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往生比丘三
明 達
明達,浙江湖州人。年十八,投杭州海潮寺出家。云游名山,參訪善知識。以王一亭之介,掛錫上海法藏寺化身窯。得窯主滿月啟發(fā),專志念佛。一九四九年,達已高齡八十,忽語人云:‘行將去矣!’人亦漫然應(yīng)之。八月二十三日早餐后,向滿月及同參告別,說:‘我要去了!’眾問:‘何處去?’答曰:‘西方極樂世界去。’咸曰:‘休哉言!汝健康如恒,無少恙,何能助去?’達說:‘業(yè)報已盡,要行便行。’并對滿月云:‘謝師激發(fā)我念佛,今得往生,是師所賜。我有銀幣四枚,以作身后火葬之需,今以給師。’滿月曰:‘此事由余負(fù)責(zé),勿慮。但余自出家以來,未嘗目擊有往生者,今幸遇師,可云有緣。惟愿師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達曰:‘喏!’旋又告滿月:‘有皈依弟子曹某往大世界,煩師為我召之速來,遲則不及見矣。’滿月乃馳車速召曹至,達已趺坐合掌念佛,將欲逝矣。見曹來,點首一笑,遂化去。
念 性
念性,湘潭人,自幼出家。曾參禮普陀印光法師。日誦《金剛經(jīng)》。參禪之余,研習(xí)《梵網(wǎng)》、《楞嚴(yán)》、《法華》諸大乘經(jīng)。駐錫天童五十余年,處閑寮,默默同參。究心律部,梵行高潔。一九五○年臘八日,自知世緣將終,囑香燈請昌修至,將己所藏《傳戒科儀》一部相贈,告以明春歸家,所留衣物,請代分贈結(jié)緣。新春初四日,略示不適。午后,又請昌修至,問修何日下山。修答,約在初八九。乃留修過十二日再去。十一日晚,昌修復(fù)來探詢,性勉以盡心維護常住。并云:‘我將于中夜二時往生凈土。’及夜半,性請眾助念彌陀圣號,從容搭衣坐床上。于二時正,含笑化去,頭頂熱氣升騰。世壽八十二。
道 聰
道聰,寧波天童寺書記,福建人。清末,詣天童求戒。時寄禪和尚為住持,棒喝峻嚴(yán)。聰為侍者,頗有契入。遂住寺修學(xué),不復(fù)他往。維護常住,具見赤忱。數(shù)十年來,衣單所得,悉以供眾。平時持誦大悲咒、法華經(jīng)、彌陀圣號甚勤。一九五一年初冬,六十九歲。自知色力衰退,世緣將終。于十月二十四日夜,至同參昌修寮房告假,并請托后事。次日立冬,又托人請同參海岸至,面托與昌修料理火化及遺物結(jié)緣等事,并向各道侶告別。即靜臥待終。至十一月初一日晨,四板響起,起床盥洗,焚香禮佛畢,示吉祥臥。請大眾助念,約一小時,安祥而逝。
今 達
今達,湖北人,住寧波天童三十余年?炭嗲趧,平日默無一言。一九五一年冬,略受感冒,請假三天,在己寮房中精進念佛。至第三天,夕陽將墜時,與眾珍重告別,安坐而逝,世壽七十二。
洪 林
洪林,山東人,住寧波天童寺二十余年,歷任諸職。早晚隨眾,不廢課誦。徹夜靜坐,脅不至席。晚年更加精進。解放后,組織生產(chǎn),帶頭勞作。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初,偶染風(fēng)寒,飲食遂減。病中趺坐不臥。一周后,于午夜,整衣面西端坐,與諸友好含笑告別,安祥往生。年五十九。
遍 和
遍和,姓謝,四川新津縣人。身長不滿四尺,面貌奇丑,目睛藍色,肯足,不良于行。衣衫襤褸,塵垢遍身。自幼父母雙亡。一九一二年,二十四歲,就峨嵋山長老坪禮普雄和尚剃染。越二年受具,爾后即行腳朝禮四大名山。一九二六年至上海,在大場寶華寺及南市海會寺,任香燈多年。一九四二年后,住中山南一路七六五號法藏寺化身窯內(nèi),隱居潛修。平時不樂言談,終日持阿彌陀佛洪名,并念七如來圣號不輟。樂于侍候病僧,不憚辛勞,不厭臭穢。每夜參加蒙山施食。一九五四年,年六十六。是年三月二十九日,忽沐浴更衣,剃頭搭衣,向化身窯當(dāng)家滿月告假說:‘不久要離寺他去。’至四月初二日,又整衣禮辭滿月,取出生平積蓄,請為打佛七。并預(yù)請所熟識道友七位,參加法會。余款充五臺山與天童寺道糧,及法藏寺、金剛道場兩處漿粥供眾。所有衣物,分給眾人,安排諸事甚悉。四年十四日晨,又向滿月說:‘三天后,決定去。’遂將衣服及寮房收拾清潔。果于四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時半往生。一切如常,毫無病苦。臨終前呵呵一笑,自在化去。
照 慈
照慈,生于上海南翔鎮(zhèn),呂氏家。性好施與,兒時即能以己之果餌讓諸鄰?fù)。迨長,遇親友之困難者,輒喜解囊相助,毫無吝色。十六歲,習(xí)業(yè)某運輸行。二十六歲,被擢為該行負(fù)責(zé)人。翌年,值店主之子盛年病故,臨終呼號凄厲,聞?wù)咚岢。慈受此感觸,乃究心生死問題。適印光大師在申弘法,慈得聞凈土教義,歡喜踴躍,遂發(fā)心持名,求生西方。凡遇親知,即以凈土法門相勸。二十六結(jié)婚,越六年,妻病逝,因無子女拖累,乃棄商出家。只身赴杭。先至城隍山瓢羹石,最后定居紫陰山福壽庵,專修凈業(yè)。迄至解放。其間接引善信,同修凈土,向化頗眾,法緣極盛。自一九七四年二月起,胃納不佳,身患水腫,骨瘦如柴,肢節(jié)酸痛,需人經(jīng)常按摩。延至初秋,米麥不進,但飲流汁。示寂之日,忽瀉下瘀積,全身水腫頓然消失。是日為農(nóng)歷七月二十九日,恰逢地藏圣誕。當(dāng)夜九時五十五分往生。舍報前五分鐘,弟子捧三圣像,令其瞻仰,助合掌致敬。后又用力撥動念珠,默持圣號。歿后,面色如生,肢體柔軟。慈居恒勉人,斷惡修善,念佛求生外,尤重放生。所放生物,無慮數(shù)千萬。其學(xué)佛得力處,在于篤實專勤。雖在病中,神志清楚,時與來訪者演說法要。直至彌留,誨人不倦,恒為眾弟子所稱道云。
了 愿
了愿,俗姓陳,湖北黃崗縣人。曾為黃冠,旋悟法非究竟,于十九歲出家為僧。父某,見子出家,亦舍俗;平時隨眾坐香,而默念佛號;臨終,預(yù)知時至,身無病苦,作務(wù)如常,安祥坐脫。愿見其父精進念佛,歸宿如此,大為感動。以故懇切持名,日課一二萬以為常。曾行腳參訪四大名山,及終南、天臺各地。后至普陀謁印光老人,請示禪凈宗旨。愿于禪教俱有深造,而歸心凈土。歷任揚州高嚰寺首座十余年,及上海靈山寺、龍華寺住持。于滬、杭、蘇、常各地,弘法三十余年。解放后,住上海。嘗講《楞嚴(yán)》、《彌陀》諸大乘經(jīng),法雨遍灑江、浙兩省,善信皈依者甚眾。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凡求謁者,普勸吃素念佛,求生彌陀凈土。晚年居佛子園,二六時中,持念圣號不輟。文革時,忽病中風(fēng),言語蹇澀,手足拘攣,經(jīng)醫(yī)治療略瘥。至冬至前,偶感風(fēng)寒,勞倦欲臥。對弟子說:‘我已親見阿彌陀佛。身無病苦,心不迷亂,必當(dāng)往生極樂。’至半夜,復(fù)言:‘佛來!’遂高聲念佛。漸漸聲低,唇猶微動,安祥而逝。時為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晨,壽八十六。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