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往生比丘一
興 慈
興慈,名悟云,號觀月,亦號瞻風子。俗姓陳,浙江新昌人。家世業(yè)儒,敬信三寶。其祖父及父輩以下,全家八人,先后出家。慈四歲,母出家為尼,名常光。姐年八歲,亦出家,禮母為師,名勉持。父昭禪,入天臺山詣下方廣寺為僧。父未出家時,曾入天臺禮禱伽藍求子,夜夢幼童趺坐膝上,喜而抱之。期年而慈生,時光緒辛巳歲也。慈幼時,由母撫養(yǎng),長于庵中。七歲,就父讀書山中。十四歲,從父出家。次年春,依止從鏡和尚,受具足戒于國清寺。旋返石梁習禪觀。二十一歲,于中方廣寺,聽同環(huán)法師講楞嚴經(jīng),宿慧頓發(fā),遂決志究心經(jīng)教。無間寒暑者數(shù)年。二十七歲,應(yīng)高明寺之請,宣講金剛,發(fā)揚妙義,震驚四座,山中尊宿,靡不贊許。自是應(yīng)諸方請,宏經(jīng)講座,法筵遍于東南。歷講楞嚴、法華、地藏、彌陀諸經(jīng)。一九一三年,還天臺,重興中下方廣寺。一九一八年,建法藏講寺于上海,設(shè)置學社,創(chuàng)立道場。教弘臺宗,行專凈土。嚴訂寺規(guī),勒諸碑石,俾垂久遠。并為便利滬人子弟攻讀,籌設(shè)興慈中學,導世愍物,無微不至。
一九三一年,應(yīng)天臺諸山長老之請,接任華頂寺,重興寺務(wù),規(guī)模巨集傳。惜逢戰(zhàn)事,未竟全功。三十年來,弘宗演教,法緣極盛。誨人不倦,皈依座下者,無慮數(shù)十萬人。律己謹嚴,居恒訥訥寡言笑。雖居繁華都市,不易山中素抱。淡泊為懷,卓然自立。冬夏一衲,食不知味。以簡馭繁,以德勝威。內(nèi)絕愛憎,外無親疏,不以貴賤易念,一應(yīng)之以平等慈心。為滬地佛門所罕見。著有二課合解、金剛經(jīng)易知疏,并刻印古德經(jīng)疏數(shù)十種行世。一九五○年春,略示衰象,關(guān)于華頂、法藏寺兩寺未盡事宜,咐囑其徒慧開負責完成。至農(nóng)歷四月十七日,預(yù)知時至,沐浴更衣,面西端坐,于大眾念佛聲中,泊然而寂。春秋七十。遺骨塔于華頂。一代龍象,猶得瞻仰于白云深處焉。
德 森
德森,楊氏子,江西興國人。年三十一,于福建報恩寺出家。受具于江西寧都湛田大乘寺。為人誠樸。森親見其師今彩和尚念佛坐化,大為感動,故亦專誠念佛。畢生弘揚凈土,不遺余力。恒言:‘佛法鑰鎖,唯在斷惡、修善、度眾生。此三事外,更無別法。三者各臻其極,即自圓成佛道。’皈依弟子甚眾,遠及南洋各地。原住上海法寶館。一九三七年,卓錫蘇州靈巖,掩關(guān)于山之東關(guān)房,足不出戶者二十余年。印光大師創(chuàng)建弘化社,印施佛學書籍,得其助力甚多。四大名山志及凈土圣賢錄三篇,整理編印,皆其力也。示寂前數(shù)月,曾印施無量壽經(jīng)四千冊。其時紙張印刷,都極困難,森以毅力,卒告完成。一九六二年十一月,臨終前一周,致書弟子云:‘不久人世。’并安排身后各事。時略感微疾。十六日臨終,命人扶坐,連呼:‘決定成佛!’三聲,安祥而逝。室有異香,數(shù)日不散。遺體坐龕,面目如生。荼毗檢得舍利甚多,由弟子取回供養(yǎng)。世壽八十,僧臘五十,塔于靈巖。
慧 行
慧行,杭州市郊西溪花塢人。二十歲后,出家于良渚大崇福寺。受具已,于花塢自結(jié)茅庵,居三十余年,無事不出庵門。朝暮課誦,寒暑無間,恒持彌陀圣號。一九二四年三月初八日晨,對其徒瑞茂說:‘我今日身體不適,替我打盆水來洗足。’洗畢,跏趺端坐,念佛而逝。世壽八十六。
寄 東
寄東,安徽人,貌魁悟,性豪爽。曾從戎,任團長。新婚三月而妻亡。悟世無常,乃出家。受具后,住持南京靈谷寺。有權(quán)貴來訪,執(zhí)事僧為備新衣,請于明日接見。東拒之。只身赴南洋,卓錫于檳榔嶼。人見其貌古神清,定慧非凡,言簡而義超,皈依者甚眾,為建極樂寺,香火殊盛。東厭其煩,復(fù)回國。得檀越之助,于安徽黃山覓一蘭若,一住十年。后擬重游檳榔嶼,至滬待船。因九·一八軍興而阻,寄住上海佛教居士林。林中啟建佛七,請東開示,為講說心經(jīng)要義,聞?wù)邍@服。一日謂林友邵聯(lián)萼曰:‘借汝辦公室暫住三日,我要往生西方凈土。’聯(lián)萼不之信,問曰:‘師有把握否?’東曰:‘我不誑汝。’因令將房門反鎖,三日內(nèi)勿送飯食,聯(lián)萼尊囑。第二日,從門隙窺之,見其尚有呼吸。迨第三日下午四時窺之,則已作吉祥臥而逝矣。翌日探其頂門,猶如火灼。
覺 照
覺照,浙江仙居人,中年出家于天臺國清寺。其妻亦為尼。照恒破衲敝屣,不事盥洗,人皆惡其邋遢而遠避之。常持金剛經(jīng),念佛號,修密行,不使人知,人亦莫之知也。惟與看山道友銀火相善。遇有檀越來寺齋僧,則走避之。一九三八年春,一日,出其所蓄銀幣二百五十五圓,交與常住充齋糧。謂人曰:‘三日后,吾去矣!’并將古玩茶杯一只,水晶鏡一付,寶劍一口,分贈道友。剃發(fā)沐浴,以待示寂。要求寺中職事,給與棺材一具。越二日,囑所相善者玉凱、銀火二人曰:‘明晨打四板時,來寮房喚一聲。’屆時往喚。照則穿海青,披袈裟,整冠履;香氣四溢,見者肅然。兩人陪照健步至大殿,隨眾做早課畢,遍禮寺內(nèi)各殿堂佛菩薩羅漢像,至伽藍前,俯伏不起,掖之,已逝矣。壽七十六。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