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包容與縱容?

如何看待包容與縱容?

  曾經(jīng)有人請示證嚴(yán)上人:“她屢次犯錯,我們要原諒她幾次?”上人回答:“就像父母原諒自己的孩子,你們會原諒自己的孩子幾次?”也有人請示上人:“什么是包容?長期的包容會不會變成縱容?”上人回答:“包到包不下去,忍到忍不住了,就是最大的包容。”起初聽到上人如此開示時,仍感一知半解,心中依然困惑。心想,每一個人的容忍度與包容量皆不同,標(biāo)準(zhǔn)在哪里?什么程度才是忍不下去?什么極限才是包不下去?什么情況會變成縱容?疑惑在腦中盤旋,也一直用心思惟,希望轉(zhuǎn)疑成悟,讓茅塞頓開。

  也有人向證嚴(yán)上人傾訴:“我出錢出力,別人不愿做的工作我都耐煩耐怨地拿起來做,這樣,還有人批評我、誤解我,實在令人不甘心。”上人回答:“你好不容易任勞任怨在付出,這已經(jīng)做到‘忍下去’的功夫,但還要繼續(xù)做到‘吞下去’,最后還要把它‘消化掉’,如此才是真正忍的功夫’。”并說:“只是很會忍還不夠,如果沒有吞下去再消化掉,則忍到極限爆發(fā)出來,后果更是不堪設(shè)想”。所以古諺才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又說:“忍一時而爭千秋”,而佛家更言:“忍而無忍生法忍”。忍而無忍就是心中沒有忍的念頭,這是意境很高的修惟,也是忍的最高境界。一時忍不住而生氣憤怒,會摧殘自己的身心與情緒,讓腦海與心田混亂不清,嚴(yán)重時失去理性而意氣傷人,佛法上稱此為“無明”。

  一個懂得修忍辱的人才會孕育包容的力量,而在忍辱中精進者,必定是有容乃大,其形于外的雅量與肚量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如沐春風(fēng)。修忍辱就得先看破我相,要看破我相之前還得先學(xué)習(xí)“縮小自我”。四念處有云:“觀法無我”,此乃無上正覺之意境,吾等凡夫僅是“小我”就已是學(xué)無止盡,更遑論佛法浩瀚。 僅是取其妙法一二,即令終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于修忍辱者能放下我相、自我縮小,因此他會在挫折與失敗中看清成功之道,也會在得意與成功中學(xué)習(xí)謙卑,在順逆境的際遇中體會生命無常,更藉忍辱啟發(fā)智慧與生命的潛能,因此佛家所言:“修忍辱者得相好之果”即此道理。

  看破我相并非“不要相”,而是“不著相”,亦即不著忍辱之相。如此才能將別人的無心之言淡然處之,對別人的無心之過寬容待之,甚至將“人言可畏”轉(zhuǎn)化為“人言可貴”。一個人如果“心存善意”,那就是生活在吉祥的情境里,一個人如果“心存敵意”,那就是生活在仇恨的情境里。心存善意的人比較會有歡喜心,有歡喜心的人就會有“喜悅之相”,其表現(xiàn)于外者就是“和言愛語”“廣結(jié)善緣”。而心存敵意的人比較會有瞋恨心,心懷瞋恨的人因為失去包容的空間,所以不會有包容的雅量,常常排斥異己、苛求別人,因此呈現(xiàn)“乖戾之相”。

  一個人會經(jīng)常重復(fù)犯錯,基本上有兩個原因:一為“經(jīng)驗不足”,一為“習(xí)性使然”。無論“經(jīng)驗不足”或“習(xí)性使然”,均屬“能力不足”。一個能力不足的人,他需要我們的包容、善解,甚至是一份關(guān)懷與鼓勵,因為當(dāng)有一天,我們偶爾因?qū)W習(xí)不力,也成為“能力不足”的人,或經(jīng)驗不足而成為“犯錯的人”時,我們也是期待別人的體諒、包容與善解,此乃人之常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謂之“同理心”。同情心是慈悲,也是事相,同理心則是智慧,才是真理。以同理心啟發(fā)寬容的生活智慧,我們才會深深體悟,原來包容是人類性情的空間,包容讓我們表現(xiàn)出好的性情。如果我們凡事將心比心,哪還會有“包容”與“縱容”之分呢?蓋因“心量寬大就可以永遠包容”,“心量不足才會自我感覺縱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