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怎么克服知道卻做不到的毛病?

怎么克服知道卻做不到的毛病?

  佛法中,有所謂“信、愿、行”三資糧,無論信、愿或行,都必須先有決心。

  佛法上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終目標(biāo),必須有決心去求;度化眾生是行菩薩道的必經(jīng)過程,眾生根機(jī)不同,教化不易,必須要有決心和耐心。

  不僅修行學(xué)佛如此,做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會有困難,如果我們因為害怕困難而畏縮不前,就落入一般人所謂“畏首畏尾”、“瞻前顧后”的弊病,那么,任何事都做不好。

學(xué)會放下,方能知而立行

  白居易任錢塘太守時,有一次經(jīng)過秦望嶺下的綠水橋,看到橋旁有一位禪師坐在樹上,周邊很多人圍著他請法,白居易覺得很奇怪,在這深山野外,怎么會有這么多人聽聞佛法?心想,這位和尚可能很有修持。

  于是,白居易上前說道:“禪師,你坐在這個地方,相當(dāng)危險!”這位禪師就是鳥窠禪師,鳥窠禪師反而說:“太守,你的位置,才是危險。”白居易一聽,覺得很奇怪:“弟子位鎮(zhèn)江山,有什么危險呢?”禪師回答:“薪火不停,識性交攻,安得不危?”

  白居易似乎有些領(lǐng)悟,又問鳥窠禪師:“那如何禪解?”鳥窠禪師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說:“這三歲小孩都知道,不見得有什么高見。”鳥窠禪師嚴(yán)肅地說:“三歲孩兒也解道得,百歲老人略行不得。”白居易聽了,心生慚愧,覺得禪師說法深入淺出,非常有理。

  于是對禪師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所了悟,想跟師父修行學(xué)佛,日后一定會來親近師父。”然后就離開了。

  鳥窠禪師知道白居易很有善根,但等了將近一年,白居易卻一直沒有回來聽法。于是,鳥窠禪師來到白居易的公館,剛好白居易在外應(yīng)酬,鳥窠禪師便提筆寫了一首詩:“筆刀為官四十年,是是非非有萬千;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寫完就走了。

  不久,白居易回來,看到壁上的詩,忽然有所感悟,覺得自己這幾十年來一直想修行,卻因為看不破人情事故,放不下是是非非,于是恩恩怨怨沒完沒了?戳诉@首詩后,他馬上下定決心,發(fā)了大愿,辭官跟著鳥窠禪師修行。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我們?nèi)裟芸雌、放下,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去執(zhí)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