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心經(jīng) >

《心經(jīng)》全文及譯文

般若波羅密心經(jīng)釋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jīng)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jīng),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今把此經(jīng)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yè)。由此斷一切苦厄,并可發(fā)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shí)是開發(fā)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般若】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yàn)橹袊淖蛛y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shí)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dāng)云“通達(dá)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zhí)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yàn)槭篱g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傊,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癡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凈自在,不固執(zhí),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yàn)橛袀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凈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凈。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F(xiàn)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fā)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見,掃除了執(zhí)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心是什么?是個影子,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rèn)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zhí)住個幻我成個幻見,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盤),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盤,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無生死,就用不著涅盤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盤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xué)的人說,其實(shí)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quán)分真心妄心。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這部心經(jīng),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歸到清凈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經(jīng)】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fù)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后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jī),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xiàn)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shí)證實(shí)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jīng)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jīng)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jīng)當(dāng)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zhí)。此經(jīng)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jīng)。并不是真的無字,愿學(xué)人自己領(lǐng)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jīng);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以上釋題竟。

  【觀】定下了心,運(yùn)想那個道理叫做觀。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jī)大用已經(jīng)啟發(fā),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

  【自在】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huán)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獨(dú)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huán)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這個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能自己覺悟,再能覺悟人的謂之菩薩;所以是人天的導(dǎo)師,為三界的善知識。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無色界,指禪天;總是在六道中。菩薩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覺,最高是一生補(bǔ)處菩薩,就是佛退位后,他來接位的,如此土的彌勒佛,西方的觀世音大士。這個菩薩,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薩。

  【行】 心行,心中起種種妙觀妙行的大用,作種種自利利他二事業(yè)。

  【深】 不是深淺的深,是不可測量的意思,圓遍廣大,究竟無上的妙行。

  【般若波羅蜜多】 上面已經(jīng)解釋過了,就說菩薩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時】這時字關(guān)系甚大,顯明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正是果位的時候,已經(jīng)斷除一切煩惱,度盡苦厄,沒有掛礙的了。在下兩句“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點(diǎn)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見】 朗然覺照,徹見無余的意思,是無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覺照,心神會通的了。

  【五蘊(yùn)】指色、受、想、行、識,這五事蘊(yùn)結(jié)不分,叫做五蘊(yùn)。此言心和外境相蘊(yùn)合,統(tǒng)名曰色。一個色字,包括五個字在內(nèi),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內(nèi)面無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內(nèi)。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內(nèi)色接觸了,就有個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轉(zhuǎn)念,這是行;轉(zhuǎn)出那知識來,就是識;所以受想行識四個也還是色,總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種種的幻法。這個五蘊(yùn),是眾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資本,但也是開般若,除習(xí)氣,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薩成大覺度眾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蘊(yùn),只是佛菩薩能照見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轉(zhuǎn),眾生反被所縛;是在覺不覺,明空不明空之別,不要指定為不好的東西,反生了偏見。

  【皆】 統(tǒng)統(tǒng)包盡無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連照見亦空,因?yàn)檎找娨嗍俏逄N(yùn),所以稱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籠統(tǒng)說:空就是沒有了。不知“空”有空間、虛空、空相、空義種種的分別。今分為兩種: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滿了,空相破了,所以“有”與“空”是相對的,這就是世人說的沒有就是空了。經(jīng)上另有十八空義,不必盡說。

  至于佛經(jīng)上所說的“空”,是空義,是性空,是本來空,是與一切萬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對的,不是沒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這個空的意義,先得明白幾點(diǎn):所謂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動物和我的身體,都是有相相;還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樂,都是無相相;一切包括在內(nèi),總名曰色,在因地上總是空的。因?yàn)橐陨弦磺猩瑢げ怀鲆患怯歇?dú)立自性的。第一說有相的:拿布來比,布沒有獨(dú)立自性,變成為布的,須依于紗線而成;紗線不能自為紗線,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種子;種子不能自種,必賴人工天時地肥等等。不必分析開來才空,在未成布成紗前,及正有布有紗時,他的本身是由眾緣和合而成;因?yàn)槭?a href="/remen/yinyuan1.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因緣生,所以無有實(shí)體,求其究竟相,畢竟不可得,身體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無自性,無實(shí)體,因緣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說無相的:拿心來說,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涼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極,這時候便沒有我,沒有心;忽然蚊蟲咬了一口覺得了,這覺得的便是蚊蟲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無自性,因緣生,無實(shí)體,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無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開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個空,也不是這個是空,那個不是空的。所以說到色,即不能離開空;說到空,就不能離開一切色。但要認(rèn)明卻是緣生幻有,又須切實(shí)知道這個空是因地本來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見聞,其義實(shí)空。

  既決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執(zhí)取當(dāng)他是實(shí)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廢,我仍隨緣應(yīng)付;不是麻木無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處自在,這才是真心空。佛說空是這個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評,豈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執(zhí)取,那貪得心,嗔恨心,癡迷心,自不會深入,天下沒有極端的爭奪了。佛法豈不是社會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說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頭禪,說:“莫著了空!”這是怕他執(zhí)著空見,正因?yàn)樗静辉骺,總在空有二見上作道理,格外攪擾不清了。所以明空則破色,破色則心空,這是斷苦厄的第一法門!

  【度】 超脫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見都凈了也。

  【一切】 包羅所有,凈盡無余,凡有相無相,人我法我種種苦厄,盡包在內(nèi)。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無相,粗細(xì)微細(xì),都是苦厄。其實(shí)全由心起,我果無心,苦在何處?心果無見,厄在何處?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yàn)橛兄腔壑辣緛砜眨軌蛑腥魺o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兩個人同時受苦,一個擋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灰粋卻無所謂,心不著意,便無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為總持分,是第一段,總?cè)厥拷?jīng)一切法,持無量義,亦是此經(jīng)綱領(lǐng)。通了這四句,就明白心經(jīng)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綽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總在文字上會,不肯從自心上會;弄得沒有辦法時,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報,求神通,死要一個有相的憑據(jù),離佛道更遠(yuǎn)了。深入迷途,豈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聲聞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