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石屋清珙禪師悟道因緣

  石屋清珙禪師悟道因緣

  湖州福源天湖石屋清珙禪師,湖州道場及庵信禪師之法嗣,俗姓溫,蘇州常熟人,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出生。清珙禪師幼時(shí)即斷酒肉,為人素樸清瞿。長大后,投本州興教崇福寺惟永禪師出家,二十歲落發(fā),二十三歲受具足戒。

  一日,有一位行腳僧,持杖戴笠,從寺前經(jīng)過。清珙禪師問他欲住何方。行腳僧道:“吾今登天目見高峰和尚,汝可偕行否?”于是,清珙禪師便欣然同意隨同前往天目,禮謁高峰原妙禪師。

  初禮天目,原妙禪師便問清珙禪師:“汝為何來?”

  清珙禪師道:“欲求大法。”

  原妙禪師道:“大法豈易求哉!須然指香可也。”

  清珙禪師道:“某今日親見和尚,大法豈有隱乎?”

  原妙禪師一聽,知道他根性大利,默而器之,遂教他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

  這樣,清珙禪師便留在原妙禪師座下,服勤三年,一心參究該公案?墒亲罱K卻無所契入。

  于是,清珙禪師便想辭別高峰,前往他方參學(xué)。

  原妙禪師知道他的悟道因緣不在此處,便指點(diǎn)道:“溫有瞎驢,淮有及庵,宜往見之。”

  湖州道場寺及庵信禪師,是高峰原妙禪師之法嗣,初住建陽之西峰。清珙禪師遂前往禮謁。

  初見及庵信禪師,清珙禪師便行大展拜。信禪師袒襟危坐,默而受之。

  信禪師問:“何來?”

  清珙禪師道:“天目。”

  信禪師道:“有何指示?”

  清珙禪師道:“萬法歸一。”

  信禪師道:“汝作么生會(huì)?”

  清珙禪師默然無語。

  信禪師便道:“此是死句,什么害熱病的,教汝與么(這樣做)?”

  清珙禪師于是禮拜,請(qǐng)求指示奧旨。

  信禪師道:“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意旨如何?”

  清珙禪師雖然作了回答,但是未能契旨。

  信禪師道:“者個(gè)亦是死句。”

  清珙禪師聽了,不覺通身汗下。

  過了一段時(shí)間,清珙禪師又入室請(qǐng)益。

  信禪師依舊舉“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之話頭,詰問他。

  清珙禪師道:“上馬見路。”

  信禪師一聽,便呵斥道:“在此六載,猶作者(這)個(gè)見解!”

  經(jīng)過這么長時(shí)間的修行,仍然無個(gè)入處,清珙禪師感到非常憤懣和絕望,于是便離開西峰,前往他方。

  在途中,清珙禪師不經(jīng)意間,抬頭看見了風(fēng)亭,忽然有省。

  于是他又匆匆重新回到西峰,告訴信禪師道:“有佛處不得住,也是死句,無佛處急走過,也是死句。某今日得活句了!”

  信禪師便問:“汝作么生會(huì)?”

  清珙禪師道:“清明時(shí)節(jié)雨初晴,黃鶯枝上分明語。”

  信禪師一聽,遂予印可。

  清珙禪師此后又在信禪師座下住了很久,才離開。臨走前,信禪師送他至山門口,說道:“已(以)后與汝同龕。”

  不久,信禪師移住湖州道場寺。清珙禪師又來到他的座下,掌管藏經(jīng)閣。

  信禪師曾當(dāng)著大眾的面,贊嘆清珙禪師道:“此子乃法海中透網(wǎng)金鱗也!”

  從此以后,清珙禪師道名遠(yuǎn)播,經(jīng)常出入于吳越之間,激揚(yáng)禪風(fēng),廣結(jié)般若之緣。

  后偶游霞霧山,清珙禪師喜其山勢峻秀,于是卓庵而居,名曰“天湖”。禪坐之余,清珙禪師經(jīng)常吟詩自娛。其山居詩多膾炙人口,充滿煙霞之氣,F(xiàn)舉五首——

  1.“競利奔名何足夸,清閑獨(dú)步野僧家。

  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長開智慧花。

  黃土坡邊多蕨筍,青苔地上少塵沙。

  我年三十余來此,幾度晴窗映落霞。”

  2.“四十余年獨(dú)隱居,不知塵世幾榮枯。

  夜?fàn)t助暖燒松葉,午缽充饑摘野蔬。

  坐石看云閑意思,朝陽補(bǔ)衲靜工夫。

  有人問我西來意,盡把家私說向渠。”

  3.“柴門雖設(shè)未嘗關(guān),閑看幽禽自往還。

  尺璧易求千丈石,黃金難買一生閑。

  雪消曉嶂聞寒瀑,葉落秋林見遠(yuǎn)山。

  古柏?zé)熛鍟冇溃欠遣坏桨自崎g。”

  4.“岳頂禪房枕石臺(tái),白云飛去又飛來。

  門前瀑布懸空落,屋后山巒起浪堆。

  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下方田地雖平坦,難及山家無點(diǎn)埃。”

  5.“優(yōu)游靜坐野僧家,飲啄隨緣度歲華。

  翠竹黃花閑意思,白云流水淡生涯。

  石頭莫認(rèn)山中虎,弓影休疑杯里蛇。

  林下不知塵世事,夕陽長見送歸鴉。”

  清珙禪師本想隱居天湖,終其一生。當(dāng)時(shí),嘉禾當(dāng)湖福源禪寺剛剛創(chuàng)建,缺少住持。大家于是前往天湖,懇請(qǐng)清珙禪師出山,清珙禪師卻堅(jiān)臥不起。后來他的同參平山處林禪師責(zé)備他說:“夫沙門者,當(dāng)以弘法為重任,閑居獨(dú)善何足言哉!”清珙禪師一聽,帝幡然前往福源,盛開爐鞴,鍛煉學(xué)人。一時(shí)龍象來歸,云涌濤奔,或恐落后。

  清珙禪師在福源寺住持了七年,綱宗大振。既而以老歸隱,復(fù)歸天湖。大元順宗至正年間,朝廷聞清珙禪師之道名,特賜金襕袈裟,眾人皆以為榮,而清珙禪師卻淡然處之。至正十二年(1352),清珙禪師臨終示疾,與眾人訣別。其徒眾問:“和尚后事如何?”

  清珙禪師遂索筆書偈云:

  “青山不著臭尸骸,死了何須掘土埋。

  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后一堆柴。”

  寫完便投筆而化。春秋八十一歲。

  清珙禪師厭棄世事,淡于名利,故一生持戒特別精嚴(yán)。他經(jīng)常用《楞嚴(yán)經(jīng)》中的“四種清凈明誨”告誡大眾。清珙禪師有位弟子,名太古愚,高麗人。他曾經(jīng)執(zhí)侍清珙禪師而得契旨。清珙禪師圓寂后,太古愚禪師請(qǐng)得師之舍利,歸國供養(yǎng)。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