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擇友而交、擇師而教?切莫隨流逐隊

如瑞法師:為什么要擇友而交、擇師而教?切莫隨流逐隊

  阿彌陀佛,大家好!愿大家;雙增!

  蕅益大師在《示養(yǎng)德》中云:“應(yīng)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

  昨日已學習了“念身世苦空”,今日來談:“切莫隨流逐隊。”

  隨流逐隊,與“隨波逐流”是同義語,字面意思是“隨著波浪起伏,跟著人群行動”。引申言,就是無堅定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盲目跟隨庸俗之流,與其為伍。

  無論世間、出世間,若要有所建樹,成為對社會、眾生有益之人,皆需“擇友而交”、“擇師而教”,不可隨波逐流。

何謂“擇友而交”?

  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這是說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時間長了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jīng)充滿香氣;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咸魚的地方,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味,但因自身已經(jīng)臭氣熏天了。因此,要十分謹慎地選擇朋友。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佛在《善生經(jīng)》中這樣教導在家人:若人親近惡友,比如親近賊、親近欺誑者、親近狂醉者、親近放恣者、逐會嬉戲者,則功業(yè)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zhuǎn)消耗。應(yīng)親近四種善友:一者同苦樂(不計得失,同甘苦等);二者常愍念(教授妙法、制止惡法等);三者助求利(知心相語不覆藏,得利為喜、不得利不憂);四者相饒益(有慈心,見困難即幫,見放逸即教導呵責等)。總結(jié)一下即是:同行、同德、同利、同進步。

何謂“擇師而教”?

  古人教導頗多,唐朝著名文人韓愈所作《師說》,暢談良師之重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后人評析:師者,師其才德品格,從師即是學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意即博學可為人師,身正堪能師為人范。無論年長年幼、尊卑貴賤,惟善是從,皆可為師。

  以修學佛法來講,大多數(shù)行者亦非“生而知之”、“無師自通”,更需師長耳提面命、時時教誡,如是方能在道業(yè)上有所成就!对鲆话⒑(jīng)》記載,佛告阿難:“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

  那么,如何親近善知識才能得到利益呢?《四十華嚴普賢行愿品》云:“善男子!汝今發(fā)心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yīng)當勤求真善知識。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yīng)違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yīng)恭敬勿見過失。”

  我們是怎樣知道有佛法僧三寶的呢?實際全是仰仗善知識來引導。經(jīng)中說:“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可見,佛滅度后善知識替補佛處教導眾生,將善知識作佛想,就會得到佛的加持。

  一個人歸依三寶發(fā)心學佛,就是要從尊重善知識、歸依佛法僧三寶做起。親近良師善友,即不會人云亦云、不辨是非、不求上進、“隨流逐隊”矣。

  可謂:

親近良師及善友,

智慧增長德加厚。

堅定信心勤修學,

吉祥路上大步走。

南無阿彌陀佛!

原文標題:近良師 擇善友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如瑞法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