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惡語傷人心

  古人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由此看出言語對人的影響是無形的,但語言帶給人心靈的傷害比肉體上的傷痛更難消退。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如意或情緒激動的時候,人一受刺激,情緒不受控制,就容易口不擇言,什么無情的話都能說的出,佛說“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惡語傷人,有如矛刺心。”雖說者無意,但覆水難收,不經(jīng)意間吐露的惡語會給別人帶來難以估計的傷害,人們之間的感情就像一件透明的玻璃瓶,無情的話像一把錘子,一段關(guān)系的破裂總是從說無情話開始的。古人早已了解惡語對人的傷害,為避免“禍從口出”要求人要“慎言”,《論語》中對君子的要求即“訥于言而敏于行”。

  在《晏子》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齊景公讓馬夫喂養(yǎng)自己最喜愛的馬,但這個馬卻得了急病死了,齊景公大怒,命令侍衛(wèi)拿刀肢解馬夫。這個時候,晏子正好在陪伴著景公,看見侍衛(wèi)手握鋼刀往前走去,他就制止了侍衛(wèi)并且問景公:“請問古時候堯、舜肢解活人,先從身體的哪一部分開始?”景公聽了這一問猛然恐懼起來,堯舜哪里會肢解活人呢?一個仁君愛民如子、視民如傷,怎么能夠隨意就這樣的下令肢解活人?于是他就下令停止,說:“把他交給獄吏來治罪。”

  晏子接著說:“請允許我數(shù)說他的罪狀,讓他知道自己的罪過,然后再交給獄吏治罪。”景公說:“可以。”晏子對馬夫說:“你的罪狀有三條:君主讓你養(yǎng)馬,你卻將馬給養(yǎng)死了,應當判死罪,這是第一條;而你養(yǎng)死的是君主最喜歡的馬,當判死罪,這是第二條;因為你養(yǎng)死了君主的馬,使得君主為了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了之后一定會怨恨我們的君主,諸侯聽了以后一定會輕蔑我們的國家,這是你應當被判死罪的第三個原因。所以,應把你交給獄吏治罪。”齊景公在旁邊一聽,若有所悟,嘆了一口氣說:“把他放了吧!”

  一個人脾氣一上來,往往就喪失了冷靜,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說出過分偏激的話,做出過重的懲罰。因此,古人告誡我們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人瞋心一起來,控制不住自己,說的話都揀難聽的說,這個話是怎么難聽怎么說,做出的事也是很偏激、很過分,結(jié)果到后面悔之晚矣了;因此,脾氣不好的人,很少能夠交到朋友,也很難和人保持一個好的人際關(guān)系。既然我們知道了憤怒有這么大的危害,就應該想方設法的去改正才是。

說話前三思

  我們常說做人要“積口德”,話出口前想一想,寧愿不說話也不可以口出惡言。說話前想一想,對方是否真如你所說的那樣不堪;夫妻相處,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朋友之間相處,日子久了難免有磕磕絆絆的時候,當發(fā)生小矛盾小摩擦時,不要用惡語去對付。想一想你的親人、朋友,是否真如你所說的那般不堪,他們對你是否沒有一點貢獻?不要總盯著別人的短處,懷一顆感恩的心,看到別人閃光的優(yōu)點。

  說話前想一想,這句話說出去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不論是面對至親家人還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不要口出惡語,說無情話,說話之前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換位思考一下;有人性格直爽,有人生性靦腆委婉,跟不同的人說話要注意方式方法,某些在你看來無傷大雅或者是玩笑的話,在別人看來就是無情的惡語,所以說話要留余地。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不要讓別人成為自己情緒的宣泄口,世上沒有人是必須為你服務的。當你對別人說無情話,傷害了別人,又怎么能期待別人好好對你呢?口出無情惡語,不僅傷人,而且害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