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禪

  行禪

  --摘自班迪達尊者《禪修的基本指導》

  ◎行禪能發(fā)展覺知的平衡性、準確性與專注的持久性

  在禪修期,通常以相同的時間,一整天交替進行坐禪與正規(guī)的行禪。一小時是段標準的時間,四十五分鐘也可以。對正規(guī)的行禪來說,禪修者可選擇一條大約二十步長的小路,循著步道慢慢來回行走。

  在每天的生活中,行禪也是很有幫助的。禪坐前的一小段時間,例如十分鐘,進行正規(guī)的行禪,對心的專注很有幫助。除此之外,行禪所發(fā)展的覺知對我們很有幫助,因為身體在一天之中,總是四處活動。

  行禪會發(fā)展覺知的平衡性、準確性與專注的持久性,在行禪時可觀察到很深奧的佛法,甚至獲得證悟!事實上,不在禪坐之前行禪的行者,就如開部耗盡電池的車一樣,很難在坐禪時啟動正念的引擎。

  ◎將心系在走路的感覺上

  行禪由注意走路的每個步驟組成,如果走得相當快,則注意腿部的移動,而在心中默念:「左、右、左、右。」并覺知整個腿部的實際感覺。如果走得慢,就要注意每一腳的抬起、移動與放下,不論任何一種情況,都要努力完全把心系在走路的感覺上。當你走到步道盡頭,立定、轉身再度開步時,都要注意有什么動作發(fā)生。

  除非遇到地上有障礙物,否則不要低頭看腳,在你致力于覺知感覺時,心中留存著腳的影像,對你并無助益。你要專注于感覺本身,而那不是視覺的。對很多人來說,當他能純粹地認知諸如光、痛、冷、熱等身體的所緣時,這是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

  通常我們將行禪分成三個不同的動作--將腳抬起、移動、放下。為了維持精確的覺知,我們清楚地區(qū)分這些動作,在開始時,心中輕輕地默念每個動作,并讓覺知確實清楚、有力地跟隨,直到動作結束。有個微細的重點是,當腳開始向下移動時,就要立刻注意放下的動作。

  ◎發(fā)現(xiàn)感覺中的新世界

  讓我們想一下抬腳的動作,我們都知道它的傳統(tǒng)名稱,但在禪修中,重要的是要洞察并了解傳統(tǒng)概念背后,整個抬腳動作的本質,從想要抬腳開始,繼續(xù)經(jīng)歷實際的過程,其中包含著許多感覺。

  我們精進于覺知抬腳,不要過度去感覺,也不要由于感覺太弱而失去目標,心清晰而準確地瞄準所緣,有助于平衡精進。當精進趨于平衡,同時目標也很清晰時,「念」就會堅實地建立在覺知的所緣上。只有在這三個要素--精進、準確性與念--都存在時,定才能發(fā)展。當然,定是心的集中、專一,其特相就是使意識不會散亂或渙散。

  當我們的覺知愈來愈接近抬腳的過程,就會看到它好像成排的螞蟻爬行過馬路一樣,遠看似乎是條靜止的線;近看時,它開始搖晃、顫動;再近一點,則分散成一只只螞蟻。于是我們知道,原本整條線的概念只不過是個幻覺,才清楚明白它是由一只只螞蟻連接而成。

  如此,從始至終,準確地看著抬腳的過程,那么,慧心所便會更接近觀察的所緣。當慧愈接近時,就愈看得見抬腳過程清楚且真實的本質。這是人類心智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當慧經(jīng)由觀禪而生起并加深時,存在的實相就會以明確的順序顯現(xiàn)出來,隨著慧的進展,禪修者便能知曉這順序。

  禪修者最先經(jīng)驗到的慧,常常是開始明了--并非藉由智力或思考力,而是相當直覺的-抬腳的過程是由不同的心法與色法所組成,兩兩成對,一起發(fā)生。身體的感覺(色法)與覺知(心法)結合在一起,卻又彼此不同。我們會開始看到一連串內心所發(fā)生的事件與身體感覺的全貌,而且能了解心法與色法關連的因果關系。

  我們會非常鮮明且實時地看到心法如何引起色法--當想要抬起腳,身體移動的感覺便開始了;也會看到色法如何引發(fā)心法--當身體感到非常熱時,就會想走到有遮蔭的地方行禪。這種對因果的領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對我們而言,當它生起時,生命就會顯得比以前單純多了,只不過是一連串心法與色法的因果相續(xù)。這是傳統(tǒng)內觀發(fā)展中的第二個慧。

  隨著定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更深入看到,抬腳過程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無常的、無我的,且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出現(xiàn)后消失。這是慧的下一個層次,也是有關存在的下一個觀點,它是由定的覺知而成為可以直接看到的能力。這些色法背后并沒有「人」,它們生起與消逝,根據(jù)因果法則,是個「空」的過程。這移動與實體性的幻覺就如電影,就一般的了解,它充滿著人與物體,與真實世界無異,但若把電影的速度放慢,就會看到它實際是由一格格底片的靜止畫面所組成。

  ◎透過行禪發(fā)現(xiàn)正道

  當人在單獨的抬腳過程中保持正念時--當心隨著動作,以念洞察所發(fā)生事情的本質時--佛陀所教導的解脫道,便在當下開啟。

  佛陀所說的八正道--眾所周知的中道,包含八個要素--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在正念強時的每一剎那,八正道中的五個要素--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思惟,都會活躍在意識中,同時由于我們開始對色法的本質有所領悟,正見也會生起。八正道中的這五個要素同時生起時,心便完全地從各種煩惱中解脫。

  在運用純凈的心洞察正在發(fā)生事物的本質時,我們就不再受愚癡所束縛,而只看到現(xiàn)象的來去。當慧使我們對因果作用的過程有了直覺的理解,明了心法與色法如何彼此相關,我們對「法」的本質便不再存有錯誤的觀念。由于看到每個所緣只持續(xù)一剎那,我們對「常」就不再存有幻想。也因為了解無常與其背后潛藏的苦,我們就會從「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脫。

  直觀「無我」,讓我們不再驕慢,且從有個恒常自我的邪見中解脫出來。在仔細觀察抬腳的過程時,我們看到身心的苦,因此,不會再受渴愛的束縛。有「不滅之法」(theperpetuatingdhammas)之稱的三種心的狀態(tài)-我慢、邪見與渴愛,會在輪回中讓存在永恒不滅,輪回是渴愛與苦的循環(huán),是由對究竟真理的無明所造成。審慎地專注于行禪會擊毀這「不滅之法」,讓我們接近解脫。

  你會發(fā)現(xiàn),專注于抬起腳,竟有那么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可能性!而它只是出現(xiàn)在向前移動腳,然后放在地上而已!當然,以上在行禪指導中,對覺知的深度與細節(jié)的描述,也適用于禪坐時專注于腹部動作,以及其它所有身體的動作。

  ◎行禪的五大功德

  佛陀描述行禪有五項額外而特別的功德。首先,常練習行禪的人,可以增強長途旅行的耐力,這在佛陀時代特別重要,當時的比丘比丘尼,除了雙腳以外,沒有其它交通工具。今日禪修的你,可以試著想象自己是位比丘,而思量這個能增強體力的功德。

  行禪的第二項功德,是增加禪修本身的耐力。行禪需要雙倍的精進,除了用來抬腳的一般機械性的精進之外,還需要心的精進來覺知動作--這正是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如果這種雙倍的精進持續(xù)在整個抬腳、向前與放下的動作中,必能強化有力而穩(wěn)定的心的精進能量,每位行者都知道,這對修觀十分重要。

  第三,據(jù)佛陀所說,坐禪與行禪之間的平衡有益健康,兩者交替,會使練習的進步速度加快。顯然地,生病時很難禪修,坐太久會導致許多身體失調的狀況,但交換姿勢與行禪的動作,會使肌肉復蘇,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與預防疾病。

  行禪的第四項功德是幫助消化。消化不良會導致很多不舒服的感覺,因而成為修習的障礙。行禪能促進腸胃蠕動,保持通暢。飯后與禪坐前應該要進行一段行禪,以驅逐睡意。在早晨起床后立即行禪,也是建立正念的好方法,同時還能避免在一天的第一段禪坐時就打瞌睡。

  行禪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項功德,是建立持久的專注。由于心在行走時集中于動作的每個部分,專注便會持續(xù)不斷。每個腳步都在為接下來的禪坐建立基礎,時時刻刻都幫助心保持在所緣上-最后在最深的層次里,揭露出實相的本質。所以我用汽車電池來作比喻,如果汽車一直未發(fā)動,電池就會耗盡。一位不曾練習行禪的行者,很難坐在坐墊上而有任何成就;但勤于行禪的人,則會在禪坐時自動保持強固的念與堅實的定。

  我希望各位都能成功地完成這項練習,愿你們守戒清凈,凈化言行,以創(chuàng)造發(fā)展定與慧的因緣。愿各位審慎遵循這些禪修指導,以深入、準確、清晰的正念,注意每個剎那的經(jīng)驗,因此,你會洞察實相的本質。愿大家能看到心法與色法兩者如何構成所有的經(jīng)驗,如何由于因果而互相關連,所有的經(jīng)驗如何被視為無常、苦、無我。最后,你終于能當下了解涅盤--徹底根除內心煩惱的無為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