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教人生感悟
一、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生從死來,死又從生去,一切眾生皆因十二因緣而生生滅滅,在輪回中牽系著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有如時鐘一般,無始無終,不斷循環(huán)。
有情生命流轉的主體是業(yè),業(yè)由無明之惑所造,由業(yè)又生苦,而苦又從無明(指觀念不能通達)而來,由此而招感生、老、病、死的生命現(xiàn)象。
因此,人為什么會有‘老、死’呢?因為有‘生’。生又從何而來呢?從善惡行為的‘有’業(yè)而來。而行為的有業(yè)是因執(zhí)‘取’而生;‘取’又因為貪‘愛’而來;愛則因感‘受’外境的苦樂所起;受又因接‘觸’外境所生;觸則源于完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有;六入則由‘名色’所形成,名即受想行識,色指色身,名色即構成有情的身心部份;名色又由業(yè)‘識’投胎所招感;而識之所以投胎,則由過去種種善惡業(yè)‘行’的力量所驅使;而各種的行為造作,則歸于無明煩惱,缺乏智慧而來。
因為欠缺智慧的光明,所以生生世世輪回生死。因為開發(fā)般若自性,所以解脫煩惱,超越三界。生從何處來?從個人的業(yè)力或愿力而來。死往何處去?也是因個人的業(yè)力或愿力而去。
二、世間為何有貧富、貴賤、智愚、美丑的不同?
這些問題常常使人誤解世間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憤世嫉俗或偏激行惡。其實在佛教的因果觀看來,一切都很合理,每件事都有其因緣。主要的原因,就是業(yè)力。古德有因果十來偈,可以簡要解答上述問題: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禮拜中來;低下者,驕慢中來;
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行為是因,業(yè)報是果。業(yè)力可以左右人生中的窮通禍福。業(yè)報又分:引業(yè)、滿業(yè)、定業(yè)、不定業(yè)以及共業(yè)與不共業(yè)。貧富、貴賤、智愚、美丑,皆由前業(yè)所感,屬于‘滿業(yè)’,也就是人人不同的‘別報業(yè)’。
三、善惡業(yè)能相抵嗎?會影響子孫嗎?
為善有如取用有益于健康的粗淡食品、飲料,甚感無味,一段時間之后,帶來可貴的健康,方知粗淡有真味。
為惡有如取用美味的致癌食品與飲料,當下甚為甘甜可口,一段時間之后,卻帶來各種致命的并發(fā)癥,方知美味的表相之下,隱藏了許多殺手。善惡業(yè)并非以相抵了之,罪業(yè)如鹽,善業(yè)如水,一把鹽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鹽味稀釋淡化,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日積月累,太多的惡業(yè),會減損累世以來的善德。又積極行善,自然消弭往昔惡業(yè)。
無論是善業(yè)、惡業(yè),都會影響到子孫,因為同業(yè)相招之故。行善則招感有德者為后代;行惡者,則招感敗德者為子孫。
四、業(yè)力與愿力有何不同?
業(yè)力是因造作善惡之業(yè),以招感相應果報而得。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議業(yè)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中阿含經(jīng)》又說:‘身、口、意三業(yè),以意業(yè)為重。’意即心意。身、口二業(yè)皆由意業(yè)為前導,故心正則行正,行正則業(yè)善。
然而輪回轉世的善惡條件,并非自由意志抉擇,而是因業(yè)力的牽引,故《大乘義章》云:‘業(yè)力如風,善業(yè)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yè)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
愿力則因強烈善念而發(fā)的誓愿,例如菩薩共愿皆以‘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為本。《俱舍論》云:‘以愿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可見諸佛菩薩大愿皆以大智大悲為首。四弘誓愿是一切大愿的總愿,別愿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藥師佛的十二大愿、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愿。愿力可以成就一切事業(yè),凈土宗也鼓勵往生極樂的人乘愿再來。
星云自一九九八年起,撰寫百種祈愿文,提供給各行各業(yè)佛教信徒作為佛前祈愿或當作早晚課誦的參考,希望人人能以善愿力共同來成就人間這一塊凈土,成為和樂安詳?shù)拿篮檬澜;更希望人人都能開發(fā)內(nèi)心的能源,見到自己圓滿清凈的本來面目。
五、人生對生死應有什么看法?
人對于生死毋須害怕,只要以平常心來面對,自然而來,自然而去。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生,是死的延續(xù);死,是生的轉換。生既未嘗生,死亦未嘗死,生死一如,何憂何喜?
人在有生之年,能夠把握每一個當下,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人間樂意奉獻智慧力量,把生命的過程當作一所大學,各人選修適合自己根性的科系,許多技藝、專長、學識、善根,可以持續(xù)到來生。因此,許多天才都是因為前生專精所學,累積善因善種,于今世現(xiàn)行所致。發(fā)菩薩心者,為普利群倫,每一行業(yè),每一專長,均應修應學,因而有諸大菩薩化身千百億的感應事跡。
人死后,受生投胎的業(yè)力有三種:一、隨重業(yè)受生;二、隨習慣受生;三、隨意念受生。因此,除了業(yè)報之外,習慣與意念都十分重要。
六、人生與因緣果報有什么關系?
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人心如地,播植善種或惡種,全在于我們自己,至于得到什么樣的收成,也沒有理由怨嘆,所以說‘心田事不同,果報分勝劣’。
因緣果報,在起心動念間,在日常生活間,重重無盡,比網(wǎng)際網(wǎng)路的電腦還要復雜。常人可以什么都不怕,但不能不怕因果。‘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表示菩薩深知凡事都必然是有因果關系,所以慎于始,而凡事洞察于機先,不昧不滯,自然能掌握未來。凡夫眾生往往糊里糊涂的昧著良心造業(yè),心存僥幸,以為只要隱瞞住他人耳目,惡報就不會降臨。一旦惡報來臨,又往往忘記自己造惡在先,怨恨老天不公。如此惡果相纏,有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而不自知。
慈航法師示寂之前,曾作一首偈語奉勸大家:
奉勸一切眾生,時時反省為要,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望爾廣結善緣,自度度他宜早。
因緣果報,歷歷不爽,要有美滿的人生,就要培植好因好緣,要怎么收獲,就要怎么栽。
- 上一篇:佛度有緣人并不是一句托詞套話
- 下一篇:佛理感悟:求不得苦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虛空藏菩薩的形象如何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