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為什么要懺悔?佛教中拜大懺悔文的具體方法

佛教中拜大懺悔文的具體方法

為什么要懺悔?

  我們?yōu)槭裁礇]有出三界?就是無始劫以來,從沒有認識到自己有無量無邊的罪業(yè)。這些罪業(yè)是怎樣來的呢?原來,都是在前世或長久以來,與眾生有了不同的牽纏和糾葛關(guān)系。有的是互為彼此的

  關(guān)心、照顧、幫助而形成的善緣;有的是彼此爭執(zhí)、搶奪、侵犯、傷害、凌辱等而形成的惡緣。這就形成了冤親債主、歷代宗親的關(guān)系。彼此的各種因緣,不論是良善的還是不善的,纏結(jié)得愈深,彼此就愈容易在來世的輪回中再次相遇。屬于情感引起的業(yè)緣,這次就用情感的形式解決;物質(zhì)或生命引起的業(yè)緣,這次就以同等的形式償付。六道輪回的根本實質(zhì),就是眾生與眾生之間,冤冤相報,相互還債,無有邊際,沒完沒了。受報期間不肯接受,又造新業(yè),為今后受報又種下了因。千方百計把人家的據(jù)為己有,結(jié)果還是命中有的有,命中沒的,偷也偷不到。本來命中有的,用偷的形式取得,反而會造下深重的罪業(yè)。

  懺悔罪業(yè)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懺是發(fā)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后不會再作。懺悔就是向我們的冤親債主道歉,請求他們原諒。我們的身口意無時無刻不在造作著各種罪業(yè),如果能夠依善知識引導(dǎo),努力懺盡罪業(yè),就能徹底扭轉(zhuǎn)墮落惡趣的命運。我們應(yīng)該明白,在往昔我們都曾造過堆積如山的惡業(yè),如果不想承受這些惡業(yè)所感的苦果,一定要精進懺悔業(yè)障!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里講得很清楚:“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fā)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yīng)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yè)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yè)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yīng)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于今現(xiàn)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凈,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因為罪本身是緣生緣滅的,它沒有實在的自性,只是一種妄有。罪業(yè)本是虛幻不實的,因為眾生妄心執(zhí)著,故有罪生罪滅的實在感。一旦我們破除了心中對罪的執(zhí)著,它也就隨緣散而滅,這就是懺罪的原理。

  地藏七提倡依《禮佛懺悔文》懺悔,在佛前頂禮108次,真誠祈請88尊佛慈悲加持,懺悔眾罪,回向功德,發(fā)愿斷惡修善,從心中消除罪障。

  懺悔方法中,至誠禮拜88佛,最為殊勝,最為簡便,亦最為常用,極易感應(yīng),得見瑞相,身心輕安。足以證明,罪滅障除,堪可進功,修行辦道。是故古德大善知識,將之列入早晚課誦。從普光佛到一切法常滿王佛,這88佛(4張)53尊佛號,出自《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中。經(jīng)云:“若人聞此五十三佛功德名號,百千萬億阿僧祗劫,不墮惡道;若能稱誦,世世見佛;若復(fù)有人,恭敬禮拜五十三佛,彼之所有五逆十惡、四重八棄,種種重罪,一齊消滅。過去千佛,現(xiàn)在千佛,未來千佛,皆因稱誦,恭敬禮拜五十三佛,而早成佛。” 從釋迦牟尼佛到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這35尊佛功德名號,出自《佛說決定毗尼經(jīng)》。《寶積經(jīng)》云:“一切眾生,若有身具五逆十惡重罪之者,萬劫千生不通懺悔,應(yīng)須頂禮三十五佛,至心懺悔,一切罪障,皆得除滅。”

  由此可見,稱念禮拜88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議,能除一切極惡重罪。是故我等末世行人,不論罪障迷惑,若輕若重,悉應(yīng)至誠恭敬禮拜88佛功德名號。亦如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千諸佛,早得成佛。

佛教中拜大懺悔文的具體方法如下:

  可以打印一份拜懺文,對照懺悔文邊念邊拜,應(yīng)拜處已用"一拜"標出,懺悔文要放在桌子上,不可以俯身跪拜時也拿在手里,不恭敬。

  拜懺動作: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并攏,手肘自然彎曲,置于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于蒲團之前, 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于蒲團上;

  第三。左掌按于蒲團之前左邊;

  第四。右掌從中心移于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以頭按于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第五。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zhuǎn),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第六。兩手曲指反轉(zhuǎn),仍按于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右掌移于蒲團之中心;

  第七。左掌離蒲團,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狀;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于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附<問訊>:

  1、拜畢后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

  2、然后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

  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

  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

  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jīng)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tài)度。

  6、隨后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復(fù)合十姿勢,然后放下雙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