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往生比丘四
錦 揚
錦揚,號汝愚,浙江新昌縣澄潭鎮(zhèn)人,父張根玉;昆季六人,揚行三。其父因家境貧寒,無力撫養(yǎng),欲賣與枬園庵主為僧。庵住持顯華,初未允。繼見揚為人誠樸,遂予收留,給其徒了明為徒。剃度之年,才十一歲耳。初在庵中時,需應(yīng)酬世俗經(jīng)懺,揚為適應(yīng)環(huán)境,只得隨喜。迨年稍壯,即謝絕應(yīng)赴,專事清修。十六歲,往天臺國清寺受具。戒期圓滿,出外行腳,參訪天童、阿育王寺。于上海法藏寺,親近興慈老人,聽講經(jīng)教多年。最后仍回新昌大佛寺養(yǎng)道,直至圓寂為止。平日修持,以凈土法門為主。二時課誦外,兼誦地藏經(jīng),并修大悲懺法,寒暑無間,數(shù)十年如一日。師祖顯華,頗擅針灸。揚得其傳,課余為人療疾,多能著手成春。檀信供養(yǎng),除正當(dāng)用途外,輒轉(zhuǎn)作其他功德,及放生之用。常曰:‘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著不了道,披毛帶角還。’幼好鉆研古籍。平時待人接物,一秉至誠,說法利生,非常懇切,故深得地方人士敬仰。當(dāng)八十高齡時,漸覺精神上委靡不振。是歲十月初,病勢日重,飲食不進,但神志清楚,恒就臥榻誦經(jīng)念佛如常。于一九七六年國歷十月七日,清晨二時許往生。其侄張伯華及凈友康智凈時適在側(cè),見其雙目仰視,合掌作禮,似有所矚,當(dāng)即念佛助其往生。遂面西吉祥臥,在念佛聲中,溘然而逝。逝后,全身都冷,四肢柔軟。越三小時入殮,頭頂猶溫。滿室異香,經(jīng)久不散。
寒 葉
寒葉,安徽黟縣葉氏子,嘗肄業(yè)于上海震旦大學(xué)。性柔和,少研儒學(xué),明修齊治平之道。工于詩,博通外典。浮沉宦海,歷二十載,兩袖清風(fēng),依然故我。涉世既深,夙因斯發(fā),投九江甘棠湖煙水庵披剃,時年四十一。翌年,受具于湖北廣濟大藏寺。爾后行腳參方,研教習(xí)禪,一缽孤身,飄然云水。一九五○年三月,至天臺高明寺。寺為隋智者大師道場,明季得幽溪傳燈大師復(fù)興。師潛居近卅載,不好游族姓家,三閱大藏,深通玄奧,洞明諦理。篤修凈土,夙興夜寐,禮懺持名,寒暑無間。解放后,寺內(nèi)香火凋零,僧散大半,師堅持自修。雖艱難困苦,矢志不移。夜每禮彌陀懺為常課,不輟。日中友好訪華團蒞寺,師贈以詩云:‘一乘妙法肇天臺,千載同宗海外來。應(yīng)是靈山曾一會,孤帆遠訪幾多回。’又:‘秋光絢麗菊花天,恰是豐收大有年。為祝友邦多勝事,了知佛法自無邊。’晚歲患微疾。于寂前,預(yù)知往生時至,分贈衣物,與眾話別。一九七八年三月六日晨,寺眾為念普佛,是時葉尚在室內(nèi)經(jīng)行念佛。迨普佛畢,眾往視,已面西右脅逝矣。世壽七十四,法臘三十四。
了 道
了道,字心慧,江蘇崇明人,早歲出家,曾遍禮諸名山。在崇明,倡組崇明蓮社、啟東佛教會,興葺云林講寺。因積勞成疾,乃閉關(guān)云林,藉資休養(yǎng)。道初住靈巖,曾為印光大師所器重。其后復(fù)從妙真之固請,再至靈巖,任都監(jiān)職。一番規(guī)劃,頗著勛勞。未幾,以色力不勝,遂偕弟子古若,重返云林。舟車勞頓,疾作。道欲勿藥,重以弟子堅請,不得已,服一劑,未見效。因語古若云:‘人生只如此,吾愿可究竟。’后三日,病可瘳矣。迨至三月(三月二十五日),晨興,忽曰:‘后三時,吾將西歸,爾等好好修行,勿作世俗態(tài)。’已而命設(shè)香案于寢處,并囑懸三圣像,令弟子同念佛號。迄十時三十五分,合掌含笑,于念佛聲中,安祥而逝。
明 元
明元,原住蘇州虎嘯塘岸放生寺,由妙真和尚接往靈巖。文革中,遷居天平果園樂園工區(qū),即靈巖農(nóng)場原址。元為人沉默寡言,虔修凈土。專持萬德洪名,精進不懈。年九十一,是歲冬季往生。往生前三日,親將臥床整理清潔,向同居僧告假。眾見其無病,咸不之信。三天后,元于床上央人扶起端坐。身無病苦,意不顛倒,雙手合掌,念佛往生。
霞 明
霞明,湖北人。出家于福建鼓山涌泉寺。參究向上,頗有契入。雖是禪宗尊宿,但潛修凈土,專志念佛。行腳數(shù)十年,閑云野鶴,居無定所。朝禮各大名山,所至絕不留戀。過寺討單,聞鐘上殿,按時坐香。禮念焚修,精勤不懈。鎮(zhèn)江金山寺,尊為首座,乃終老焉。明戒律精嚴,儉樸異常。好施與,凡身外之物,人有所需,輒以饋贈,從無吝色。好食供眾,粗糠歸己。遇有供養(yǎng),轉(zhuǎn)送常住,不私享。見同參病僧,輒精心照料,絕不辭勞。皈依弟子甚眾。世壽八十五。往生前一周。預(yù)知時至。分函各弟子,告以即將西歸。所余衣物,悉以施人。至?xí)r,沐浴更衣,毫無病苦,趺坐而化。
慶 豐
慶豐,住蘇州郊區(qū)黃豆芽村拈華庵。一生專修苦行,禮誦華嚴,歸心凈土。日惟趺坐念佛,夜則但坐不臥,數(shù)十年如一日,從不與人閑談雜話。有進謁者,則以人世無常,老實念佛,求生凈土為勸。皈依弟子甚眾。不取香敬,不受供養(yǎng)。堅不可卻者,轉(zhuǎn)以施人,不以自奉。往生前,預(yù)知時至,沐俗更衣,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余歲。荼毗之日,弟子畢集。舉火時,眾見豐身處虛空,坐寶蓮華,兩側(cè)有童侍立,片刻乃滅。見聞之者,皆歡喜贊嘆,緣是而發(fā)菩提之心。今蘇郊尚有能言其事者。
靜 權(quán)
靜權(quán),浙江仙居人。為童子時,聞寺僧誦經(jīng)聲,即萌出世志。二十七歲,在天臺山國清寺充圓頭。因得親近臺宗尊宿,如永智、敏曦諸法師。師早年勤奮學(xué)習(xí),夜間每借月光讀經(jīng),無月之夕則專事禮拜,因得盡通諸經(jīng)論。在諦閑法師會下,任主講數(shù)年。曾創(chuàng)辦佛學(xué)研究院,造就僧才;建妙法堂,導(dǎo)修止觀;又創(chuàng)安養(yǎng)堂,以安衰老。師每晚必施蒙山法食。大小佛事,必以誠敬為主。嘗示學(xué)徒:‘仗施主之香花,培自己之;。’日常生活艱苦樸素。四十余年,弘經(jīng)護法,不遺余力。教演天臺,行歸凈土,朝修十念,暮持觀經(jīng)。年七十九,頓現(xiàn)老病之相,在大眾念佛聲中,含笑而逝。
澹 云
澹云,俗姓朱。于一九○一年五月十五日,生于浙江樂清大荊柏楊村。幼喪父。十二歲依溫嶺常樂寺月曇和尚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到寧波觀宗寺,親近諦閑老法師,習(xí)天臺教理。后又親近印光大師。三十六歲任溫嶺縣明因寺住持。四十四歲任觀宗寺佛學(xué)院院長。四十六歲游歷諸方。四十九歲任天臺國清寺住持。凡二十有六年。解放以來,曾被選為省人民代表、省政協(xié)委員、中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天臺為東南名勝,梵宇林立,而國清寺為天臺梵剎之冠。自隋代智者大師開山以來,代有高僧,法流不絕。澹云任職之初,改革方始,檀施之源外絕。乃率領(lǐng)大眾,遵循百丈遺風(fēng),躬耕自給。遂令全寺大眾,四事無缺,通風(fēng)不替。文革中,全寺破毀,澹云亦身陷囹圄。而能安之若素,不屈不撓,其忍波羅蜜有如此者。澹云曾手編天臺宗講義一卷,供初學(xué)研究。作法華經(jīng)頌二十八首,寄贈東瀛,大受嘉嘆。與幽溪寒葉法師為契友。早晚不間于六念,繁忙不廢于攝心,脅不至席,食甘藜藿,其解行有如此者。一九七五年秋,九月患疾,然猶能扶病見客。至十一月十五日亥時入寂。三日前,預(yù)囑后事。寺務(wù)一切,委靜慧法師負責(zé)。屆時毫無病苦,合掌向大眾告別,念佛而逝。世壽七十五,僧臘五十六。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