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星云大師:金剛經(jīng)講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文:
「須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結緣,你認為這人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為什么?因為七寶布施,所獲得的是世間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說福德多;如果從性上說,沒有所謂福德的名稱,哪里有多和少可說呢?佛陀不過是隨順世俗,說七寶的布施,所獲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夠信受奉持此部經(jīng),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夠為他人解說,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報更要勝過布施七寶的人。什么緣故呢?須菩提!因為十方一切諸佛,都從此經(jīng)出生,此般若法為諸佛之母;又一切無上正等正覺法,亦從此經(jīng)出生,此經(jīng)又為諸法之母。因此,如果沒有此經(jīng),也就沒有十方一切諸佛,以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法。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依俗諦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實的佛法,因為眾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別執(zhí)著,佛陀為了開悟眾生,不得不方便言說。若以法性畢竟空而言,求諸佛的名字稱尚不可得,還有什么叫做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呢?」
講話:
第七分以無得無說強調法性為畢竟空,三賢十圣階位是佛陀示教利喜,借筏渡河罷了!吾人知畢竟空,才能與平等的法性聲氣相通。由于第七分宣說畢竟空的妙旨,佛陀又恐行人對受持、讀誦此經(jīng)的功德譏為虛無斷滅,佛陀為顯示受持、讀誦此經(jīng)有不可思量的功德,因此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做校量。在第八分以般若是三世諸佛母,一切善法功德皆依此而出生為主軸來闡述。我分四點來說明。
我們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這種福德固然是功不唐捐,但是物質資財?shù)牟际﹨s是有漏有限的。在《增一阿含經(jīng).邪聚品》提出有五不凈施是沒有利益功德。
(一)以刀器施人。
(二)以毒品施人。
(三)以牲畜施人。
(四)以婬女施人。
(五)造作鬼神祠。
此五種不凈施,令眾生相互殺戮仇恨,并生起染著顛倒之想。《毘耶娑問經(jīng)》卷上,選擇五種對象布施,可以得到利益和福德。
(一)急難救助施。
(二)遠來資給施。
(三)老病孤獨施。
(四)有德長老施。
(五)離鄉(xiāng)護他施。
對于遠客和離鄉(xiāng)者施予資助,對于苦難和老病者給予憐恤,對于有道德有慈悲的長老,用恭敬的心布施四事供養(yǎng)(飲食、衣物、臥具、醫(yī)藥)。了解布施物品和對象的清凈與否,便會產(chǎn)生福德利益的差別。下文將探討福德和福德性有什么不同?
一、七寶布施非福德性
布滿廣大如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財物的施予,只能暫時令眾生的生命得到幫助,但是色身的飽足很容易做到,讓眾生懂得開發(fā)智慧,明白業(yè)報因緣,這就不是金錢物質能辦到的。就好像從事慈善事業(yè),每一個社會福利團體都可以去做,但是使每個人清凈自心,止惡行善,就必須藉由宗教的力量!斗ㄈA經(jīng)》說:「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降生人間。什么是一大事因緣?即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世間上財富的多寡,并不等于內心的滿足和快樂。就像:
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
有錢可以買到醫(yī)藥,買不到健康;
有錢可以買到床鋪,買不到睡眠;
有錢可以買到贊譽,買不到知己;
有錢可以買到書本,買不到氣質;
有錢可以買到妻妾,買不到愛情;
有錢可以買到群眾,買不到真心;
有錢可以買到旅行,買不到寧靜;
有錢可以買到房舍,買不到安住;
有錢可以買到珍寶,買不到智慧。
很多很多的問題,不單是物質層面能夠解決,就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
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之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人天的福德終有盡時,生天雖然有四事福樂,最后也難逃五衰相現(xiàn)墮落的業(yè)報。
四事福樂:
(一)身高端嚴──最低的四天王天,身高也有幾十丈。
(二)壽命長久──四天王壽長五百歲,合人間的九百萬歲。
(三)欲樂幸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五欲滿足。
(四)禪定微妙──享有四禪八定的禪悅。
五衰相現(xiàn):
(一)衣服污垢。
(二)頂上華萎。
(三)身體發(fā)臭。
(四)腋下流汗。
(五)不樂本座。
我們忙碌著積集世間的財寶,也要挖掘成賢成圣的內心寶藏。比如佛教的「七圣財”,其中的信仰財,能得身心歡悅;精進財,得邪魔不侵;持戒財,得善神擁護;聞法財,得諸佛護念;喜舍財,得遠離怖畏;慚愧財,得善法增長;智慧財,得不死甘露。
財施有限有漏,無法使眾生由迷知返,開悟佛性。而觀念的啟發(fā),思想的教育,這種法的布施,威勢無窮。如《金光明經(jīng).業(yè)障滅品》說: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yǎng)如來。若復有人,勸請如來,轉大法輪,所得功德,其福勝彼。何以故?彼是財施,此是法施。由其法施,有五勝利。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于三界,財施之福,不出三界。三者,法施能圓凈法身,財施但唯增長于色。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有一天,佛陀在只洹精舍的門外,遇見哭哭啼啼的周利槃陀伽。佛陀慈悲的問他:「你為什么站在這里傷心難過呢?”
「佛陀!我的哥哥嫌棄我笨拙,無法受持法義,他驅逐我,要我還俗回家,因此我很難過。”
佛陀安慰他,把他帶回精舍。教他手拿掃帚,念誦及思惟它的名字。
周利槃陀伽感謝佛陀沒有擯除他,并且還慈祥的教導他,于是每天專心誦念,雖然愚笨,經(jīng)過一個月的時間終于記住「掃帚”兩個字。
周利槃陀伽專心一志念誦,有一天,他思惟:這掃帚又叫做「除垢”,垢是地上的灰塵沙土,除即是把它清掃干凈。又過了幾天,他又再思惟:我的身心也有塵垢,那么煩惱就是塵土之垢,智慧就是袪除的掃帚。周利槃陀伽由此思惟五蘊妙義,便得解脫,證阿羅漢果。
僅僅持誦「掃帚”的法義,由此能證得第一羅漢果位,如此殊妙的功德,又豈是有限有相的七寶施予能比擬。福德像布施一碗飯,令人療饑而已,福德性卻是一粒種子,使人種一得百千收獲。
二、受持般若勝七寶施
前文我們說明福德與福德性的不同處,但是福德性不是什么都沒有,福德性蘊含的是一種「能力”,就像每一個眾生都具備有成佛的「能力”。福德性中含有無限的福德;像經(jīng)文所說:「若復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四句偈,指的是三十二分經(jīng)文的哪四句偈呢?諸家所說,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是前分的「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有的認定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有人指為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電,應作如是觀”。眾說紛紜,無一定論。其實我們切勿被文字瞞騙,讀經(jīng)者要善于「轉經(jīng)”,而不被經(jīng)所轉!佛陀說的四句偈,原無定法,只是顯明受持此經(jīng)的福德無量無邊,即使僅受持經(jīng)中最短少的四句偈,所獲的福德勝過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秷砸饨(jīng)》說:
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
此好心善意之人,即是能解佛所說義,受持般若的福德性,即使須臾一念,也能獲福無量!洞蟀闳艚(jīng)》說,受持般若有十種利益:
一、一切喜舍,無有施想。
二、持戒不缺,不生戒相。
三、行于忍力,無度眾念。
四、行于精進,離于身心。
五、修禪定樂,不樂定境。
六、一切魔軍,不得撓亂。
七、外道邪論,正心不動。
八、渡生死河,達涅槃岸。
九、于眾生身,起增上悲。
十、盡形壽命,入大乘道。
一法一偈的福德能令人棄迷得悟,由癡轉慧,此福德性含藏的福德是無與倫比。因此,對經(jīng)中義理能深信憶念,即是「受”,依此理,放曠無住于日用之中,即是「持”。我們對善法正道要能受持奉行,不受不持,讀誦千經(jīng)萬論,就像牧人在計算他牛羊的數(shù)目罷了!聞法不精勤受持,蹉跎大好光陰,白白錯失超凡入圣的時機。
有一天上午,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阿難也跟隨著。當時,有一對年老的夫婦,佝僂的背,蹲在街道燒垃圾的地方取暖,像是只掉光羽毛的老鵠鳥,流露貪婪又悲苦的神情。
佛陀告訴阿難:「這對年老的夫妻,如果在人生四個階段:年少、青年、壯年、中年,能夠勤奮工作,節(jié)儉儲蓄,就可以成為舍衛(wèi)國第一或第二或第三或第四的富有長者。如果能夠學道修行,精進不懈,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或阿那含果或斯陀含果或須陀洹果,入賢圣位,得解脫樂。但是他們奢逸墮落,聞法不著意受持,年老時,財富散去,更錯失證得解脫果位的因緣。”
佛陀語重心長地教示:「年少時,不勤奮求取富足,也不修持梵行,老年后就像老鵠鳥棲止于干涸的池畔,只能悲苦的度盡殘生。”
三、般若是三世諸佛母
經(jīng)文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如果我們能受持四句偈等,便知了一切諸法的法身、報身、化身,及菩提果之法,都從此般若經(jīng)而流出。為什么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呢?《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jīng)》說:
如來從智慧度無極生。設人觀察推其本末,過去、當來、現(xiàn)在諸佛,誰為母者?則當了知:智慧度無極是其母也。
為什么三世諸佛皆由般若出生?因為諸佛由般若智,證真如菩提理。又經(jīng)所證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說法。因此,般若能生三世諸佛。我們要覺知般若智,證了菩提果,有三種法門可入,《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一:
菩提有三種,一種從聞而得,二者從思維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維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聞、思、修入三摩地,菩提雖不從聞思而得,卻可從聞思而入,次第入佛地位。
般若非聲色言詮,就如前分所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般若是三世諸佛母,不可取著又不可言說,那么我們要如何依止無住、無著的法門?佛陀在《中阿含經(jīng)》說了一則〈一夜賢者經(jīng)〉,可做為我們的指引。
不要追悔過去的事,
不要擔憂未來的事,
過去的已被現(xiàn)在遺棄,
而未來還有很多因緣可以創(chuàng)造。
審慎觀察吧!
我們當下的色、受、想、行、識,
不要壓制它,更不要改變它,
只要清楚它的集滅和敗壞。
今日應依眾善修行,
誰也無法把握,
死神的大軍就站在門口!
不要讓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妄心迷惑,
審慎觀察啊!
如此,一夜就可以成為賢者,
就像無云的晴空,
沒有愁惱,沒有動搖。
一夜可成賢者,一念之間也能出魔界而入佛界。四句偈能生三世諸佛,能獲菩提道果。四句偈的無量妙用,我用一段故事來闡明。
有一個商人,經(jīng)年累月在外地忙碌,到了歲末,趕著回家團圓。在趕路的途中,心里想著:難得回家一趟,一定得選樣特別的禮物送給太太,讓她開心。走到街口,看見一個老和尚,身旁豎著一面牌子,寫著:我有四句偈,能免難消災。商人十分好奇地趨前探問。
「老和尚,什么偈子這般神奇,可以讓人免難消災?”
「你要買嗎?”
商人實在按捺不住心頭的疑惑,就決定買下老和尚的四句偈。
「你仔細聽了: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前后再三要思量,如意吉祥保安康。”
商人聽后,覺得老和尚念誦的偈子也沒什么特別,但是已開口要買這首偈子,只得向老和尚問:「這偈子要多少錢?”
「十兩黃金!”
商人一聽價錢,悔不當初,氣惱著這老和尚誑騙他,無奈地付了錢,再繼續(xù)趕路;氐郊遥呀(jīng)是除夕的深夜,他推開太太的房門,床頭擺著兩雙鞋子,仔細看清楚,竟然是一雙女的,一雙男的。不禁怒火中燒,跑到廚房拿了一把菜刀,準備把這對奸夫婬婦殺死。
正當要動手時,一個念頭閃過,那首老和尚的四句偈。于是他照著偈子,向前走三步想一想,向后走三步想一想,走動的聲音,吵醒了睡夢中的太太。商人的太太看著丈夫手里拿著菜刀,嚇得大叫說:「你這是在做什么?”商人指著那雙男人的鞋子問:「這又是什么?”
太太一聽,明白先生的意思,生氣地大罵說:「逢年過節(jié),我為了討個吉利,把你的鞋子擺到床頭陪伴我,象征人不在物在,夫妻團圓,你卻誤會我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還拿把刀子要來殺我……”
商人一聽,猛然驚醒,自言自語:「值得!值得!這偈子不只值十兩黃金,值一百兩,值一萬兩。”
一首偈子,阻止了一場家庭悲劇的發(fā)生,我們能不信四句偈的功德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嗎?
佛法的真如性海,一與多,大與小是無有差別。就像一顆種子,那么微小,但是它集合宇宙的煦日和風,涵蓋四季的雨露霜雪,集合如此巨大的力量,使它開花結果,傳播無量的未來花樹。一顆種子開萬千花樹,是一也是多,是微小也是巨大的。
四、揚眉瞬目處處般若
第八分,從七寶布施的福德與般若四句偈福德性的校量福德,我們深刻體會般若的功德,是過去、當來、未來諸佛修行的慧炬,能照見自家寶物。佛陀在《金剛經(jīng)》破了一法又立一法,立了一法再破一法,無論破或立,都是要吾人不住一法,要明究本心,會歸中道。
經(jīng)文中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者,指的是什么?
一、能證的果智與所證的修法,都是了無所得,也無有定法可說,所以說,即非佛法。
二、佛陀以般若無所得智而所證之法,非法界眾生能曉知,所以說,即非佛法。
三、因為法性離言說文字,本不可說,佛為度化眾生,方便說之,所以說,即非佛法。
佛陀所證之果位,能證之妙法,已證之境界,不可取著語言文字,說「即非佛法”,為破眾生執(zhí)著諸佛有所得有所說法的「法相”。就像周利槃陀伽由念誦「掃帚”而除心垢,終獲羅漢果位!笒咧”兩字非法義圣諦,為什么也能令人開悟見智?就如經(jīng)文所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佛法,有時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有時候卻是佛法。念誦「掃帚”不是佛法,但是深心思維,不取著法非法相,反而契入大道。白居易的〈僧院花〉寫著: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禪門中,有因茶蓋撲落地,而覷見親娘鼻孔;有因一片瓦石而擊碎虛空,據(jù)坐大雄峰。從第一分到第八分,若能會得一法一偈,三世諸佛元在心中坐,骷髏眼中已是一片柳綠花紅。
有一天,清稅對曹山本寂說:「我窮困死了,請你慈悲救濟我吧!”
曹山召喚他:「稅闍黎!”
清稅應諾一聲。
曹山拍手大笑:「喂!最香醇的清原白酒都被你喝了三杯,你怎么說是滴酒未沾唇?”
我們就像《法華經(jīng)》的窮子,借貸乞討過日,混蒙瞎忙一場,不知自己衣里有明珠一顆。佛陀談顯密之理,說色空之法,此說彼說,都是引導行者返觀自得!吾人若能不著聲色諸相,不取言說文字,降伏了貪求身外的妄心,自然能飽飲到汨汨不絕的自性芬芳。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