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佛一體,佛教推動茶文化的發(fā)展
佛教的原始教義是厭惡人身,鄙薄生產(chǎn)勞動。僧人的生活來源是依靠乞討和施主的布施,魏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同時因社會動蕩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無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至禪宗三祖僧璨早在對道信傳法時講授:“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偌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說明再肥碩的地,無人耕種也就沒有收獲。在他的影響下,僧人們開始實行“作”、“坐”并舉,這是革命性的創(chuàng)舉,僧人們除了打坐外還需勞作,以勞動解決吃飯問題。因而種植茶樹、采摘茶葉、制作名茶、飲茶等就融入佛事活動,坐禪,作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獨自一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臥床睡眠,還規(guī)定過午不食,不飲酒不食葷,于是既能提神醒腦、又有清心性修行的茶成為僧人必不可少的飲料,飲茶有助于參禪、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為很多僧人所認可。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 又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致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現(xiàn)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xiàn)象。如碧螺春,產(chǎn)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巖茶,為武夷寺禪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chǎn)于君山白鶴寺。貢茶紫筍產(chǎn)于吉祥寺。黃山毛峰長在松合庵等等不一而足。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古書記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里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jīng)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法堂左上角懸掛著“茶鼓”,擊鼓招集眾僧飲茶。宋林逋《西湖詩春日詩》中的“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和《宋詩鈔》陳造的詩句“茶鼓適敲靈鷲院,夕陽欲壓鍺斫城”,描寫了茶鼓聲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寺院中專事燒水煮茶、獻茶款客的叫“茶頭”,還有“施茶僧”專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飲的“戒臘茶”,全寺僧人共飲的“普茶”。僧人早起先飲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供茶、點茶、點湯后來均納入佛教的儀規(guī)。專以茶湯開筵的稱之為“茶湯會”。每逢佛教的節(jié)日,或朝廷欽賜丈衣、錫仗時則舉行盛大的茶儀。到宋代儀茶敬佛,發(fā)展成為“茶百戲”,即以茶為媒介在茶湯中進行各種表演,宋代的斗茶也十分時興,斗茶由品茶發(fā)展而來,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過品飲、鑒評決出茶葉質(zhì)量的高低,故又稱“茗戰(zhàn)”。后為決出進貢朝廷的上品茶,斗茶風遍及各地。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guī)、飲茶讀經(jīng)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chǎn)生。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huán)境與心境的寧靜、清凈、安逸。品茶是參禪的前奏,參禪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水乳交融。茶禪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茶事過程中,如碾茶時的輕拉慢推,煮茶時的“三沸水”,點茶時的提壺三注和啜飲時觀色、聞香、品味,都包涵了體味領悟自然的真諦,并以此領悟佛性和超凡脫俗的意韻。唐代轟動一時的禪宗“趙州吃茶去”,正是茶禪一味的表現(xiàn)。說的是河北趙州有一禪寺,寺中一高僧名從念禪師人稱“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乎?”答:“曾到。”趙州說:“吃茶去!”又問一僧,答:“不曾到。”趙州又說“吃茶去!”后院主問:“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趙州又說:“吃茶去”。趙州對三個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與禪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學人的妄想,即所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論來或沒來過,或者相不相識,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進入“茶禪一位”的境界。正所謂:“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靜心境;唯是清凈心境,方可自悟禪機”。 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又詩云:“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粘智О俳,不如吃茶去。”真是妙哉。
- 上一篇:弘揚茶文化,構建和諧社會
- 下一篇:茶禪文化之源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