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何為禪定

\

  禪定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是佛教中重要的修持方法。自從喬達摩·悉達多創(chuàng)立佛教始,禪定就與佛教不可分離。喬達摩·悉達多悟道成為“佛陀”后,四處傳法說教。他在傳法之余,經常坐禪入定,有時長達二個月之久,并且他可以隨意出入任何一種禪定境界,禪定功夫之高,千古罕有。這些在佛學著作中都有記載。而且,他以教授禪定為重要內容,在說法時,常常入定,并表現(xiàn)出各種神通、變化,作為教學的方法。此后,禪定在佛家歷代相傳,廣為傳播,成為佛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形成了以修習禪定為根本的禪學。禪學是佛學的主要分支。在中國,禪宗以專修禪定為主,在唐代,幾乎取代其他支派,成為佛學的同義詞,并影響到宋明理學。

  禪定,是一個梵語、漢語結合而成的詞,即梵文dhyana音譯禪那和Samadhi音譯三昧的合稱。禪,是禪那的略稱,或音馱南,馱衍那,持阿那,意譯舊稱思維修,現(xiàn)稱為靜慮,又可譯為定,棄惡,功德叢林等。思維修指的是專門對一境或對象進行周密思維的狀態(tài)。因為其是以一心思維能生定心,所以稱為思維修。靜慮,是指心體寂靜,系念專注一境,不生雜念他想,正審思慮的狀態(tài)。其是禪那之體為寂靜而又具審慮之用,也就是在靜定中觀察思慮,所以稱為靜慮。 ’

  定,是梵文Samadhi的意譯,又可以譯為等持、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按含意又可譯為三昧,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等。其中三昧最為常用,指離散亂、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洞笾嵌日摗返谖寰碇姓f:“心住一處不動,是名三昧。”卷二十說:“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三摩地,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又稱等持,與三昧同義,為心持續(xù)凝注一境而不散不動的意思。包括佛教所說從最初級“欲界定”到三界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各種定境。

  總的說來,禪與定的意義程度不同,定的意義較禪更為廣泛些。一切息慮凝心的修持總稱為定,禪則專指思維審慮,所以可以看成是定的一種。

  另外,人們常說的“止觀”一詞,是禪定的另一種說法。止觀,又稱定慧,是止、觀的合稱。止,是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音譯,意思是定中止分,心持續(xù)專注一境不亂,而達到“輕安”的境界!菩提道次第論》中認為,奢摩他專指達初禪未到地定時的定境,又可稱為“心一境性”、“現(xiàn)法樂住”。截寶云經》就說:“奢摩他名心一境性”,指的是心安住于一境或五分別的心境而不動。觀,是梵語Vipasana(毗婆舍那)的意譯,指定中觀分,即在止的基礎之上,集中觀察和思維預定的對象,得出佛教的觀點、智慧和功德,在實際修禪過程中,觀多在坐禪中修習,因此,止觀一詞,基本上包括了小乘佛教“三學”中的定學、慧學和大乘佛教菩薩所修的“六度”中的禪那度,般若度兩“波羅蜜”。所以佛學中通常以止觀看作定慧的同義語。

  禪定在佛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何流何派,都對禪定以極高的重視。對于佛教的宗教修持,小乘佛學以戒、定、慧三學概括之,其中“定學”(心學、意學)即指禪定而言,是三學中的支柱;蹖W中亦包括修觀之學。定學的宗旨是息慮靜緣,目的是使自性明朗,增長智慧。戒學宗旨是止惡修善,然而其根本的目的是教人在持戒基礎之上,自凈其意,培養(yǎng)身處染處而不染的能力,從而進入禪定的通途。慧學的宗旨是消除疑惑,認明真理,目的是斬斷輪回之鏈,從生死海中脫離出去,以登涅槃之岸。簡而言之,佛家常說以戒為定基,因定而生慧,以智慧了卻煩惱。持戒被認為是修定的基本條件和基礎,智慧則是修定的成果,修定是途徑和方法。因此說來,戒定慧三學之中,實際上是以定學為中心的,禪定三學處于“中樞”的位置。

  如果一個人只是學經講經,不習定修禪,那么他很難理解經中所描述的境界和理論。反之,修禪習定者,在讀經藏時,就會很容易進人經中的境界,對經也會理解得更加透徹,將他引至更加精深細膩、更加博大宏遠之處。因此,古代的許多高僧就是以“一禪二誦”去追求生存的奧秘,獲取人生真諦,從而有所造化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