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jīng)》里的一品,由于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抽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長行,所以在漢文譯本如晉竺法護的《正法華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jīng)》等中,此品全都是長行。...[詳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及解譯
講到這里,大家都知道,覺醒就是一種智慧。這是人性中神通智慧不可思議之力,只有慈悲智慧,才能行使神通,沒有智慧就沒有任何喜舍的神通可言。這樣觀世音菩薩就不會在受到珍寶、受到功德的布施之后,而被束縛住,所以他能自在無礙,因此他將無盡意菩薩所布施的財物,一半獻給指導老師,另一半獻給教團,就這樣觀世音菩薩顯露出內心慈悲喜舍智慧的神通之力,這樣他才能自由自在,應化每一位追求真理,追求慈悲智慧,傳播佛法的人。為什么觀世音菩薩和無盡意菩薩他們各自完成了施與受的功德之力呢?因為無盡意菩薩他隨著這個動作,立刻引導所有法會現(xiàn)場的人證悟到大阿羅漢的果位,觀世音菩薩也立即將這個珍寶、功德分成兩份-一份獻給老師釋迦牟尼佛,一份獻給教團。他完全自由自在,不受這些珍寶、功德的束縛和拘住,這才是真正的清凈智慧。無盡意菩薩聽完釋迦牟尼佛的開示,終于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因緣始末和功德事跡的涵意。于是,他就用“偈”,就是用唱頌的方式,請釋迦牟尼佛重復開示普門品的重點。為什么釋迦牟尼佛講得口干舌燥,無盡意菩薩還要請他用唱的再說一遍呢?這完全是因為他們用內在的慈悲之心來對待眾生,所以重新請求釋迦牟尼佛用偈頌的詞調,重新唱誦一遍,主要是為了當時在靈鷲山法華盛會中,讓所有會眾都能確實體悟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喜舍和聞聲救苦的真正含意,并加深這些法華盛會會眾的體悟。這就是菩薩的慈悲和菩薩的智慧,他不希望只有自己了解就好,他希望在場的會眾都能了解。下面就是唱偈的對答,這種唱誦在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的翻譯原文里,并沒有翻譯出來,而是后人根據(jù)其他譯本里面發(fā)現(xiàn)到普門品內容的偈頌唱詩,所以才增添在普門品里面。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主要就是讓每一位菩薩都能清楚明白發(fā)大菩提心的作為,很多人修了一百輩子還不了解,原來回到心靈的故鄉(xiāng),就是要發(fā)大菩提心。有人來學了一個月,馬上就能應證到,馬上就能發(fā)出大菩提心,這些都是累世所修來的功德福報,所以才能在當下聽懂(見道)之后,瞬間發(fā)出這種大愿力,發(fā)出這種大菩提心,也就是說佛教徒如果能在內心感應到觀世音菩薩慈悲喜舍的精神時,也就等于具足了正等正覺如來妙相的尊貴,這樣不僅是外表的莊嚴,他的生命也是尊貴的,這和一般凡夫俗子迷糊的心思,追迷逐妄的生命,是完全無法比擬的。所有的世俗凡夫都是在妄念之中,追求妄念的目標,都是在浪費時間,浪費青春。生命的目的,就是靈魂透過肉體來世間學習災難和痛苦,在學習災難、痛苦的背后,就是獲得生命的經(jīng)驗和智慧,也是修正靈魂的品質,修正靈魂的訊號,提升靈魂精神的能量。所以說能感應到觀世音菩薩慈悲喜舍的精神時,就表示能具足到最正等正覺如來妙相的尊貴。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用唱詩般的歌頌,不厭其煩、不辭辛勞地重復敘述一遍普門品的內容。從這地方,我們內心都會產(chǎn)生一種相當感動、相當恭敬虔誠的心態(tài),無盡意菩薩為了要讓所有會眾加深印象,用唱頌的方式再問一次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不辭辛勞的用唱偈歌頌來回答。這就是佛菩薩內心的慈悲,利益眾生的心,他們活著的目地就是為了付出,就是要利益眾生,而世俗人活著,就是希望人家給他什么,只有佛和菩薩是不斷地付出,無限量的付出,所以他們才會擁有無量無邊、源源不斷的福報和智慧。這時釋迦牟尼佛開始重新敘述一遍普門品全部重點和精華,所有參加法華盛會的眾菩薩、眾大弟子們和所有護持佛法的外圍團體,各類不同心境的人都聚精會神的聆聽。
附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偈詞,乃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盛會上,開示所有會眾“一心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并獲得心靈洗滌,進入正知正見,成就無上成佛之路的修心秘訣。偈誦如下:
原文:“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解譯:無盡意菩薩在法華盛會中,開始用唱偈的方式,請示慈悲智慧具足三十二妙相,八十種莊嚴尊貴的釋迦牟尼佛唱道:聽過您的開示說法,弟子內心法喜充滿,為了讓與會大眾,都能牢記您的教誨,現(xiàn)在弟子重覆來請法,請您慈悲開示,讓所有發(fā)愿修持,追求無上心靈法門的人(佛子),都能獲得心靈的洗禮好嗎?發(fā)愿學佛,追求真理的佛子,要以何種因緣修持,才能成就觀世音菩薩慈悲喜舍(返觀自照,觀察內在心靈世界聲音)的功德之力呢?
釋迦佛陀用莊嚴、和靄的笑容,唱偈回答無盡意菩薩:你聽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功德事跡之后,是否發(fā)現(xiàn)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能護佑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原文:“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fā)大清凈愿。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解譯:她所發(fā)出的慈悲渡眾誓愿,就像大海一樣的深廣,在歷劫時空中,其引渡眾生無怨無悔的氣勢,充份展現(xiàn)了不可思議的力量,所服侍過已成就的佛(大覺悟者),及未成就的佛(眾生),已有千億之數(shù),這些都是觀世音菩薩(正法明王如來),過去歷劫所發(fā)過的清凈大愿。無盡意菩薩,現(xiàn)在就為你概略說出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事跡。只要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圣號或是看到她的形象,在內心之中,永遠謹記觀世音即是在指吾人內在慈悲喜舍的精神,也是宇宙中大能、大愛的磁場。在吾人的心念里,若能專心供奉慈悲喜舍的念頭,成為自己內在精神世界的觀察者,不讓其消失,聽聞內在心念的變化音聲,而聞聲救苦,將能消滅吾人心中,一切的煩惱苦厄和迷惑障礙。
原文:“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解譯:當世俗眾生,心中的嗔恨怒火和情緒,無法控制,并在言語行為上爆發(fā)脾氣時,就會像被心中的嗔恨之魔,推落在大火坑般,炙熱難熬,如同火燒功德林般,若是能憶念慈悲喜舍的觀音威神之力,立即就會在內心之中,產(chǎn)生慈悲清涼的智慧,能瞬間化解心中忿怒之火,轉變成清涼之池。
。ㄒ驗榉夼鹕形礋剿酥埃瑫葻龎淖约旱膬确置诤透喂δ,也會阻礙人體生理時的正常運轉,故忿怒之相,損人不利己,惡行惡狀,更令人默摒遠離。)
原文:“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解譯:若世俗眾生為了貪食、貪色、貪名、貪利的欲望,而失去了分寸,為達到欲望滿足,而不擇手段的去追求時,就會像飄浮在欲望大海,遭受到兇猛會吃人的龍魚和陰險兇惡的人(乃指諸鬼難)來加害。如果吾人能立即警覺,迅速憶念知足、慈悲、智慧的觀音威神之力時,因欲望的過度貪求,像畜生般的失去靈性,而招來災難的命運,將立即停止,無法吞沒吾人的覺醒生命(法身慧命)。
佛經(jīng)中的“生”f,代表覺醒、利益他人的生命;而“死”即代表生命處在自私自利、顛倒昏沉的作為。若心中存有貪念、惡念的欲望之魔,那命運的流程中,就會招來、惹來相對的人、事、物,這就是什么樣的心境,造就什么樣的命運。故自制和謹守分寸正是返觀自照,趨吉避兇的良師益友。
原文:“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解譯:若吾人生命流程平步青云,順利的走上事業(yè)巔峰狀態(tài)時,要注意,會被自心之中的小人(內心的貢高、狂妄、驕傲、自大的言行稱之為自心之中的小人)所陷害,而毀掉自己成功順利的果實。此時,若能憶念慈悲、智慧的觀音威神之力,立即修正為謙卑、低下,并將自己的順利,分享給不順利的人,這樣就能常處圓滿、成功的狀態(tài),像太陽高掛天上,普照大地一樣,不會被小人所推墮、所陷害。
欲保持成功、順利的人生,必須謹慎高處不勝寒,千萬不能自大,要懂得回饋和布施的心,廣種福田。換句話說,大家今天能平安、健康的食、衣、住、行,就要能知福、惜福,要用虔誠、感恩的態(tài)度,面對生命,千萬不可以用冷漠的自私態(tài)度,來對待貧困受難的人們,否則風水輪流轉,貧困和失敗將會降臨自身。
原文:“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解譯:若受到惡人的逼迫(乃指吾人心中的眼賊、耳賊、鼻賊、舌賊、身賊、意賊),來牽引而走入邪道,斷送法身慧命時,只要憶念觀音的威神之力,就能用慈悲的智慧,守護住自己的六根,不會讓吾人的法身慧命有所減損,法身慧命乃指修持之人,心靈的智慧,永恒不死的悟性。
吾人的六根之賊,若不謹慎用慈悲智慧心地去守護,就會不小心被六賊的惡劣之習行所逼迫,而斷送了靈性向上的斗志,故學佛求道以正知、正見為首要前提。
原文:“或值怨賊繞,各執(zhí)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解譯:若是受到怨賊拿刀威脅(乃指六賊的偏激作為),要來侵害吾人學佛求道的真心時,只要憶及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就能用心中的慈悲之心,來化解塵染偏見的業(yè)障,這樣就不會讓自己的所知障、分別心,來阻障了自己的求道心志了。
。ㄋ、分別心,乃是指自以為是的頑固和無知想法,它會阻礙吾人追求清凈的佛法,看不見、聽不下真理,故學佛修行之人,若不知精進鍛煉,就會在放不下的偏執(zhí)中退墮修行,進而產(chǎn)生疑惑和邪見,自斷慧命。)
原文:“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解譯:若是吾人的菩提心,受到外道邪見的污染,而快要結束法身慧命時,只要憶念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即能將自己的心靈安住在清凈慈悲的佛性之中;那所有的外道邪說,也會像鋼刀一樣砍不壞吾人的法身慧命,而自動斷裂毀壞。
凡立志追求學佛、追求成道的人,若是遇到通靈、術法或外道的污染,而放棄自己立志成熟道果的目標時,即稱之為自斷法身慧命(又稱之為死魔的逼害)。故王難苦,又稱之為求道的心地,受到六識邪見的干擾,所以求道的心又稱為六識的心王受到困厄之難。
原文:“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解譯:若內心被自以為是的固執(zhí)和頑劣想法所拘縛住時,就會像手腳被捆綁,無法自由自在的做任何事情,受困在自己的妄念、幻境之中(乃指法執(zhí)),只要憶念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就能用慈悲智慧的心念來洞悉,固執(zhí)、自以為是的可怕,而斷然將其放生,則心田的牢籠地獄自然就能打開,讓吾人的心靈獲得解脫的自在,又稱之為解脫心魔的桎梏。
這也是指精神妄想癥的人,一天到晚以為有人要害他,結果不敢上班,不敢出門見人,因此就像被囚禁、綁住在心田牢籠地獄的人一般,故欲想解除法執(zhí)的精神束縛,就必須擁有五蘊皆空、心無掛礙的般若智慧,這樣才不會在進修八萬四千法的過程中,被法所轉,被法所迷惑,畢竟修一切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明心見性,應證那清凈無為的心靈智慧,怎么能本末倒置,反而被法]所障礙呢!
原文:“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解譯:詛咒他人,是很多人會犯的毛病,它就像毒藥一樣,能傷害他人,也會浸蝕自己的良知(佛性),若是被他人言語詛咒傷害的時候,只要憶念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就會在吾人內心之中,涌出大悲憐憫的心,能迅速化解被詛咒的傷害,也能立即恢復吾人本來的清凈良知,故詛咒他人的心念是一種邪惡、狠毒,背道而馳的可怕行為,必須要用慈悲心念來自我修正,否則惡劣的心念,會報應在自己的身上。 若遇他人毀謗時,只要不與之相應,自然不會受其傷害,若被詛咒制服時,只要心中涌現(xiàn)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喜舍心念,迅速就能破解咒詛念力的禁制。這正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威神降服之力。
原文:“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解譯:或是遇到兇惡、狠毒、陰險、毒辣的人(這就是在指惡羅剎、毒龍、惡鬼的形容),要傷害吾人的時候,內心憶念光明慈悲的觀世音菩薩,并顯露出慈悲智慧的光明想法,這些兇惡陰險的暴力,就無法傷害吾人。
因為惡人不打心地光明、慈祥的笑臉人,畢竟相由心生。而吾人心中,若出現(xiàn)兇惡、狠毒、陰險的心念時,就必須立即警覺、修正,回復慈悲光明的心念,否則將傷害自己求道的菩提真心,也會招來相對的兇惡之運,而墮入三惡道。
原文:“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解譯:若吾人遭受尖牙利嘴的病魔,襲擊的時候,就必須迅速憶念光明慈悲,利益他人的心念,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就會展現(xiàn)出清凈自性的勇猛智慧,將病魔嚇退得無影無蹤。而生病的時候,更要用虔誠、感恩的態(tài)度來面對,切忌怨天尤人,要能返觀自照,反省懺悔。(尖牙利嘴怪獸是吾人病魔所幻化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病人的夢境中,張牙舞爪,謹記萬病由心起,調整自信光明的心地,不要背棄自心清凈的慈悲心念,病魔將無法寄宿在我們的心田。)
原文:“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解譯:毒蛇和毒蝎就像吾人心中,惡毒、報復、矛盾和壓抑的心念,若不知用寬恕的智慧來生活和處事待人,身體就會產(chǎn)生無名腫毒和癌癥的侵襲。若能憶念寬恕他人,即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時,氣毒(身體內部腺體和細胞初期的胚變。)自然就會排解散去。故疾病來襲時,正是考驗應證修行之人,隨緣不變的定力,切勿悲哀、消極,束手就縛;要立即憶念大悲之心,反省修正自身的作為。(氣毒在中醫(yī)學里,乃指癌癥的初期前兆,所以,得到癌癥的人,其內心的情緒和脾氣,經(jīng)常都會處在失控火爆、矛盾、報復心重、憤世嫉俗的狀態(tài)中。)
原文:“云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解譯:吾人的情緒和脾氣若像烏云(陰暗不快樂)、打雷(大動肝火、大發(fā)脾氣)、打鼓(生氣)、掣電(像閃電般的發(fā)狂)、降雹(像冷戰(zhàn)不理人的冷漠)、澍大雨(號啕大哭),這樣情緒失控的時候,就會傷害吾人的內分泌腺體,也會造成免疫系統(tǒng)失控,若能憶念學習觀世音菩薩慈悲喜舍的精神時,這些傷害自己的失控脾氣和情緒,瞬間就會消失散去。
吾人的失控情緒就像晴時多云偶陣雨的天氣一樣,唯有對自己慈悲的人,才會修正自己的壞脾氣;越不懂得愛自己的人,當然也不會去愛護他人,故擁有清凈的智慧,才會顯露出慈悲的德性,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可能行使慈悲的言行作為。
- 上一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里的大秘密
- 下一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