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銘四則
1.鵝湖大義禪師坐禪銘
參禪學道幾般樣,要在當人能擇上。莫只忘形與死心,此個難醫(yī)病最深。直須坐究探淵源,此道古今天下傳。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閑。直須提起吹毛利,要剖西來第一義。瞠卻眼兮剔起眉,反復看渠渠是誰。還如捉賊須見贓,不怕賊埋深處藏。有智捉獲剎那頃,無智經(jīng)年不見影。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萬歲只如此。若將此等當禪宗,拈花微笑喪家風。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若是鐵眼銅睛漢,把手心頭能自判。直須著到悟為期,哮吼一聲獅子兒。君不見,磨磚作鏡喻有由,車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見,巖前湛水萬丈清,沉沉寂寂杳無聲。一朝魚龍來攪動,波翻浪涌真堪重。譬如靜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高著眼,管取今生教了辦。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抖擻精神著意看,無形無影悟不難。此是十分真用意,勇猛丈夫卻須記。切莫聽道不須參,古圣孜孜為指南。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得也未。要識坐禪不動尊,鳳行草偃悉皆論。而今四海清如鏡,頭頭物物皆吾聽。長短方圓只自知,從來絲發(fā)不曾移。若問坐禪成底事,日出東方夜落西。
(《緇門警訓》卷二,《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2、龍門佛眼遠禪師坐禪銘
心光虛映,體絕遍圓。金波匝匝,動寂常禪。念起念滅,不用止絕。任運滔滔,何曾起滅。起滅寂滅,現(xiàn)大迦葉。坐臥經(jīng)行,未嘗間歇。禪何不坐,坐何不禪。了得如是,始號坐禪。坐者何人,禪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覓佛。佛不用覓,覓之轉(zhuǎn)失。坐不我觀,禪非外術。初心鬧亂,未免回換。所以多方,教渠靜觀。端坐收神,初則紛紜。久久恬淡,虛閑六門。六門稍歇,于中分別。分別才生,已成起滅。起滅轉(zhuǎn)變,從自心現(xiàn)。還用自心,反觀一遍。一反不再,圓光頂戴。靈焰騰輝,心心無礙。橫該豎入,生死永息。一粒還丹,點金成汁。身心客塵,透漏無門。迷悟且說,逆順休論。細思昔日,冷坐尋覓。雖然不別,也大狼藉。剎那凡圣,無人能信。匝地忙忙,大須謹慎。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筑著,伏惟伏惟。
(《緇門警訓》卷二,《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3、上封佛心才禪師坐禪儀
夫坐禪者,端心正意,潔己虛心,疊足跏趺,收視反聽。惺惺不昧,沉掉永離?v憶事來,盡情拋棄。向靜定處,正念諦觀。知坐是心,及返照是心,知有無中邊內(nèi)外者心也。此心虛而知,寂而照,圓明了了,不墮斷常。靈覺昭昭,揀非虛妄。今見學家力坐不悟者,病由依計,情附偏邪,迷背正因,枉隨止作。不悟之失,其在斯焉。若也斂澄一念,密契無生,智鑒廓然,心華頓發(fā),無邊計執(zhí),直下消磨,積劫不明,一時豁現(xiàn)。如忘忽記,如病頓瘳。內(nèi)生歡喜心,自知當作佛,即知自心外無別佛。然后順悟增修,因修而證,證悟之源,是三無別。名為一解一行三味,亦云無功用道。便能轉(zhuǎn)物,不離根塵。信手拈來,互分主伴。乾坤眼凈,今古更陳。睹體神機,自然符契。所以維摩詰曰:“不起寂滅定,而現(xiàn)諸威儀,是為宴坐也。”然當知水澄月現(xiàn),鏡凈光全。學道之人,坐禪為要。茍不爾者,修途輪轉(zhuǎn),汩沒四生,酸鼻痛心,難以自默。聊書大概,助發(fā)真源。果不廢修,即同參契。
(《緇門警訓》卷一,《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4、長蘆慈覺賾禪師坐禪儀
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fā)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爾乃放舍諸緣,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diào)其睡眠,不節(jié)不恣。欲坐禪時,于閑靜處,厚敷坐物,寬系衣帶,令威儀齊整。然后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左足安右髀上;虬膈米嗫,但以左足壓右足而已。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兩手大拇指面相拄。徐徐舉身前向,復左右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后仰,令腰脊頭項骨節(jié)相拄,狀如浮屠。又不得聳身太過,令人氣急不安。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腭,唇齒相著。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向法云圓通禪師亦訶人閉目坐禪,以為黑山鬼窟,蓋有深旨,達者知焉。
身相既定,氣息既調(diào),然后寬放臍腹,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此坐禪主要術也。
竊為坐禪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資神,寂然清樂。若已有發(fā)明者,可謂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若未有發(fā)明者,亦乃因鳳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
然而道高魔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現(xiàn)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jīng)》、《天臺止觀》、《圭峰修證儀》,具明魔事,預備不虞者,不可不知也。
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一切時中,常依方便,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即定力易成矣。
夫禪定一門,最為急務。若不安禪靜慮,到遮里總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見。故《圓覺經(jīng)》云:“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jīng)》云:“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yè)?故古人云:“若無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
幸諸禪友三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