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憎恨別人于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憎恨別人于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不能做到心寬的人,當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受了委屈時,就容易對別人產(chǎn)生嗔恨,佛說: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一方面,憎恨別人時,你心里總是憤憤不平,希望別人遭到不幸,沒有好日子過,卻又往往不能如愿,他依然我行我素,但卻破壞你的生活。讓你痛苦、埋怨、憎惡、失望、煩躁,使你失去了往日的輕松和歡快,甚至連覺也睡不好,嚴重的還有可能使行武得越來越極端。另一方面,不管那個人有多壞,有多惡,有多對不起你,你越罵他,你的心就越被污染,你就難以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凈的心。而且,今天記恨這個,明天記恨那個,結(jié)果朋友越來越少,嚴重影響人際關系,成為“孤家寡人”。

  有一位頗有名氣的女演員,長得年輕漂亮、頗有氣質(zhì),但是一場失敗的戀愛讓栓復和怨恨之情油然而生,從此臉色變得難看、皮膚變得僵硬和多皺,只好去美容院做美容。美容師在得知她的情況后,很誠懇地告訴她說:“你的皮膚問題是由心中的負面情緒導致的,如果你不能消除心中的怨恨,即便再好的美容師也無法從根源上給你一副姣好的容顏。”

  由此看來,相由心生也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滿腔的怨恨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對自己都是一種傷害和損失。

  即便你憎恨的那個人像你所期待的那樣遭遇了懲罰,陷入萬分不幸與痛苦之中,而你慶賀自己的憎恨奏效之后,能為自己帶來什么好處呢?事實上,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在你憎恨一個人的過程中,肯定投入憤怒、時間、精力,如此巨大的成本是無法彌補的。

  我們不可能改變周圍的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和意念,學會寬容。寬容是由自己的內(nèi)心生出的,寬容別人首先要寬容自己,唯有寬容了自己,我們才能寬容別人,這是寬容的第一個原則。想想看,我們所受的不公,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心理有所欲求,認勿人應該有什么樣的行為。當你不想再從某人身上得到什么,不再幻想別人應該怎么對你的時候,你就不會恨某人了。比如:有一對情侶,如果你不希望對方給你更多的愛,那么對方如何薄待了你,你也不會埋怨;如果你不希望上司給你升職,那么他提升了別人,你也不會對你的上司有半句怨言。所以,寬心就是要消除這些不應有的欲望。

  其次,寬容是無條件的,我們常常在這一點上犯錯誤。有的人會說:“我若得到心目中的某個職位或者得到加薪,我才能放過他。”、“你先向我說對不起,我才能原諒你”、“我放過你可以,但你遙證下次不會再犯。”這些討價還價式的寬容是行不通的,但很多人都在一意孤行。怎么化解呢?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用慈悲心來面對這一切。佛陀,教人修無緣大慈,目的是去除我們的憎恨。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也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一只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了腳上,這就是寬恕,這就是去除憎恨最好的解毒藥。

  一位知名藝術家和一個朋友一起到街頭的一個飯館去吃飯,吃完飯,服務員給他找零錢的時候,作家很禮貌地對服務員說了聲謝謝,而服務員卻冷口冷臉,沒有說一句話。

  “你經(jīng)常來這家飯館吃飯嗎?”朋友不禁問道。

  “是啊。”

  “這兒服務員的服務態(tài)度不是一般的差,你為什么還要到這兒吃飯?”兩人一邊走,一邊談論。

  “她每次都是這樣,我已經(jīng)習慣了。”藝術家說。

  “那你為什么還對她那么客氣?”朋友不解地問。

  “為什么我要讓她的態(tài)度決定我的選擇?”

  在這位藝術家身上就體現(xiàn)了很高的修養(yǎng),面對別人的嗔怒、無禮,他能用寬恕的心態(tài)去看待,不跟別人計較,這是怎樣的一種胸懷?

  再次,不要對寬容失去信心。寬容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當別人因過失而損害了你的利益時,譬如,你因朋友的出賣而被解雇,或因下屬的背叛敗給對手,等等,從受到傷害到心生怨恨到恢復平靜再到思考其猾的一面最后怨恨徹底消失,心靈上要經(jīng)歷很長一段時間的煎熬和洗禮。但只要熬過去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你所認為的那些所謂的不公,其實根本不值一提。如此一來,你便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對傷害過自己的人也就能報之以甜美的微笑。

  最后,當你怨恨某個人的時候,要多想想自己的不是。你為什么痛苦?其實,你的痛苦不是別人造成的,根源在于你自己。這個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傷害你自己,而不是別人。與其說別人讓你痛苦,倒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多反思自己,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更好地改進自己。

  不管怎樣,你都要記。好總人都會犯錯誤,而且每天都在犯錯誤;每個人都不完美,而且每個方面都不完美。當遇到你無法容忍的情況時,馬上默念這一段,時間一長,你就會用寬容之心理解別人、對答人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