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當心觸碰到外塵,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

當心觸碰到外塵,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

  當你發(fā)現(xiàn)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苦)時,你會想要出離,心會變得無動于衷并會尋求出離之道。

  出離心是來自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如實知道事物和愛恨的本質。“無動于衷”,指我們不再執(zhí)著,從執(zhí)著中出離,以平靜的心觀察,可以去除執(zhí)著,這種平靜是修行所致。

  大多數(shù)人仍然不知道禪修的要點,他們認為行禪、坐禪和聽佛法的開示就是修行,這些只是外在形式。

  當心碰到外塵時,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這是修行之所在。

  此時,有感官的接觸,當人們說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時,我們會生氣;如果他們說我們喜歡的事,我們就高興,這就是修行的地方。我們如何修行呢?如果我們只是跑來跑去,想追逐快樂,遠離痛苦,如果這樣修行,即使到了老死,我們仍然無法了解法,這是沒有用的。當苦樂生起時,我們如何用佛法來解脫痛苦煩惱?這是修行的要點。

  通常人們碰到不如意的事,他們會不開心。例如,有人會說:“不要打擾我,為什么責備我?”這是自我封閉的人。這正是修行之所在:當人們批評我們時,我們應該反省他們說的是實話嗎?我們應該敞開胸懷和想想他們說的內容,或許言之有理,或許我們有該責備的地方,他們可能是對的,通常我們會立刻生氣。如果有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該努力改正、改進,這是聰明人修行的方式。

  混亂的地方正是讓我們平靜下來的地方,當我們以智慧觀察混亂的外境時,心會平靜下來。有些人不能接受批評,他們自大、傲慢,他們會替自己辯護,如果你是一位教師,有時你的學生或許會告訴你不知道的事,因為你是老師,你聽不下去,這不是正確的心態(tài)。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弟子非常聰慧。

  有一次,當佛陀在說法時,佛陀問這位弟子:“舍利弗,你相信這個嗎?”舍利弗尊者回答說:“我還沒有完全相信。”佛陀贊許他的回答:“非常好,舍利弗,你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輕信,在相信或不相信之前,他會敞開心懷去傾聽,然后仔細思量那件事情的真相。”

  佛陀為為人師者做了很好的典范,舍利弗的話是真的,他只說他的真實感受。有些人認為,說你不相信老師說的話好像是,在質疑老師的權威,他們會害怕,不敢這樣說,他們會贊同老師的說法,這是世人的行為模式。

  然而佛陀不會生氣。

  佛陀說:“你無須為那些不是錯誤的事或惡事感到羞恥。如果你不相信,就說:你不相信,這是對的。”在這里,佛陀的行為是為人師表的典范。有時,你甚至可以從小孩子身上學到一些事情,不要盲目地相信權威。

  無論是站,是坐,或是在不同的地方走動,你總是可以觀察周遭的事物。我們以自然的方式,以色、聲、香、味、觸或法來接觸所有事物,聰慧的人會去思考。真正修行時,我們不再關心任何外境。

  當愛憎生起時,如果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這表示我們仍然心有掛礙。如果我們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們會反。“噢,這種愛憎沒有什么,喜愛只是一種會生滅的感覺,憎惡也是會生滅的,為什么要在意它們?”如果我們認為苦樂是屬于個人的,那么我們會受苦。我們從未放下心中的掛礙和其它事物,這些問題一再地重復,對許多人而言,事情就是如此。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