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開宗
公元九世紀(jì)隨后的一兩個世紀(jì)禪宗全面鼎盛,與西方“黑暗的神學(xué)中世紀(jì)”相比,中國的這個宗教鼎盛的中世紀(jì),情況完全不一樣,中國連續(xù)數(shù)世紀(jì)禪僧之中代代涌現(xiàn)的智慧群星卻震爍今古。其原因固然很多,但若論從其代表性人物心態(tài)著眼,了解其最初動因,直叩心靈的源頭,曹洞宗的正式創(chuàng)立者洞山良價,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叩問門徑。
洞山良價(807-869),會稽諸暨(在今浙江)人,俗姓俞。先從馬祖道一的弟子五泄靈默披剃,二十一歲時前往嵩山受戒。此后參學(xué)于多位著名禪師門下,例如南泉普愿、溈山靈祐等,最后在云巖曇晟門下悟入。“會昌法難”,他正值思想成熟的壯年,開山授徒。唐宣宗大中末(859),先居親豐山,后轉(zhuǎn)豫章高安(在今江西)洞山,聚眾數(shù)百,遂為重鎮(zhèn),傳法弟子有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等二十六人。傳世有《寶鏡三昧歌》、《玄中銘》、《新豐吟》、《五位君臣頌》、《五位顯訣》和《綱要偈》,并有語錄二卷。后人所謂“曹洞宗”一名,即以洞山良價為軸心,上聯(lián)曹溪,或下續(xù)其弟子曹山本寂,合稱“曹洞”。
洞山良價最初出家為僧時,寫有一封《辭北堂書》給家中高堂,敘述其出家的思想動因。文字簡練而飽含深情: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匯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yǎng)痛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yǎng)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yǎng),安得久長。故《孝經(jīng)》云:‘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不孝也。’相牽沈滑,永不輪回。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有四恩無不報也。故《經(jīng)》云:‘一子出家,發(fā)族生天。’”
以上這段話,既反映了良價在出家之前所接受的儒家教育素養(yǎng),也體現(xiàn)了漢魏以來數(shù)百年間佛教對于中國人的潛移默化之功。即以孝親為例,中世紀(jì)的中國人擁有如此多元的選擇,如良價這樣的人既承認(rèn)和崇尚儒家“天覆地載”的一套教誨,又認(rèn)識到存在著更高著眼的佛理——這種選擇既是理性的、智慧的、又飽含著感性的、感情的因子,既是痛苦的,又充滿著圓融的喜悅,全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無任何外在的強迫性,良價是這樣表明他的選擇的:
“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xué)凈飯之國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達(dá)甘旨,蓋時不待之,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伏冀尊懷,莫相記憶!”
書猶不足,作頌二首更以明志:
“未了心源度數(shù)春,翻嗟浮世謾逡巡。幾人得道空門里,獨我淹留在世塵。謹(jǐn)具尺書辭眷愛,愿明大法報慈親。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當(dāng)初無我身。”
“巖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障以為鄰。免干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dāng)來證果因。”
十年之后,良價已是一個參學(xué)四方,閱歷甚廣的得道高僧;赝麃砺,感慨良多,他再修書一封,告白母親:
“良價自離甘旨,杖錫南游,星霜已換于十秋,歧路俄經(jīng)于萬里。伏惟娘子收心慕道,攝意歸空。休懷離別之情,莫作倚門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隨時,轉(zhuǎn)有轉(zhuǎn)多,日增煩惱,阿兄勤行教順,須求冰里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夫人居世上,修已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門,慕道參禪,而報慈德。今則千山萬水,沓隔二途,一紙八行,聊伸寸意。”
洞山良價母親的回信,亦足以道明鼎盛年代母親對于出家兒子的認(rèn)識與心態(tài):
“吾與汝夙有因緣,始結(jié)母子恩愛情分,自從懷孕,禱神佛:愿生男兒,胞胎月滿,性命絲懸。得遂愿心,如珠寶惜。糞穢不嫌于臭惡,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遂令習(xí)學(xué);驎河鈺r不歸,便作倚門之望。來書堅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賴?子有拋娘之意,娘無舍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灑悲淚?嘣湛嘣!今既誓不還鄉(xiāng),即得從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如目蓮尊者,度我下脫沉淪,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譴有在,切宜體悉。”
- 上一篇:曹山本寂禪師的禪法思想
- 下一篇:石頭和尚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