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心經(jīng) >

《心經(jīng)》全文及譯文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首四句實是一個意思,總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說不異,說沒有兩樣的,還是方便的說;后說即是,是說就是一個,不能分的,是究竟說;斬金截鐵,毫無猶豫。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nèi)。因為宇宙萬有,就沒有離了我的性海,渾同一體,盡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識,是無相相,也是色。這內(nèi)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F(xiàn)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參透上面所說的空義,就知道這個意義了。所以心的形形種種,亦是五蘊流轉(zhuǎn);而色的形形種種,全似空華的亂起亂滅,如電影的一幕一幕,總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你只認(rèn)明“一切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也如是;不但五蘊如是,宇宙萬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是無相相,一切皆復(fù)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執(zhí)有,所以說色不異空;二乘又執(zhí)空,所以說空不異色;還有菩薩未曾會通不二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總是破他們的法見。倘明白法見也是本空,就了無掛礙的了。

  以上七句判為色空分,為第二段,用以會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時要點到本來上,在緊要關(guān)頭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鄭重的意思。

  【是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緣起的種種道理。如果沒有對象,也就沒有心沒有法了,所以是因緣生、生而不生,無自性,無實物,不可得,本來是空,不是造作出來的空。古人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既是幻,法豈是真!諸法是說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總是以心緣心,以法緣法,不知本空,遂當(dāng)他實有,彼此固執(zhí)住了,爭執(zhí)就此多了。這個相字,應(yīng)作義字解,下面正點到不生不滅的原理。

  【不生不滅】佛經(jīng)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這一句,須知宇宙間一切一切連我的思想五蘊等等,都是不生不滅的。因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說布不能自生為布,是無自性的,須賴眾緣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單靠他緣,還不能離我這個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為兩面也都是緣生,兩無實體,只是一個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無因生,現(xiàn)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沒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沒有成布的果。以此類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現(xiàn)在雖有相,終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滅;但現(xiàn)在的假相,卻有個假滅,只是不自滅,如布燒成灰,布不能自燒;不他滅,雖有火燒,終不能離了布;不共滅,不無因滅,都是一個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因為不生不滅,所以垢凈、增減、長短、是非、好壞、來去,一對一對的都是因分別而緣生,統(tǒng)統(tǒng)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來是空相;因世事無一不由相對而成,苦惱也由相對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過暫時有這個虛妄相,那又何必執(zhí)為實體呢?既不執(zhí)有,亦不廢有;即一切法,離一切法;既此用,離此用;心如長空萬里,包羅一切,自在無住,此是諸法空相的本來面目,亦即無心可心的本來面目。但眾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眾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徹者是菩薩,都是有掛礙。所謂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種種。以上五句,判為本來分,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緊是這一點,切勿忽過。

  【是故】 此是決定的口氣。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還有什么實體可得呢?這“無”字有兩個解釋:一是無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為現(xiàn)在雖有幻相,但畢竟是無,毋庸執(zhí)取以為實有而生法見,添許多煩惱。所以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為是緣生的,無自性的,無實體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斷滅;佛菩薩也要用以度眾生,救世間無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開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過圣人明白本來空,所以無法執(zhí);眾生迷了,遂生顛倒,這是眾生的大掛礙。因為地獄眾生,掛礙在具足多分貪嗔癡,鬼道掛礙于多分的貪,畜道掛礙于多分的癡,魔道掛礙于多分的嗔,人道掛礙于半分的貪嗔癡,天道掛礙于少分的貪。這貪、嗔、癡三毒,都由六根六塵六識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煩惱掛礙;,當(dāng)下即是菩提;所以煩惱菩提,同是這個東西。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緣覺(即辟支佛,是不曾聞到佛法而借因緣覺悟的)執(zhí)取十二因緣法而生掛礙,他不知道諸法空相。既說是因緣,可見是緣生不實,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見縛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緣即是:一、無明:是過去的根本煩惱,只要碰到緣就動了。緣就是轉(zhuǎn)下去的意思。二、無明緣行:行是行動,做種種或善或惡的行業(yè)。三、行緣識:由于過去的行業(yè),而起現(xiàn)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認(rèn)識而成為果的。四、識緣名色:在胎中已有形體而有名色。五、名色緣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塵相對的了。六、六入緣觸:是出胎后對于一切有所接觸了。七、觸緣受:接觸之后,就受苦受樂而生種種感覺。八、受緣愛:如成年以后,就有強盛的愛欲。九、愛緣。河辛藧塾拖肴ト〉,心去四面馳求。十、取緣有:取得就有了,是有業(yè)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緣生: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轉(zhuǎn)入未來。十二、生緣老死:有生就有滅,一切本是夢幻泡影,終必變滅,老死是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無明未滅,再來一轉(zhuǎn),生生世世轉(zhuǎn)輾不已,遂有六道輪回,總是無明作祟。乃至兩個字,是由無明跳至老死,中間略去十位。這十二因緣,位位都依據(jù)無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緣起,根本無有。盡者,極也,就是無之極也,言無亦無有也,是絕對不可得的意思。所以無明非有實體,如空中華,夢中事;夢中非無,及至夢醒,了不可得?上П娚荒軘酂o明,緣緣而下,無有窮期,無非是惑業(yè)苦。緣覺雖已悟到十二因緣,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見不凈而生掛礙。

  【無苦集滅道】這是聲聞執(zhí)取四諦法,而生掛礙?、集、滅、道,是名四諦,就是四種重要的道理?嗍巧硇谋破炔话病1娚碛腥啵豪、病、死。心有三苦:貪、嗔、癡。后世有三苦:地獄、鬼、畜生。更有三災(zāi)八難苦、壞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無寄托苦,這是苦諦。卻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無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這是集諦。滅是消滅的意思,斷一切苦,歸到清凈寂滅。因為結(jié)業(yè)既滅,則無生死的患累,這是滅諦。但要滅除那集合的諸苦,必得有個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離一切苦,到涅盤樂,這是道諦。聲聞執(zhí)此法見以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變易生死卻不易了。倘明本來空,知此四諦法,不過一時的緣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實是因上色空,不必執(zhí)取,便無掛礙了。

  【無智亦無得】這是菩薩的掛礙。菩薩執(zhí)取六度萬行諸法,以為確有智慧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羅蜜的行相,微細的法見不曾凈,所以不到究竟涅盤地。從前阿難問佛如何是煩惱地獄種性?佛說行六波羅蜜行是煩惱地獄種;如我能布施,因見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厭惡,是煩惱地獄種;我能持戒等等,因見別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厭恨,是煩惱地獄種。這就是彌陀經(jīng)上說的見濁,是名染法,染糊涂了。況且有智無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別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燈佛所得佛授記,成無上菩提,世尊當(dāng)時并不取以為勝,因為知道性空!實無少法可得,不過名為菩提而已。所以菩薩必到法無我的時候,才是掛礙凈盡。

  【以無所得故】這是總結(jié)一句,極言上面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細推求,實無所得。以上十三句判為法用分,為第四段,說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啟發(fā),也不受法縛了。

  【菩提薩埵】 簡稱就是菩薩,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薩,又名開士、大士;又薩埵譯為精進勇猛,堪以荷擔(dān)如來事業(yè)的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他因為依自性的金剛般若,能夠超登彼岸的緣故,所以有下面實證的受用。我們應(yīng)該知道修行不是圖利,更不能圖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藥;名利的心不死,永無出頭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總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實實,真參實究,決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語玄妙上求,絲毫擋不住生死的。菩薩尚不能離開般若,何況我輩,離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這是成佛的根本條件,肯向這條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決可成就。

  【心無掛礙】這個心,是毫無掛礙,人空法空,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視世間出世間一切一切皆量等虛空,無有邊際,包羅萬有,了無掛礙。心且不有,掛礙何依?苦厄安在?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里既是凈空無見,白天沒有想象,夜間自無亂夢,正如千眼千手,圓照十方,豈有顛倒?凡人恐怖,先有一個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兩個生死已了。菩薩再來世間,是大悲愿力,不是業(yè)力,自然沒有恐怖,顛倒夢想,都遠離了,到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境界了。

  【究竟涅盤】這涅盤是清凈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盤,不是究竟;這究竟涅盤是佛位,名為無余涅盤,連涅盤亦不可得。所謂成了佛,也沒有成佛的法見。本來涅盤是對生死說的,既本來沒有生死,亦安有涅盤,不過同是個假名罷了。這是菩薩的果德。

  【三世諸佛】無論現(xiàn)在佛,過去佛,未來佛,統(tǒng)包括三世一切諸佛,不問已成未成,都是一體平等。須知釋迦彌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眾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棄,也不可輕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也無不由此法門而得無上菩提。一切大智慧,無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啟發(fā)的意思。這個得,正是無得之得;必得心中了無所得,然后本來的面目斯得。此時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寂然不動,而妙用恒沙,由此啟發(fā),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是言佛的意境。你想連佛也不能離此法門,眾生豈可自外,另覓途徑,豈非顛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適以自誤!

  以上十句判為果德分,為第五段,是說到果德地位,一切掛礙才算凈盡,才是究竟涅盤,都賴觀空成就,并無別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經(jīng),專說此法無實。下面再翻身過來說個無虛,金剛經(jīng)說:“此法無實無虛。”要人不要執(zhí)實,也不要執(zhí)虛,正顯般若無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層講,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沒有法,更談不到無實無虛的了。所以說,涅盤生死等空華。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以下是轉(zhuǎn)入無虛,點明一知字的妙用。這知字是靈照覺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轉(zhuǎn)而為有;不知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時的緣生,暫時的法用,即是知而無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無生的道理,就不能證知真空的道理。前說一空字,是般若的體;此說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無可形容,無可言表;至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惟有神會,惟有贊嘆,正是冷暖自知的時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六句是贊嘆的辭句。咒是密意,以決定如是曰咒,如軍令嚴(yán)速曰咒。以無所不包謂之大;以無所不通謂之神;以無所不照謂之明;以無可比對無可再加謂之無上;以畢竟平等謂之無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滅無住的性體中,能啟發(fā)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前為無實之體,此為無虛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想世上的人,沒一個人沒有掛礙的痛苦,哪一個人能離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為證知分,分第六段,要親證才知這個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須要真參實究,從自性上用功,經(jīng)是不過借來考證罷了。總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則一切智慧被無明所覆,不能啟發(fā)。這一分是說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許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卻使一切苦厄無所依附,根本無苦厄的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梵咒本來不許翻譯的,因為怕持的人著了解釋,反而添知見,心亂了。但此經(jīng)是自利利他的,終不能忘記眾生,離了大悲本愿。姑將咒義略述一二:揭諦揭諦,是說度過去呀!度過去呀!波羅揭諦,是向彼岸度過去呀!波羅僧揭諦,是彼岸大家度過去呀!菩提薩婆訶,是速速證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為秘密分,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沒法出口的意思。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總是說個心,這心經(jīng)是說心內(nèi)精華。大凡人有七個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個是六道心,每日流轉(zhuǎn)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惡道心,總是無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惡心的分別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還有第七個心是空心,是無上的心,是無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凈自在的心;這個心不是修證到是不會知道的,連二乘人和權(quán)乘菩薩也不會知道的。佛說:微生蟲到處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眾生的心到處可緣,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個心。這個心是出世的心,明了這個心,去成佛就不遠了。眾生在此岸,是六個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個無心的心,正是毫無掛礙的心了。但人不從六個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從煩惱上參透,掛礙上打開,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從泥里拔出來,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資糧。人先要明白煩惱是什么?還是我的六個心。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

  佛弟子妙音愿以此功德:莊嚴(yán)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涂苦 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