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壇經(jīng)》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壇經(jīng)》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吳言生(陜西師范大學(xué)佛教研究所)

  自從黨和國家提出構(gòu)建“和諧社會”以來,構(gòu)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佛教界對它的最富有影響力的回應(yīng)是2006年4月在中國杭州·舟山召開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這場建國以來規(guī)格空前的佛教盛會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組成部分,佛教思想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正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中國佛教的特質(zhì)在禪,禪宗的根本著作是《壇經(jīng)》!秹(jīng)》以其富有中國特色的佛學(xué)理論,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富有現(xiàn)代意義的啟迪。

  禪宗的根本宗旨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超越妄想執(zhí)著,回歸于一塵不染的本心本性;貧w于纖塵不染的本心本性,就是覺悟。覺者所處的人際關(guān)系必然是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覺者所處的世界必然是和諧的世界。每一個個體明心見性、獲得覺悟了,由無數(shù)個體組成的社會也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明心見性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在這個意義上,《壇經(jīng)》的思想對于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1.《壇經(jīng)》的本心觀:人人皆有本心,貴在明心見性

  《壇經(jīng)》強(qiáng)調(diào)人覺悟的本心,主張通過修行回歸于本心,警醒修行者自我完善,出離生死苦海,走出迷妄輪回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壇經(jīng)》第12則,郭朋《壇經(jīng)校釋》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下同)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回。(第16則)

  自性心地,以智惠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第31則)

  釋迦牟尼成道時曾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為妄想執(zhí)著蓋覆而不能證得。《壇經(jīng)》也指出:“日月常明,只為云蓋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fēng)吹散,卷盡云霧,萬象森羅,一時皆現(xiàn)。世人性凈,猶如青天;萑缛,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能明。”(第20則)用譬喻對釋迦牟尼的悟道感受作了形象鮮明的體證。

  明心見性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神秀大師的漸修式的北宗禪法:“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莫使有塵埃。”一是慧能大師的頓悟式的南宗禪法:“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這兩種修行方式不可或缺。不同根機(jī)的眾生有不同的修行機(jī)緣,即便是同一個人,漸修的保任工夫與頓悟的桶底脫落也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2.《壇經(jīng)》的迷悟觀:善惡皆由心生,開悟眾生即佛

  《壇經(jīng)》指出,萬法皆由自性而生,善惡皆是一心所變現(xiàn)。心的善惡決定行為的善惡。一念心惡時,便有地獄出現(xiàn);一念心善時,便是天堂降臨:

  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自性常清凈。……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知惠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20則)

  善惡由心生,由此導(dǎo)致的或沉迷或開悟、或?yàn)榉鸹驗(yàn)楸娚酥劣谀醯氖聦?shí),也同樣由個體所決定。因此,對本心的守護(hù)、保任,就顯得非常重要: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自心頓現(xiàn)真如本性!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識心見性,自成佛道!毒S摩經(jīng)》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第30則)

  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第26則)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愚癡佛眾生,智惠眾生佛。

  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一生心若險,佛在眾生中。

  一念吾若平,即眾生自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第52則)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眾生。

  自性悟,眾生即是佛。……人我是須彌,邪心是大海。煩惱是波浪,毒心是惡龍。(第35則)

  真如性凈是真佛,邪見三毒是真魔。邪見之人魔在舍,正見之人佛則過。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忽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第53則)

  當(dāng)每一個個體去除了貪嗔癡三毒,開悟成佛之時,由無數(shù)個個體組成的社會也就是理想的人間凈土、和諧社會。

  3.《壇經(jīng)》的禪修觀:無念無相無住,是為曹溪宗旨

  戒學(xué)、定學(xué)、慧學(xué)是佛教的三學(xué)。戒即禁戒,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yè);定即禪定,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能使人們發(fā)現(xiàn)真理而斷愚癡。修此三學(xué),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fā)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三學(xué)又名為“三無漏學(xué)”。《壇經(jīng)》則從心性論的角度對三學(xué)予以闡釋,使得它具有鮮明的頓悟特色:

  心地?zé)o非自性戒,心地?zé)o亂自性定,心地?zé)o癡自性慧,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惠,自凈其意名為定。(41則)

  這就將戒定慧三學(xué)與“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的佛教倫理緊密地結(jié)合了起來。心地沒有錯誤、沒有擾亂、沒有無明,就是自性的·戒定慧!秹(jīng)》將三學(xué)歸結(jié)于自性、本心,還進(jìn)一步指出戒定慧三學(xué)只是階段性的方法,開悟之后,三學(xué)亦為多余:

  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惠。……自性無非、無亂、無癡,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有何可立?(第41則)

  與三學(xué)中“心地?zé)o亂”、“自凈其意”的定學(xué)緊相關(guān)聯(lián),慧能大師建立了“無念”、“無相”、“無住’’的禪法要旨: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名無相?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

  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xù),無有斷絕。……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是以立無念為宗,即緣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忘念,從此而生。故此教門,立無念為宗。(第17則)

  無念、無相、無住的宗旨,其實(shí)質(zhì)就是“用智惠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第27則)這一禪修要旨,對于現(xiàn)代人擺脫物欲的障蔽,看破塵緣幻象,涵養(yǎng)超脫、包容的心境,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4.《壇經(jīng)》的處世觀:過失反省于己,恭敬寬容處世

  《壇經(jīng)》的明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善惡皆由心生的思想、無念無相無住的思想,落實(shí)到具體的生活中來,就是在與人相處時,除卻“諂誑心”、“嫉妒心”、“是非心”,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過失,以“恭敬心”、“直心”、“真心”與人相處,涵養(yǎng)成恭敬謙和、博大包容的襟懷:

  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yuǎn)離迷執(zhí)。(第21則)

  除卻從前諂誑心;除卻從前嫉妒心。(第22則)

  世間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dāng)。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有罪,我非自有罪。但自去非心,打破煩惱碎。(第36則)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秲裘(jīng)》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凈土。”……但行直心,于一切法,無有執(zhí)著,名一行三昧。(第14則)

  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第53則)

  內(nèi)見佛性,外行恭敬。若輕一切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德。(第34則)

  綜上所述,凝聚著禪佛教甚深三昧的《壇經(jīng)》,在本心觀、迷悟觀、禪修觀、處世觀等層面,都有著深刻而精警的開示,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提出了極具現(xiàn)代意味的啟迪思想。認(rèn)真地汲取、消化其思想精華,對于獲得內(nèi)心的和諧與營造人際的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