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西來庵事件前后臺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

  二、日本佛教各宗派在臺布教

  日本佛教的傳入臺灣,是起于紀元1895年(明治28年,光緒21年),滿清政府因甲午戰(zhàn)爭的敗北,于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依此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因此日本軍隊于5月8日起,陸續(xù)登陸臺灣的時候。為什么日本佛教會隨軍隊而傳入臺灣呢?這是由于日本軍隊內(nèi),均有從軍布教師的緣故。如曹洞宗的佐佐木珍龍他就是奉該宗兩大本山(永平寺、總持寺)之命,隨征清之師,馳驅于遼東、山東,后來在明治28年隨南進軍而駐錫于臺北。6 由此可見從軍布教師的派遣,并非僅限于臺灣而已。又日本自江戶時代,幕府為彈壓基督教徒而將檀家(信徒)法制化,即寺請制度的建立起,全國士庶皆固定歸屬某宗某派的某寺,因此軍隊將領士兵的宗派所屬自然不同,隨之從軍布教師的僧侶也就來自不同的宗派。又必須說明的

  ─────────

  5 參考前揭蔡錦堂氏書,頁67~70。《臺灣大年表》大正13年12月條。

  《南瀛佛教會會報》二之六,大正13年12月23日;同上《會報》四之四,大正15年7月。筆者參考蔡氏書及《臺灣大年表》的相關記錄,認為《南瀛佛教會會報》的記載可能是指地方部的社寺課,因此江氏的說法可能有誤。見注176 佐佐木珍龍氏〈護國山臺灣寺創(chuàng)立喜舍金勸募?趣意〉(曹洞宗《宗報》第五十九號,曹洞宗務局文書課,明治32年6月1日。)

  頁283

  是,日本佛教的宗派區(qū)分是非常嚴格的,與臺灣或中國佛教那種融和性的宗教性格是大不相同。由于這樣,日本人所信仰的佛教,其日常功課所使用的經(jīng)典、所受持的教義、信仰型態(tài)、更重要的是與生死有關的宗教儀禮,也因宗派不同而相異,這也是日本軍隊中,存在著各宗派的從軍布教師的緣故。要了解這種關系的話,可以進一步從從軍布教師所擔當?shù)穆殑諄砜矗纯擅靼住?/p>

  根據(jù)《真宗本派本愿寺臺灣開教史》中云︰抑本派布教使踏足于臺灣最初的目的,是在從軍布教。而此從軍布教,實是起于明治二十七、八年的戰(zhàn)役。即以明治二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得大本營的許可,由本山所派遣的的木山定生氏,巡回第一軍、第二軍戰(zhàn)線及各營所醫(yī)院,而從事于慰問、布教、或葬祭等事為嚆矢。其次,于翌年二十八年一月,令香川、鹿多、弓波、伊藤四氏赴戰(zhàn)地,配屬各軍隊。今明如上人翻傳,窺當時事,明示如下︰二月于廣島召集混成枝隊,命藤島了穩(wěn)向大本營請愿從軍布教使附屬事,得其許可,與該枝隊之間,作如下締結︰

  一、從軍僧慰諭出征中士兵,而不可怠。

  二、對死亡者、疾病患者,處理葬祭、或有時可從事看護。

  三、遺骨送至廣島本愿寺的出張所,出張所將之轉送于遺族或親戚;斐芍﹃爮V島滯在中,令赤松連城出張(出差),與從軍僧鼓舞士氣,勉勵徹底貫徹圣旨。從軍布教者的任務,雖不能言一概,但大體上,因地隨時,從事如下事項的工作︰訪問各兵營,傳達本山的意志,授與名號,寄贈書籍等。?訪問各病院,對患者給與安慰事。于適宜之所開教筵,對士兵與軍夫說關于安心立命、及衛(wèi)生風紀等事。

  四、處理死者的遺骸,或火葬、或埋葬等葬儀之事。

  五、舉行追吊法要之事。

  六、將死者的遺骸及遺物,送至本人鄉(xiāng)里。(筆者自譯頁1~2)

  由以上凈土真宗本愿寺派,與廣島第一軍、第二軍所簽訂的從軍布教師的任務來看,可以知道從軍布教師的任務,在于協(xié)助軍方,傳達政府的旨意,對從軍者給與精神的安慰、士氣的鼓舞、照顧看護傷員士兵,處理死亡士兵的遺骸及相關葬儀。如此的職務,是各宗派從軍布教師所必須負起的。7 由此可以知道,最初各宗派的從軍布教師所負的任務,并非如《臺灣省通志稿》(卷2,頁102)或《臺灣省通志》(卷2,頁53)所說的「當初各宗本山各設臨時局,從事慰問出征軍人及軍屬」那么單純。

  在這些從軍布教師進入臺灣之后,所做的工作,當然是如上所列舉的事項,因為日本政府接管臺灣,并非是和平無戰(zhàn)事的。在日清締結馬關條約,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方面于5月10日以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tǒng),成立臺灣民主國以抵抗日本政府的接管。但是6月2日初代總督樺山資紀于基隆港外海會見滿清特派使節(jié)李經(jīng)方,完成臺灣及澎湖島的授受,6月3日近衛(wèi)師團占領基隆,樺山總督于5日登陸基隆,并假舊關稅署成立總督府,唐景崧就乘德國汽船逃亡廈門、14日樺山總督率領文武官僚進入臺北城,17日舉行始政典禮,8 爾來總督府仍得面臨處理一波接著一波的抗日運動及地方上的暴亂。在如此的時局里,從軍布教師是如何看這時局呢?

  臨濟宗松元無師于《鎮(zhèn)南記念帖》「鎮(zhèn)南山緣起」中云︰回顧明治二十八年本島入我版圖,雖只是支那政府形式上的割讓,非和平地將其土地人民共入版圖。本是化外剽悍之民,當然不奉本國政府之命、服我新政。獰猛之士,起義于所在,或稱義軍,或唱共和,匪類橫行,民政不行,以致不得已,一時布以軍政,以討伐為事。自是以后,全島生民擾擾,殆無寧日,恒達五年之久。明治三十一年故大將總督(兒玉源太郎)赴任,時全島已達擾亂之極,以文治實無可作為,于是當面之急務只是武力而已。然徒偏用威武,而如玉石俱焚的話,怨恨蠶叢而官民相殺傷,至其終極,徒結人種的仇怨,如此本島新附的赤子將待何時,得沐我皇上深仁厚澤呢?故大將處斯至大難局,徐察民情歸趣,知悉民心迷惑之根源,一面參酌舊慣,善案排民政,一面充實軍威,勉亢兇之征服,極恩威并行之妙用的話,就是那種的匪類,也大懼必罰之威,深服信賞之恩,不期年,全島生民始知王政之懿美,得歸皇上覆育之鴻恩。……自明治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本島實處于如以上亂雜的狀態(tài)。當此之時,經(jīng)常向雷同匪賊的剽悍獰猛的土民示以正法,使想一擢萬金自母國冒險渡來的商民,知道因果必然的道理,孤錫飄然,渡來本島的禪僧,是現(xiàn)住安東縣鎮(zhèn)江山臨濟禪寺的住持(細野)南岳和尚。然時維明治三十年,匪類漸逞賊勢,吏乏操守,民不安心。陸續(xù)渡來的母國商民,互漁奇利,只管競浮云致富,忘義理、棄廉恥,朝阿謏官衙,夕誘惑吏人,只是爭利,千態(tài)萬狀,如百鬼夜行樣。……當時南岳師目擊此景,以為在時勢民情至此之極的本島現(xiàn)

  ─────────

  7 見上揭佐佐木氏文。

  見《凈土宗海外開教》頁31,凈土宗開教振興協(xié)會,平成2年3月1日。

  8 以上參考《臺灣大年表》。

  頁285

  狀,到底非微力所能,不如東歸,尋出具大力量的善知識,強請飛錫。……9

  上文中談及的細野南岳和尚,是屬臨濟宗妙心寺派,于明治29年駐錫臺北。10 他在臺半年多的時間,11 考察了當時的時勢民情,終感自己能力的微薄,無法以佛法濟世,因而東歸日本尋找適當人材來臺,終于找到了足利天應師,于明治31年早春一同聯(lián)袂來臺從事布教的工作,12 這也是臨濟宗妙心寺派來臺布教的開始。在細野南岳的眼里看來,當時(明治29年~30年)的臺灣社會,除了各地蜂起的暴亂,致使生民涂炭外,尚有日本商人陸續(xù)涌入臺灣爭相漁利,使臺灣人民不聊生的現(xiàn)象,這在身為一位宗教師來說,是非常痛心的事。

  又曹洞宗的佐佐木珍龍隨南進軍,于明治28年5月18日入臺之后,奉兩本山宗務局之命,隨從臺灣總督樺山資紀視察臺灣之便,調(diào)查了臺灣的宗教。他從瘴煙毒霧之中,于該年8月3日完成了調(diào)查,并在12月中歸國復命前,向宗務局提出了調(diào)查報告。這份調(diào)查報告,影響日后曹洞宗對臺布教計劃至巨,但容筆者后述。在此先來看曹洞宗議會議員于明治29年11月20日提出討論議決,30 年1月正式實施的「臺灣島布教案」議決的理由。茲將其理由的內(nèi)容翻譯如下︰依據(jù)佐佐木珍龍視察復命的書類及調(diào)查陳述其它的憑證,臺灣全島的人民大概是為佛教的信徒,而其多數(shù)的寺院屬我曹洞宗,其僧侶傳承佛祖正傳的法脈,禮佛誦經(jīng)亦不見多大徑庭之處,但至于其布教傳道之事,已是荒廢至極……。臺灣島整體的現(xiàn)況,我政化日尚淺,而未充洽民心且百般施設今方屬籌劃中。是故關于宗教事即如社寺的制度,未就經(jīng)理之緒。依此,如本宗寺院特派布教師與寺院管理者之間,也締結本末統(tǒng)屬誓約的寺院雖多達七十余所,但也僅止于相互的私約,未能獲得官廳的公證,進而不能獲得支配其寺院及僧侶的權限。何況于其檀家信徒,連一個統(tǒng)屬歸著者也沒有,呈現(xiàn)混沌未剖之觀。今如令特派布教師等,向總督府稟議制定社寺制度,總督府亦將著手籌劃之。然而真言、凈土、日蓮及真宗東西兩派等各各特派為數(shù)頗多的布教師,加上交付相

  ─────────

  9 《鎮(zhèn)南記念帖》頁3~4,臺灣臺北鎮(zhèn)南山臨濟護國禪寺,大正2年7月15日。

  10 江木生氏〈佛教各宗?臺灣傳來?變遷及現(xiàn)勢〉(《臺灣佛化》第一卷第一號、昭和12年11月16日)。此文原發(fā)表于《南瀛佛教》15-2,昭和12年2月1日,題為〈內(nèi)地佛教?臺灣傳來?其現(xiàn)勢〉。

  11 《鎮(zhèn)南記念帖》頁4。

  12 同上書頁6。前揭江木生氏文作明治30年可能有誤。

  頁286

  當?shù)牟冀藤Y金,不分晝夜致力布教,特別是如真宗東西兩派,投下無限的資金,大大有所策劃。而真宗東西兩派及真言凈土日蓮等宗派于布教上的方針,亦與我宗的方針大同而少異。然而依我宗于臺灣布教,比佛教各宗先著手,其成果的一部份亦不是沒比佛教各宗稍微優(yōu)勢之處,以是或有一部份自然地成為競爭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宗的臺灣布教,作為新版圖的事業(yè),不啻有非常困難之處,又其它亦有難言的困難。往后的發(fā)展,實需要非常的忍耐勤勉和眾多的資金,這是無庸多論的。(頁13~14)13

  又《宗報》第三號「論說」臺灣布教中云︰我帝國于武力既得臺灣,然實際未鎮(zhèn)撫,相繼而來的軍隊沖突,是為感情的沖突……。至于其宗教,彼此無特別差異,均沐浴于世尊一味的法恩者。施設得其宜,鎮(zhèn)撫不失其當?shù)脑,于其軍隊將相繼而起的沖突,容易地可以調(diào)停。感情的沖突既調(diào)停,軍隊的沖突奏其功,全島與我本州島亦無異。而為此所關的政化,固雖大,宗教給與的作用亦非不大。臺灣這地方雖有少數(shù)的耶穌教徒,領有樞要之地,至于一般人民的思想,悉皆佛教的信徒而處于土僧教化之下。以其同一佛教,化其同一佛教徒,使皇恩洽于邊陬之地,此豈非佛教徒之一大任務也。況同島的佛教,十之八九是奉佛祖正傳之宗者,而與我曹洞宗是處于頗有密切的關系。……我宗于該島布教,有此好的地位也。然各宗的銳意努力,決不能使我宗獨安此好的地位,加上臺灣總督府采取,只要盡力于土人教化,不問其宗派為何,都使其繼續(xù)占有寺院的方針。臺灣之地正使佛教各宗演其教化的生存競爭,進行其優(yōu)勝劣敗。我宗今有所躊躇,此將功虧一簣也,不可不本末(本山與末寺)協(xié)同,大盡此事,此本山之希望,亦該為末派之輿論。(頁4)14又《臺灣教報》第一號、社說「對臺灣布教策私見」中云︰惟我大日本帝國的宗教,可說以神佛二教為限,何者神道,以神圣歷史為國體之經(jīng),佛教是以王法佛法無二的妙法為國體之緯。彼普天之下無國土無國王之一神教,永不合我國體妝v教。至于現(xiàn)今熱心從事于臺灣布教的日本宗教家,

  ─────────

  13 曹洞宗《宗報》第一號,明治30年1月1日。

  14 明治30年2月1日。

  頁287

  給與量力的保護,不正是日本政府宜采取的對臺政策的一部份嗎?況乎在來的寺院廟宮等,其住僧大都逃亡而有日極頹廢之觀。新政厚德的日本政府而若囑此荒蕪荏苒,使附戰(zhàn)痕彌縫,對我臺地的人民,畢竟惹起惡感是無庸待言,我輩布教方面正視察事實。爾政府該如何保護,此有二。其一曰︰盡可能不將宗教家與軍事政治相提并論,而得應用使用丈量的土地;其二曰︰原有的殿堂等建筑物,悉將之分與宗教家,附屬于其寺院的財產(chǎn)什具,并如舊下附。如此本國派遣的宗教家得以安全地弘道,土民感化的成果自然能舉。(頁7)15

  由以上四種資料可窺知,明治28年、29年之間,臺灣社會的混亂。在這混亂的時局里,臺灣在地的寺院有自動與曹洞宗締結本末的關系,企盼得到日本佛教的保護者有七十多所寺院。也有許多是呈現(xiàn)無住僧的真空狀態(tài)。值此時,總督府除了一面用武力鎮(zhèn)壓,一面也考慮到以宗教----尤其是佛教來鎮(zhèn)撫人心,這從當時樺山總督對從軍布教師所說的︰「日本的佛教家來臺灣抱持想要弘揚自己的宗旨,擴展自己的佛教的觀念是不可以的。……今當治理此島,無論如何宗教是必要的,關于這一點,是決不可說想要弘揚我宗的宗旨,擴大我佛教,以我所說的國家觀念,請日本佛教家盡力!梗ā稄能妼崥v夢游談》頁97)可以窺知。但實際上各宗派的從軍布教師卻視臺灣為一塊可以發(fā)展的新天地,所以互相競爭,欲取得在地佛教資產(chǎn)的意圖相當明顯。不過在此生存競爭的時代里,各宗派所投下的人力財力也相當可觀,同時為達到預期的效果,各宗派似也制定了在臺布的規(guī)則及經(jīng)費的供應。此時在臺有布教活動的宗派,則有曹洞、真言、凈土、日蓮及真宗東西本愿寺派。此中,曹洞宗的在臺布教,比較其它宗派,有捷足先登之勢,同時所獲得的在地佛教資源亦較他宗豐富。但因總督府的宗教政策,是采自由放任而非偏袒曹洞宗或某一宗派的緣故,曹洞宗的從軍布教師深感居安得思危。因此,為了維持上述的優(yōu)勢,曹洞宗在臺的布教師,不論其人數(shù)或布教計劃都較他宗略勝一籌。這從凈土宗的武田興仁所傳述的日本諸宗派在臺開教的情況,就可知道。今將其文譯述如下︰此時在臺灣最大的日本佛教宗派是曹洞宗,已有十余名的布教師活躍著,可預想還會再增加五、六名。又布教、教育的態(tài)勢也確立了,也計劃著建設日本式的大寺院,更企劃著發(fā)行《臺灣教報》的雜志。在真宗本派八名的巡教師,分別于臺南、臺中、臺北活躍著。在臺南主要是從事于教育事業(yè),臺中是以軍隊布教為主,臺北是以原地人布教為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