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換一種方式吃飯—在普陀山普濟寺過堂

換一種方式吃飯—在普陀山普濟寺過堂

  過堂就是指在佛教的寺院里僧人(有時也有一些居士)集體吃飯。很多人都對基督徒餐前祈禱印象深刻,餐前祈禱令人心儀的地方在于這種儀式表達了一種感恩的心情和宗教的情懷。其實佛教這種被稱作過堂的用餐禮節(jié),內(nèi)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完美。

  十年前,我剛上班不久第一次出差,就去了浙江的佛教圣地普陀山。當時,德高望重的妙善老法師還健在。他老人家慈祥平和,一身和氣,滿面和善、一片慈悲,與普陀山、與他的法名都十分相應(yīng)。他把我們一行領(lǐng)到他的丈室喝茶,還送給我一尊黃楊木的觀音菩薩立像。在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得到一尊觀音菩薩像實在是很難得的,而且又是從方丈大和尚那里得到的就更加珍貴了。

1996年與妙善老法師

  十年一覺,恍然如夢。如今整整十年過去,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今日重歸普陀,妙善老法師已經(jīng)圓寂了,故地重游,令人感嘆,F(xiàn)在接替妙老出任全山大方丈的是戒忍大和尚,一位年富力強的法門龍象。普陀山全山有很多著名的寺廟,普濟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是全山大方丈的駐地。我們下榻的賓館就是旁邊的息耒小莊。我特別喜歡這個賓館的名字,耒是農(nóng)具,一種鋤頭,息是休息,就是農(nóng)活收工了,可以休息了。讓人產(chǎn)生一種勞動后的滿足和放松下來的閑適感。

  我們與戒忍法師約好第二天中午去普濟寺過堂。堂,就是指飯?zhí),吃飯用膳的地方。佛教稱齋堂,因為寺院里人多,集體吃飯就會聚在一堂,這可能是最早的集體食堂的形式。齋堂也叫五觀堂(用膳時要做五種觀想,五觀具體內(nèi)容見附錄)),通常會有一副對聯(lián)掛在堂前:“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午時,寺里出家大眾聞聽魚梆、云板之聲,齊集齋堂。過堂有一定的規(guī)矩,主要如下:只有三個碗和一雙筷子,一個飯碗、一個菜碗、一個湯碗。左手拿飯碗,置于胸前位置,四指托住碗底,拇指壓住碗沿,稱作龍含珠,然后用筷子夾飯,稱作鳳點頭。飯或菜吃完一碗后,如果需要加添,就放在桌沿,用筷子指著碗內(nèi)的位置,要少加就放在碗底,要多加就放在碗沿。不需要加添,就放在桌上即可。凡是碗里的飯菜一定要吃完,千萬不能浪費。吃好了就不要再加。吃飯時還不能說話、不能嚼出聲音來。而且在齋堂里所有的飯菜都是一樣的,沒有特殊的安排,方丈和普通僧人都要在這里吃,而且吃得都一樣。在吃飯前,僧眾首先面對佛像問訊后落座,維那僧舉腔,大眾隨引磬聲合掌同念“供養(yǎng)咒”,舉行施食儀式,還要念誦報四恩(佛恩、國土恩、眾生恩)。吃飯時,先吃三口淡飯不吃菜,同時發(fā)三個愿:第一口飯,愿斷一切惡;第二口飯,愿修一切善;第三口飯,愿度一切眾生,第四口才吃菜。發(fā)愿,要發(fā)大愿,就是以慈悲心來跟眾生多結(jié)善緣,普度眾生。

  過堂雖然僅是吃飯,但在佛教看來,過堂同時也是一堂法事,前面有供佛、施食,后面有結(jié)齋,整個過程顯得非常莊嚴、肅靜。在過堂用齋時,我心中產(chǎn)生很多感想,我發(fā)覺這個古老的過堂儀式和內(nèi)容對于今天心靈空虛、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人際緊張的世界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是感恩。我們的食物來之不易,是有很多因緣俱足,我們才有吃的,不是我們有錢,就有吃的,在有些特殊時候,你拿一塊黃金都換不到一口飯。世界上還有很多饑餓的人沒有飯吃。我們能吃到東西要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其實,引申開來,我們對所有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應(yīng)該有一種感恩的心情。

  二是平等。我們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各種吃的場面,官場、商場,大飯店、小吃店。我們看到很多的情況不平等,有錢的吃好的,魚翅、鮑魚、燕窩,沒錢的吃差的。大官、大亨吃大餐,小官、小戶吃小鮮。而且煙有高檔低檔,中國高的上百塊一盒,低的幾毛錢一盒。酒也一樣,中國好酒上萬元一瓶有之,幾元錢一瓶有之。我在美國、日本看到的情況好一點,比如煙就那么幾種,價格差不了太多,總統(tǒng)抽萬寶路,貧民也抽得起。而我看最平等的吃,就是佛教的過堂。大方丈和小和尚,在廟里吃得都一樣。從最小的最基本的事情上有平等,才能有真正的平等。

  三是節(jié)儉。隨著物質(zhì)的豐富,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過浪費、太過鋪張了。大學的食堂的水池和垃圾桶里,都是半個、大半個、甚至整個的饅頭、還有整盒的米飯。很多宴席都剩下整整半盤、半桌的飯菜,實在是太浪費了,F(xiàn)在有些人吃不完打包帶走是一個值得提倡的好習慣。不準剩飯是特別值得提倡的。

  四是健康我們現(xiàn)在吃飯非常的隨便,幾乎一點規(guī)矩沒有。吃飯時大聲說話、大聲喧嘩、吃飯時看電視、吃飯時胡思亂想。還有匆匆忙忙的快餐。其實,吃飯吃明白了也是一種修行。有一位禪師所說:我的修行就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可很多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睡覺時也不好好睡覺,東想西想,雜念紛紛。在寺里過堂,首先吃的內(nèi)容健康——吃素。吃素的好處很多,也不用多說了。其次吃的姿勢正確,龍含珠、鳳點頭,不說話、不喧嘩,保證不出意外,吃得認真、吃的專注、吃得好消化。還有吃的原則——不浪費,不貪多、不挑剔、量力而行。

  不知道為什么,我每次吃過堂飯都感到非常香、非常好吃。過堂之后,戒忍法師帶我們上他的丈室喝茶,他的鐵觀音也是非常好喝,齒頰留香,在觀音菩薩的道場喝鐵觀音茶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

現(xiàn)任普陀山全山大方丈戒忍大和尚

  每當我在國外“過堂”的時候,看到老外或者華人基督徒在飯前飯后虔誠的念念有詞的時候,作為非基督徒的我也同樣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感恩的愉悅。在那個時候,我經(jīng)常想,吾土吾民何時能夠恢復古老的禮儀之邦的禮儀、再現(xiàn)悠久的文明古國的精神傳統(tǒng)呢?在儒們淡泊之前,我們的儒家傳統(tǒng)有著美好莊重地禮樂文化,在儒們淡泊之后,三代禮樂在佛門中延續(xù)下來,與佛教本身的禮儀結(jié)合,一直持續(xù)到今天,仍然保存在寺廟之中,過堂也是其中之一。而今天,我們的生活還有什么品位可言呢?我們的品位都集中在物上,而很少放在心上了。

  我盼望著,今后,中國人坐在一起吃飯,不是只有一擁而上,觥籌交錯,大塊朵頤,夸夸閑談,爛醉如泥,丑態(tài)百出,我們總在大談吃文化,但不要把吃文化只停留在吃什么的低級層次上,不能把人蛻化成高級的穿時裝的狗,精致的有文化的豬。而要展現(xiàn)出我們的精神力量、我們的文化品味以及我們的慈悲心懷。讓我們的精神、文化、信仰自然地流露在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之中。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