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問篇第三十二
【原文】
堯問于舜曰:“我欲致天下,為之奈何?”對曰:“執(zhí)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執(zhí)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于內(nèi),賁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魏武侯謀事而當(dāng),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吳起進曰:“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莊王之語何如?”吳起對曰:“楚莊王謀事而當(dāng),群臣莫能逮,退朝有憂色。申公巫臣進問曰:‘王朝而有憂色,何也?’莊王曰:‘不谷謀事而當(dāng),群臣莫能逮,是以憂也。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國幾于亡乎!是以憂也。’楚莊王以憂,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伯禽將歸于魯,周公謂伯禽之傅曰:“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對曰:“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也。”周公曰:“嗚呼!以人惡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歸道。彼其寬也,出無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知如士,不與士爭知。彼爭者均者之氣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淺也。聞之曰:‘無越踰不見士。’見士問曰:‘無乃不察乎?’不聞即物少至,少至則淺。彼淺者,賤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語女:我、文王之為子,武王之為弟,成王之為叔父,吾于天下不賤矣;然而吾所執(zhí)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十人,貌執(zhí)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與三十人中,乃在百人與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為之貌,下士吾厚為之貌,人人皆以我為越踰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見物,見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魯國驕人,幾矣!夫仰祿之士猶可驕也,正身之士不可驕也。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貧,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
語曰:繒丘之封人,見楚相孫叔敖曰:“吾聞之也: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為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何也?”孫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祿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禮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樹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息”德。為人下者其猶土也。”
昔虞不用宮之奇而晉幷之,萊不用子馬而齊幷之,紂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不親賢用知,故身死國亡也。
為說者曰:“孫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孫卿迫于亂世,遒于嚴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諸侯大傾。當(dāng)是時也,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無睹,賢人距而不受。然則孫卿懷將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也。是其所以名聲不白,徒與不眾,光輝不博也。今之學(xué)者,得孫卿之遺言余教,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觀其善行,孔子弗過。世不詳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孫卿不遇時也。德若堯禹,世少知之;方術(shù)不用,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為紀綱。嗚呼!賢哉!宜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紂,殺賢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輿避世,箕子佯狂,田常為亂,闔閭擅強。為惡得福,善者有殃。今為說者,又不察其實,乃信其名。時世不同,譽何由生?不得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謂不賢乎!
【譯文】
堯問舜說:“我想招引天下的人,對此該怎么辦?”舜回答說:“主持政務(wù)專心一意而沒有過失,做細小的事也不懈怠,忠誠守信而不厭倦,那么天下人自會歸順。主持政務(wù)專心一意像天長地久一樣,做細小的事像日月運行不息一樣,忠誠充滿在內(nèi)心,發(fā)揚在外表,體現(xiàn)在四海之內(nèi),那么天下人豈不就像在室內(nèi)的角落里一樣啦?又哪里要去招引呢?”
魏武侯謀劃政事得當(dāng),大臣們沒有誰能及得上他,退朝后他帶著喜悅的臉色。吳起上前說:“曾經(jīng)有人把楚莊王的話報告給您了嗎?”
武侯說:“楚莊王的話怎么說的?”吳起回答說:“楚莊王謀劃政事得當(dāng),大臣們沒有誰及得上他,退朝后他帶著憂慮的神色。申公巫臣上前詢問說:‘大王被群臣朝見后面帶憂慮的神色,為什么呀?’莊王說:‘我謀劃攻事得當(dāng),大臣們沒有誰能及得上我,因此我憂慮啊。那憂慮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話中,他說過,諸侯獲得師傅的稱王天下,獲得朋友的稱霸諸侯,獲得解決疑惑者的保存國家,自行謀劃而沒有誰及得上自己的滅亡,F(xiàn)在憑我這樣的無能,而大臣們卻沒有誰及得上我,我的國家接近于滅亡啦!因此我憂慮啊。’楚莊王因此而憂慮,而您卻因此而高興!”
武侯后退了幾步,拱手拜了兩次說:“是上天派先生來挽救我的過錯啊。”
伯禽將要回到魯國去,周公旦對伯禽的師傅說:“你們要走了,你為什么不估量一下你所輔導(dǎo)的這個人的美德呢?”伯禽的師傅回答說:“他為人寬大,喜歡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而且謹慎。這三個方面,就是他的美德了。”
周公說:“唉呀!你怎么能把人家不好的東西當(dāng)作美德啦!君子喜歡按照道理去行事,所以他的民眾也歸順正道。他對人一味寬大,那么賞賜就會不加分別了,你卻還贊美它。他喜歡靠自己的才智行事,這是使他淺陋無知而胸懷狹窄的根源啊。君子氣力像牛一樣大,也不和牛較量氣力;跑起來像馬一樣快,也不和馬賽跑;智慧像士人一樣高明,也不和士人比聰明。那較量競爭,只是把自己和別人等同的人的氣量,你卻還贊美它。他的謹慎,這是使他孤陋寡聞的原因。我聽說過這句活:‘不要過分地不會見士人。’見到士人就要問道:‘不是我不明察吧?’不詢問,那么事情就了解得少,了解得少就淺陋了。那淺陋,是下賤之人的為人之道,你卻還贊美它。”
周公對伯禽說:“我告訴你。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天下不算卑賤了,然而我拿著禮物去拜見的尊長有十個,還禮會見的平輩有三十個,用禮貌去接待的士人有一百多個,想要提意見而我請他把事情說完的人有一千多個,在這些人之中我只得到三個賢士,靠他們來端正我的身心,來安定天下。我得到三個賢士的辦法,不是在十個人和三十個人之中挑選,而是在上百人和上千人之中挑選。所以對于上等的士人,我對他們的禮貌輕一些;對于下等的士人,我對他們的禮貌重一些。人人都認為我特別喜歡士人,所以士人都來了;士人來了,然后我才能看清事物;看清了事物,然后才能知道它們的是非在什么地方。要警戒。∧闳绻麘{借魯國高傲地對待人,就危險了!那些依賴俸祿生活的士人還可以高傲地對待,而端正身心的士人是不可以高傲地對待的。那些端正身心的士人,舍棄高貴的地位而甘居卑賤,舍棄富足的待遇而甘愿貧窮,舍棄安逸而干勞苦的事,臉色黝黑也不喪失自己所選擇的立場,因此天下的治國綱領(lǐng)能流傳不息,古代的文獻典籍能經(jīng)久不廢啊。”
民間有傳說,繒丘的封人拜見楚國的丞相孫叔敖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做官長久的人,士人就會嫉妒他;俸祿豐厚的人,民眾就會怨恨他;地位尊貴的人,君主就會憎惡他。’現(xiàn)在相國具備了這三種情況卻沒有得罪楚國的士人民眾,為什么呢?”孫叔敖說:“我三次任楚國相國而心里越來越謙卑,每次增加俸祿而施舍越來越廣泛,地位越尊貴而禮節(jié)越恭敬,因此沒有得罪楚國的士人民眾啊。”
子貢問孔子說:“我想對人謙虛卻還不知道怎樣做。”孔子說:“對人謙虛么?那就要像土地一樣啊。深深地挖掘它就能得到甜美的泉水,在它上面種植而五谷就茂盛地生長;草木在它上面繁殖,禽獸在它上面生息;活著就站在它上面,死了就埋在它里面;它的功勞很多卻不自以為有功德。對人謙虛嘛,那就要像土地一樣啊。”
從前虞國不用宮之奇而晉國吞并了它,萊國不用子馬而齊國吞并了它,商紂王將王子比干剖腹挖心而周武王奪取了他的政權(quán)。君主不親近賢能的人、任用明智的人,所以會身死國亡啊。
那些立說的人說:“荀卿及不上孔子。”這不對。
荀卿被迫處在亂世,身受嚴刑箝制;上沒有賢德君主,下碰上暴虐之秦;禮制道義不能推行,教育感化不能辦成;仁人遭到罷免束縛,天下黑暗昏昏沉沉;德行完美反受譏諷,諸侯大肆傾軋兼并。在這個時代啊,有智慧的人不能謀劃政事,有能力的人不能參與治理,有德才的人不能得到任用。所以君主受到蒙蔽而看不見什么,賢能的人遭到拒絕而不被接納。既然這樣,所以荀卿抱著偉大的圣人的志向,卻又給自己臉上加了一層裝瘋的神色,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愚昧!詩經(jīng)》上說:“不但明智又聰慧,用來保全他自身。”說的就是這種人啊。這就是他名聲不顯赫,門徒不多,光輝照耀得不廣的原因。
現(xiàn)在的學(xué)者,只要能得到荀卿遺留下來的言論與殘剩下來的教導(dǎo),也完全可以用作為天下的法度準(zhǔn)則。他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他經(jīng)過的地方社會就發(fā)生了變化?纯此巧屏嫉男袨,孔子也不能超過。世人不加詳細考察,說他不是圣人,有什么辦法呢?天下不能治理好,是因為荀卿沒有遇到時機啊。他的德行像堯禹一樣,世人卻很少知道這一點;他的治國方略不被采用,反被人們所懷疑。他的智力極其聰明,他遵循正道、端正德行,足以成為人們的榜樣。唉呀!賢能!他應(yīng)該成為帝王。天地不知,竟然善桀紂,殺害賢良。比干被剖腹挖心,孔子被圍困在匡地,接輿逃避社會,箕子假裝發(fā)瘋,田常犯上作亂,闔閭放肆逞強。作惡的得到幸福,行善的反遭禍殃。現(xiàn)在那些立說的人又不考察實際情況,竟然相信那些虛名;時代不同,名譽從哪里產(chǎn)生?不能執(zhí)政,功業(yè)哪能建成?志向美好、德行敦厚,誰說荀卿沒有德才呢?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xué)而第一
- 論語序說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風(fēng)·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xùn)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xùn)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xùn) 第一篇 立命之學(xué)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風(fēng)·召南
- 了凡四訓(xùn)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jīng)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