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為人處世應(yīng)該以理智為第一,六度萬行應(yīng)以般若為本體

\

般若①波羅密

  一時,王舍城的名醫(yī)耆婆邀請佛與眾比丘到他的耆婆林園受供養(yǎng)和開示說法。當(dāng)時有位非常愚鈍的比丘沒有參加,而被別的比丘留在精舍中。佛知道這件事,就在法會開始時告訴耆婆:「居士!你不是要供養(yǎng)所有的比丘嗎?怎么在精舍還有一位比丘沒來?」其實這是因有些比丘嘲笑那位比丘的愚鈍而不讓他來,連耆婆自己也不知道還有比丘沒來,于是耆婆又叫人到精舍去請那位比丘來。

  佛知道這位比丘曾在以前迦葉佛時出家,當(dāng)時是很聰明,但因嘲笑一位愚鈍的比丘暗記背誦佛語,而使那位比丘感到羞恥,就不再努力地暗記背誦佛語。因為這個業(yè)障②感至此生愚鈍,常受他人嘲笑。雖然他也常常自勵努力地暗記背誦佛說的話,但都很快就全忘光了。就在失望傷心之余,又被其他比丘留在精舍中,無法跟隨佛參加法會。佛早就知道這一切,所以在法會開始前,告訴耆婆去請這位愚鈍的比丘也來參加法會。大家等了一會,終于看到那位愚鈍的比丘也來了。

  佛單獨地叫他來到面前,拿給他一塊純凈的布,教他一面拿著布擦手,一面念著:「塵垢除去!塵垢除去!」這是由于這位比丘的前生有一次為國王,曾因右繞佛塔,致使額頭流汗,用清潔的布拭去額上的汗而使布被擦臟了,他在當(dāng)時曾體會到:「因為這個肉身,使?jié)崈舻牟际チ吮緛頋嵃椎?a href="/remen/zi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自性而被弄臟。肉身和布真是無常!如何才能讓它們的自性保持清凈的原來面目?」就是因為這個因緣,佛才教他用潔凈的布除去塵垢。很快地,這塊布就已經(jīng)被弄臟了。

  當(dāng)他念著:「塵垢除去!塵垢除去!……」?jié)u漸能意會到:「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xiàn)在空寂。無作業(yè)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狗鸶嬖V他:「布臟了嗎?還是心被塵垢弄臟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孤犕攴鸬脑,這位比丘終于領(lǐng)悟到:「一切塵垢境界,全是由惑業(yè)報所感,由心所,即其現(xiàn)處,當(dāng)體即心。所以布并沒有臟,臟的是令它臟的那些塵垢;心并無垢染,染的是無明③業(yè)障。凡是有心,就不能無境;不佛境,便九界④;不三乘⑤之境,便現(xiàn)六凡⑥之境。如果能以我具佛⑦之心,念我心具之佛⑧,我心具之佛豈會不應(yīng)我具佛之心?……」。

  在一番的思惟后,這位比丘終于顯現(xiàn)出般若智慧,能于因中察果,果處驗因,觀法不可得,三世⑨法皆空寂,而意無取著,心無障礙,所行無二⑩,方便自在,受無相法,故具一切佛法。由此而漸次證悟,接著就大放光明,在眾比丘面前著:「并非塵垢不凈,而是心中的貪瞋癡不凈,眾比丘應(yīng)舍此心中的不凈,住于脫離不凈之教法。」在完此偈后,就證得阿羅漢果,從此便能通達(dá)三藏,而跟隨佛參加所有的法會,在精舍中的比丘們也不再輕視他,反而敬佩他的智慧。

  注:①「般若」為究竟實相智,于一切智慧中最為第一。

  世間所謂的智慧是煩惱有漏智,與般若智的寂定自在相差甚殊。

  ②「業(yè)障」即惡業(yè)障礙正道者

 、邸笩o明」乃暗鈍之心無照了諸法究竟事理之明,總謂一切煩惱。

  「根本無明」為迷昧我法二空,真空妙有之實相者;

  「枝末無明」為不明事相之假,妄見萬法為實有者。

  總之:「迷真」是根本無明,

  「起妄」是枝末無明。

  無明又可細(xì)分為:

  「見思無明」即凡夫不明(真諦理)而著于邪見者,

  「塵沙無明」即二乘不明(俗諦理)而著于空寂者,

  「根本無明」即權(quán)教菩薩不明(中諦理)而著于二邊者。

  總之,凡不明三諦理而有所執(zhí)著者,都是無明。世智辯聰因仍著于煩惱,所以也是無明。

  ④「九界」即在佛法界以下之九界;

  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以上共稱為三乘)、

  天界(天界以下六界共稱為六凡或六道)、

  人界、阿修羅界、旁生界、鬼界、地獄界。

 、荨溉圣人」即:

  「菩薩乘」修六度萬行以證無上菩提者,

  「緣覺乘」自覺十二因緣之理而修入涅盤者,

  「聲聞乘」聞如來聲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證阿羅漢者。

 、蕖噶病辜戳阑蚍Q六趣,為天、人、阿修羅、鬼、旁生、地獄等六個眾生輪回之道途,即六個眾生隨業(yè)趣向之報途。

 、叻鹪诖藨(yīng)指覺悟諸佛與眾生本來都具足真如實性的般若智慧而言。

  ⑧佛在此是指諸佛與眾生本來都平等具有的真如自性(佛性),其不生、不滅且常住、不變。

  以金礦為例:

  礦砂中的金質(zhì)可喻為清凈光明的佛性,

  粘附著金質(zhì)的砂石可喻為煩惱業(yè)障,

  金礦隨著風(fēng)雨而變形可喻生死輪回,

  但金質(zhì)仍未改變可喻為自性仍然善存,

  冶煉金礦可喻為修行

  提煉成金可喻為證悟涅盤。

  眾生皆如金礦而有可能煉成金,

  亦即眾生皆有可能證悟自性(精煉成金)而成佛。

 、帷溉馈辜催^去、現(xiàn)在、未來。

  ⑩「無二」即平等不分別。

  「方便」即善巧權(quán)通。

  「方」為方法,

  「便」為便用,即善巧權(quán)衡便用契合于一切眾生根機之方法。

  方便亦可解為方正之理和便巧之言詞,皆為契合于一切眾生之根機。

  「無相」即知萬法為因緣所生滅,真空妙有而無如是相。即入諸法有而不著,離諸法空而無礙。

  「貪、瞋、癡」俗稱三毒,可毒害心中菩提慧命。

  「貪」即愛取之心,愛欲一切順情之境而無厭;

  「瞋」即忿怒之心,瞋恚一切違情之境而熱惱;

  「癡」即迷惑之心,顛倒于一切事理而妄念。

  「三藏」即:「經(jīng)藏」說定學(xué),
        「律藏」持戒學(xué),        
                               「論藏」發(fā)慧學(xué)。

\

  那天耆婆林法會結(jié)束后,眾比丘回到精舍都紛紛地贊嘆佛的威德說:「那位愚鈍的比丘,因為佛的開導(dǎo),竟然能在一日之間變成很有智慧,這真是不可思議!佛力實在是太廣大無邊了!」。

  佛知道了他們的談話后,告訴眾比丘:「那位比丘今生所以這樣愚鈍,全是因為宿世前生作了惡業(yè)而招至報應(yīng)地原故。他在此生已因愚鈍而受人嘲笑的償受其果報,現(xiàn)在因為業(yè)障已消,而且又能聽信佛的開導(dǎo),以致啟發(fā)了他原本已經(jīng)具足的清凈智慧,進而觀法悟法而證果。其實早在宿世多生以前,他就曾因為聽信過我的話:『如果有聰明的人能將路上的死鼠撿掉,一定可以成家立業(yè)。』當(dāng)時在路旁有位窮困的男子,由于聽信我的話,將路上的死鼠撿走,給了酒店主人的貓因而獲得一分錢,他又以一分錢買了糖蜜,裝水后拿去換花,而又再以花換取更多的糖蜜,而后又以糖蜜請許多嬉戲玩耍的小孩子幫忙打掃宮園,因而撿集了許多的枯樹枝,接著再將這堆枯樹枝賣給王室燒陶器,而此又賺取了許多錢。他因為如此輾轉(zhuǎn)地?fù)Q取財物,最后終于變成大財主。當(dāng)時他就是因有智慧,所以才能以些微的東西獲取巨資,恰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

  各位!般若智慧就是像這樣,可以令人菩提慧命寶藏,于一切世間所行無礙。

  所以─『為人處世應(yīng)以(理智)為第一,六度萬行應(yīng)以(般若)為本體!黄兴_行者應(yīng)以(般若智慧)為一切修行的眼目,否則就會像盲人摸象一樣,變成盲修瞎練而徒勞無功。」。

  注:眾生以世間食長養(yǎng)身命,修行之人則以憶持善法,禪悅法食來長養(yǎng)善根智慧,覺悟自在法身,斷惱業(yè)障而不受生死之苦。所以圣人是以般若智慧為命。

  「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后受余殃債;

  「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

  「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

  「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

  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

  故五度須有般若的攝持,始能圓滿萬行,成就佛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