶,所以對一般貧病,及三寶功德,都不肯布施。他們一天到晚,一味的貪吝,辛苦地為財物而「勤加守護(hù)」,舍不得布施。若「見」有貧窮的向他「乞」求衣食,或是慈善機(jī)構(gòu)向他勸捐「來」了,「心」里便討厭而「不」歡「喜」。但有時,因人事關(guān)系,面子關(guān)系,「不」得「已而行施時」,就「如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痛惜」。

  像這種人,為自己還舍得花錢,雖然花得并不正當(dāng)。還「有無量」數(shù)的「慳貪有情」,但知把「資」產(chǎn)「財」物「積集」起來,對「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況能」孝養(yǎng)「父母」,贍養(yǎng)「妻子」?對家里的「奴婢、作使(傭人)」,不用說是刻薄了;以「及來」向他乞求的「乞者」,更不會施予分文了。在這種人的心目中,祗有錢好,而且越多越好;至于要錢何用,他是從來不曾想到的。「彼諸有情」,如此的慳吝不舍,等到「從此」世界「命終」之后,必定要「生餓鬼界,或」者是墮落「旁生趣」,這里文略,應(yīng)還有地獄。餓鬼,顧名思義,它永遠(yuǎn)在求食,而永遠(yuǎn)食不飽;渴得連水都求不到一滴,長期生活在餓渴的逼惱中。這是貪無厭足,有錢財不肯布施的應(yīng)得后果。旁生即是畜生,有些也是貪吝而墮落的;畜生也時常找不到食,如虎狼雖猛,有時也不免挨餓。貪吝不厭的人,永不滿足,即得永不滿的惡報。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嘆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上文所述,因貪吝而墮入惡趣的眾生,「由」于往「昔」在「人間」的時候,「曾暫」時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有意無意中稱念過,在心中留下種子,所以當(dāng)他墮「在惡趣」,受眾苦煎迫,無處可避時,忽然便能「暫得憶念彼如來名」,生恭敬心,至誠懇到而皈向如來。憑此暫時憶念如來圣號的功德,「即于」這一「念時,從彼」三惡道「處沒」──結(jié)束了苦難生命,「還」得受「生人中」。由此可見藥師如來的慈悲方便!偶而聽聞過他的名號,就有這么大的功德,真是佛德難量!眾生聽聞佛號,內(nèi)心就留下影子,佛法叫做『聞熏習(xí)』。一旦遇到苦難,就能記起,且以此而離苦。有些人平時不一定相信,遇難時,才記起來觀音菩薩等圣號,而虔心稱念,于是得免于難;這是常有的事。還生人間以后,「得」到對于「宿命」──宿生經(jīng)歷的憶「念」,記起前生曾墮苦趣,由于慳貪吝惜,不肯施舍。于是此生能「畏惡趣苦」,徹底改變已往錯失,「不」再但為自己,好「樂」五「欲」之「樂」,而能利益他人,「好行惠施」──或布施乞者,或供養(yǎng)三寶,或熱心社會的慈善公益。不獨(dú)自己好行惠施,并且隨喜「贊嘆」別人的布「施」。這樣,自己「一切所有」的財物,「悉無貪惜」而能布施;「漸次」進(jìn)修,從外財?shù)絻?nèi)財施,「尚能以」自己的「頭。目、手、足、血、肉、身分」,布「施來求」乞的,何「況」其「余」身外的「財物」?這是由于聽聞藥師如來名號,而能脫離慳貪吝惜的惡行與惡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