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產(chǎn)藥川源論
元精生于腎,仙家借腎府為發(fā)生之地,不是用腎,乃向腎中作用。此腎為產(chǎn)藥川源也。人或不知,即謂兩腎中間別有一穴,真陽伏藏于內(nèi),修丹但用真火,逼出這點(diǎn)真陽以為用耳。豈知身中所有,皆后天渣滓之物,仙家不用。若果有元?dú)夥谝谎ㄖ畠?nèi),亦是渣滓矣。故經(jīng)曰∶水者,大丹之根源也。天一生水,其位在北,其卦為坎,乃吾身藥物所產(chǎn)之處也。夫元精生于腎,使非靜翕則不能生,故作丹必心氣下交于腎,腎含受而翕聚之,然后能成變化而生元精也。心氣下交,只是凝神入氣穴耳。凝者非凝聚也,夫神至靈至妙,潛天潛地,如何凝聚得?但息念而返神,神返于心而不外馳,則氣亦返于身,漸漸沉入于氣穴矣。氣果有穴乎?葆真子曰∶人之元陽真氣,散于四肢百骸之間,為視聽言動之用,豈有區(qū)區(qū)藏伏一穴之理?若指一處而注想之,終必成疾,修丹者不可泥于凝神入氣穴之言也。此金丹大道,唯借腎為發(fā)生之地,以其為氣之會、故曰氣海;以其深而在下,故曰氣穴;以其為金華所生,故曰華也。作丹只要?dú)獬恋酱颂?非用魂注想之謂也。元太虛曰∶凝神入氣穴之法無他,只是收視返聽、回光內(nèi)照而已。夫回光內(nèi)照,非執(zhí)著所在而用意觀照之也,不過靜虛以返神于內(nèi)。其實觀無所觀,照無所照,而亦未嘗不觀照也。下手之功何如?訣曰∶專處致柔,在乎忘情識。忘情識之捷,在乎心息相根據(jù)。心息相根據(jù)。則情識不期忘而自忘矣。是息也,出入有聲謂之縱,出入不盡謂之滯,往來頻促謂之喘,不縱不滯不喘,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庶乎心息相根據(jù)自然矣。然舍“調(diào)”之一字,其奚以?或上機(jī)之士,但覺念起,即用調(diào)息,略照一照,無念即止,不可太著意也。如以意照之,則累照者多矣,又須加一忘字。蓋忘與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當(dāng)忘之時,其心湛然,未嘗不照;當(dāng)照之時,纖塵不染,未嘗不忘,其忘乃真照也;蛴须S照而昏散者,因平日千思萬慮,紛擾之甚,宅無一主,一旦驟然收拾,把持不定,故隨照隨亂也。治之如何?才覺妄動,即融妄歸真,歸之豈外于忘照這些工夫耶?此正動靜之機(jī),神一出即收回之說盡矣。使照之而不勝,不可強(qiáng)制,且去應(yīng)事以遣之,亦不可隨亂而流,俟其平和,即忘之照之也。夫修煉至此,又豈有他術(shù)哉?
只是采取先天之氣,以為金丹之丹也。張紫陽曰∶采者,采真鉛于腎府;取者,取真汞于心田。鐘離師曰∶腎中藏伏父母之真氣,所謂鉛也。鉛中有真一之水,曰鉛中銀。腎氣傳肝氣,肝氣傳心氣,心氣自涵而為液,所謂砂也。液中有正陽之氣,曰砂里汞。傳行之時,以法制之,使腎氣不走失,氣中采取真一之水,心液不耗散,液中采取正陽之氣。蓋不采而采,采而不采,不取而取,取而不取。陳虛白所謂身心不動為采藥也。至如火候、藥物,真火本無候,大藥不計斤。白玉蟾師曰∶心者,神也,神即火也,氣即藥也,以火煉藥而成丹,即是以神馭氣而成道也。夫修煉而至于成道,則神氣渾融,嬰兒顯象。嬰兒者,即我一靈真性,純陽不雜耳。白玉蟾師又曰∶人但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精純氣謂之純陽。仙家只是教人養(yǎng)神,因人迷溺嗜欲,不能一刀兩段,故設(shè)為長生之說以誘之。人貪長生乃肯去做,一心修煉養(yǎng)氣,其實借煉精煉氣以系此心,養(yǎng)得元神靈妙,非是元神之外,精氣別結(jié)一個嬰兒也。然必靜虛之極,無我之至,始得脫胎神化。李清庵曰∶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是全真。旨哉!旨哉。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yùn)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