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重解悟與重證悟

\

  克勤之后,禪宗界興起兩個表面看來與文字禪勢同水火,實際上又相互聯(lián)系的禪法,即宏智正覺的“默照禪”和大慧宗杲的“看話禪”。簡略分析這兩種禪法,以及他們對文字禪的態(tài)度,有助于深入認識文字禪。

  正覺(1091~1157)是曹洞宗僧人,他在禪宗史上最主要的貢獻,是倡導和完善了默照禪,為注重坐禪提供了可資依據(jù)的理論。默照禪的主要特點,是把靜坐守寂作為證悟的唯一方式。通過靜坐默究,既要達到休歇向外攀緣之思的目的,也要達到不為外在因緣流轉的目的,這就是“凈治揩磨”的功夫。默照禪既有別于動靜語默皆是禪的南宗潮流,也不同于向北宗坐禪的回歸,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莊子》入禪的結果。正覺所說明的默照禪的特性,集中表現(xiàn)在“靜應諸緣”和“默容萬象”上,所謂“形儀淡如,胸腹空虛。懶不學佛,鈍不知書。靜應諸緣而無外,默容萬象而有余。齊物而夢蝶,樂性而觀魚,渠正是我兮我不是渠”【《宏智正覺禪師廣錄》卷九,《大正藏》卷四八,105a。】。不論世界天翻地覆,不管時事是非曲直,我皆以“靜”應,以“默”容,令渠我相忘于靜默中,感受到夢幻般的逍遙和解脫。

  大慧宗杲在激烈批判默照禪的基礎上,倡導和完善了“看話禪”。這種禪法與公案既有聯(lián)系,又不同于對公案的解釋。所謂“看話”,指的是參究“話頭”;而“話頭”,指的是公案中的答語,并非公案全部。他對如何看話頭有一個總綱性的說明:“但于話頭上看,看來看去,覺得沒巴鼻,沒滋味,心頭悶時,正好著力。切忌隨他去。只這悶處,便是成佛作祖、坐斷天下人舌頭處也。”【《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八,《大正藏》卷四七,934b!靠丛挾U反對理解和解釋公案,也反對思考所參話頭的意義,而是要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參究實踐,達到一種特殊的心理感受,從這種感受中獲得證悟體驗。而所謂“悟”,是在不受主觀意志支配情況下瞬間出現(xiàn)的。宗杲對證悟之后的情況是這樣描述的:“儒即釋,釋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圣,圣即凡,我即爾,爾即我,天即地,地即天,波即水,水即波,酥酪醍醐攪成一味,瓶盤釵釧熔成一金,在我不在人。得到這個田地,由我指揮,所謂我為法王,于法自在,得失是非,焉有罣礙?”【《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八,《大正藏》卷四七,932b!客ㄟ^參究話頭的長久訓練,促成認識上的突變,確立一種視天地、彼我為一的思維模式,才能獲得自我,達到自主,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性逍遙。這是看話禪全面追求的終極目標。

  然而,無論是正覺還是宗杲,都不反對作為文字禪主要內(nèi)容之一的頌古。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正覺在倡導靜坐守寂的默照禪的同時,不僅不排斥頌古,相反還積極參與和支持。他本人的頌古之作就十分著名,被視為繼善昭之后的北宋四位頌古名家之一。

  至于宗杲,其事例就更為特殊了。宗杲曾火燒其師克勤的《碧巖集》,禁止該書流行。實際上,他這樣做是為了糾正禪僧以記憶《碧巖集》中的語句作為悟道的弊病,而不是從整體上反對文字禪。宗杲對頌古非常推崇,認為頌文與傳統(tǒng)佛教的經(jīng)典可以相提并論。他在寫給一位士大夫的信中說:既然你喜讀《圓覺經(jīng)》,不妨把我的一首頌文拿來,“但將此頌放在上面,卻將經(jīng)文移來下面,頌卻是經(jīng),經(jīng)卻是頌。試如此做工夫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九,《大正藏》卷四七,936b!。根據(jù)《大慧普覺禪師年譜》記載,紹興三年(1133),宗杲與東林珪禪師選取公案一百一十則,“各為之頌,更互酬酢,發(fā)明蘊奧。斟酌古人(指公案中記錄的前代禪師)之深淺,譏訶近世之謬妄”。顯然,宗杲要通過創(chuàng)作頌古,發(fā)掘公案蘊藏的奧義,并且糾正當時的禪學流弊。這與他倡導看話禪的目的并不沖突。宗杲禁止《碧巖集》的流行,也是旨在糾正文字禪之弊,而不是要完全剿滅文字禪。這一點從他的實踐中明確反映出來。

  毫無疑問,默照禪與看話禪在修行方法、指導思想等方面存在許多差別,但是它們在強調(diào)修禪的心理體驗方面,則是完全一致的,盡管它們要求體驗的具體禪境有不同。與文字禪相比較,這兩種禪法注重直觀體驗的“證悟”,即注重宗教的心理體驗;文字禪則注重知性思維的“解悟”,即注重通過學習經(jīng)典而達到的認識轉變。實際上,作為整體的禪學,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補充的,拋棄任何一個方面,或者用一方取代另一方,都失之偏頗,既不利于禪僧的個人修行,也有礙于佛教的降發(fā)展。當時許多有影響的禪師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力倡默照禪和看話禪的正覺與宗杲也不例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