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話頭(禪海蠡測)
今之言禪宗者,動輒便言參話頭,大有禪宗即是參話頭、參話頭即是禪宗之概。古德有言:“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禪門宗旨衰弱,莫此為甚,可勝慨嘆!
唐宋諸師,指示法要,莫不別具手眼。單傳直指,如空手奪刃,于言語動作間,立斷學(xué)者情根意識,開示旨?xì)w。所謂有殺人劍,還須有活人刀。既或未通,令彼自參。此所謂參者,要人在事上、理上,足踏實(shí)地去證。即如教下所說思惟修,而又非純?yōu)樗嘉。蓋思惟者,猶可用意識尋伺覺察。參者,非思量意識之可及。所謂“離心意識參去”。若能離了心意識之作用,了了無事存心,無境當(dāng)前,無物礙膺,到得此時,正好一參。故所謂參者,不專指話頭而言。及乎宋元之間,禪門已見衰落。中峰以后,參話頭之學(xué),于是大行。初則救諸狂禪之弊,繼則立橛實(shí)地,千古難拔。直至于今,老死話下,永無出期者,不知凡幾矣!
話頭者,后世解說為一句話之頭。即一句未起時,著力一覷,即看此話頭也。如此參話頭,實(shí)為看話頭之方法,非參宗之學(xué),乃觀心之法門也。話頭者,其原意即謂“話題’’也,即此一話,何以如此?為何如此?禪門話頭約分二種:一為有義味語,一為無義味語。如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曰:“鎮(zhèn)州大蘿卜頭。”“青州布衫重七斤。”“麻三斤。”“乾矢橛。”“庭前柏樹子。”等等,皆無義味語也。如“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曰:無!”“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誰教你拖這死尸來?”“念佛是誰?”等等,皆有義味語也;蛴胁挥靡痪湓掝^,唯單參一則古人可疑公案,如蚊子咬鐵牛,死死啃去,此則名為參公案。亦與參有義味話頭相類矣。往昔禪門古德,于參究之事,簡其扼要中肯者,摘之如次。而以大慧杲之開示,為尤親切。
黃龍示草堂清語曰:“要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據(jù)地,諸根順向,首尾一直,擬無不中。子誠能如是,心無異緣,六根自靜,默然而究,萬無一失也。”
大慧杲語:常以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二事,貼在鼻孔尖上。茶里、飯里、靜處、鬧處,念念孜孜,常似欠人百萬貫錢,無所從出。心胸?zé)⿶?回避無門,求生不得,救死不得,當(dāng)恁么時,善惡路頭,相次絕也。覺得如此時,正好著力,只就這里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曰:“無!”看時不用博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曉,不用向開口處承當(dāng),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用向宗師說處領(lǐng)略,不用掉在無事甲里。但行住坐臥,時時提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正是好底消息。(示呂舜元)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此一字,便是個破生死疑心底刀子也。這刀子把柄,只在當(dāng)人手中,教別人下手不得,須是自家下手始得。若舍得性命,方肯自下手。若舍性命不得,且只管在疑不破處捱將去。驀然自得,舍命一下便了。那時方信靜時便是鬧時底,鬧時便是靜時底,語時便是默時底,默時便是語時底。不著問人,亦自然不受邪師胡說亂道也。又云:日用二六時中,不得執(zhí)生死佛道是有,不得撥生死佛道是無。但只看個狗子有佛性也無?趙州日:無!(答陳季仕)士大夫?qū)W道,與我出家大不同。出家兒,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已棄離,一瓶一缽,日用應(yīng)緣處,無許多障道的冤家,一心一意,體究此事而已。士大夫開眼合眼處,無非障道的冤魂。若是個有智慧者,只就里許做工夫。凈名所謂:“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怕人壞世間相而求實(shí)相。又設(shè)個喻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此花。”若就里許,如楊文公(大年)、李文和、張無盡(商英)三大老,打得透,其力勝我出家兒二十倍。何以故?我出家兒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內(nèi)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內(nèi)打出者,其力強(qiáng);強(qiáng)者謂所乖處重,而轉(zhuǎn)處有力;弱者,謂所乖處輕,而轉(zhuǎn)處少力。雖力有強(qiáng)弱,而所乖則一也。
萬峰蔚禪師語:大凡參禪做工夫者,不得安然靜坐,忘形死心,沉空守寂,昏沉散亂。須是抖擻精神,猛著精彩,急下手腳,剔起眉毛,咬定牙關(guān),提起話頭,立地要知。分曉不得,今日也恁么,明日也恁么,便就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上大起疑情,疑個一歸何處。即將此一則公案,盡平生氣力,提在手中,如一柄鐵掃帚相似;佛來也掃,魔來也掃,邪來也掃,正來也掃,是也掃,非也掃,有也掃,無也掃,掃來掃去,掃到無下手處,無著力處,正好著力,無掃蕩處,正好掃蕩;忽然掃破虛空,突出一個掃帚柄來,①!原 注:①內(nèi)力外口來卻在這里;在這里,依然是個張上座。一翻翻轉(zhuǎn),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盡是自家珍寶。草木砂礫,盡是自己法身。到這里,說甚么一歸何處。只這一柄鐵掃帚,亦乃和身放下。坐斷常寂光,超出無生界,喚作無為無事人也。若是打不徹,透不過,切莫匆匆草草,道我會禪會道,不用參疑。問你臘月三十日到來,從前會得的道禪,用得著么?所以參須真參,悟須實(shí)悟。不可弄虛頭,認(rèn)光影,不求正悟。須向這里將本參公案、三百六十骨節(jié)、八萬四千毫竅,并作一個疑團(tuán),并在眉毛眼睫上,看定通身是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行也如是參,坐也如是參,靜也如是參,動也如是參,參來參去,通身是個話頭,物我俱忘,心識路絕,澄澄湛湛,寂靜無為;驀然疑團(tuán)子,爆地一聲,直得須彌粉碎,大地平沉,進(jìn)出一輪杲日,照耀山川,遮藏不得。那時卻來嵩山門下,吃痛棒。(《續(xù)指月錄》卷九之五)
觀此數(shù)則話,則知宋元以來,參禪方法之漸變,終至成參話頭一途。參話頭之學(xué)興,禪宗真面目滅矣!宗門與禪定已不可分。大慧杲只教人參話頭,如何用工,無別指示。萬峰蔚之說,則有參禪做工夫,并發(fā)疑情之事。自是以后,參話頭、做工夫、疑情之說,;鞛橐徽。歷傳至今,遍據(jù)叢席。試略論之。
一、參話頭,約分二類:(一)單提一念,看個話頭,于此念未起時,內(nèi)觀返究,看從何處來?滅向何處去?
(此法亦可謂看話尾)或看其是有是無(空),如此用工,實(shí)為觀心別法,乃參話頭之變相耳。但能用志不紛,收拾六根,歸此一念,久而久之,偶或見得前念已滅,后念未生,當(dāng)體一念,了無一物。此心此身,忽焉皆寂。心光透發(fā),三際空懸。到了此時,外對六塵情境,如境里夢中,一切是幻非實(shí),妄想亦起不來;即或有起,亦如游絲易斷,無礙此心寂止。學(xué)人到此,往往自以為悟,已明得此心。倘一著此境,慧力勃發(fā),所謂自心常生智慧;蛴衅剿夭簧莆淖,亦能吟詩作偈,心身輕快,無與倫比。甚之,或踴躍歡喜,不知所以;蛱闇I悲泣,不知何由。更有甚者,眼通進(jìn)發(fā),徹見山河大地,如琉璃,如水月,如觀掌中果。乃至耳聞蟲鳴,如聽雷震,徹聞千里,不隔毫端。凡此等等,一有執(zhí)著,即入魔境,此所謂禪病也。此時若無明師,往往不堪救藥,但熟睡可治。須知此乃用心致力既久,念體忽空,光影煥發(fā),孤光偶露也。到得此時,應(yīng)覿面不覷,更令放下,不必再起觀心看念頭作用。若有光明影像,乃至喜笑悲啼、吟詩作偈等,皆為妄念所生,唯微細(xì)難察耳。茍無妄念,誰起覺受見聞耶?毫厘之差,千里之失,不可不審。(二)提起一句話頭,進(jìn)發(fā)疑情(所謂疑情者,心思不可解,疑問究竟其事,并非揣摩猜度也)。初則話頭時斷時續(xù),妄想紛飛,疑情亦似有似無,不生緊切關(guān)系。漸久之,話頭得力,疑情發(fā)起,心胸悶作一團(tuán),如有物礙膺,欲吐不出,欲罷不能,茶里飯里,行時坐時,終如有事不了,對境無心,對癡如憨。若在此時,身有不適,面帶病容,切忌著力,應(yīng)須放松此念,調(diào)攝此身,教令自在,亦可稍放此心,不再參究。否則,易得禪病,或至嘔血,或至發(fā)狂。必使身安神爽,直參疑下去,忽然話頭提亦提不起,疑情說有似無,說無似有,身止不動,六根無用,只有一些子管帶。參如不參,放亦放不下,忽爾心身如忘,久坐不知時間。到得此時,有謂正是工夫落堂,是疑情的好時節(jié)。一般說法,要人于此時努力提起話頭再參。有則要人就此放下去。后者,往往掉在無事甲里。前者,往往箭過西天,又復(fù)十萬八千里也。若有明眼宗師,當(dāng)時一展手眼,即可令其自明自肯;蛴写根器者,忽然觸物遇緣,打開漆桶,認(rèn)得從前。但今時禪人,陷于此中者,確實(shí)不少。莫說不能悟,即此打翻漆桶,縱饒悟去,亦只是澄澄湛湛,靈明自在。認(rèn)得這個而已。要說明心見性,透頂透底,前途九九八十一難,大有事在。不可籠統(tǒng)顢頇,妄自肯許,欺人固非,自欺何苦!
二、做工夫。本為修定修觀之俗語別名也。今與參禪合一而言,頗有說焉。工夫一途,在禪門即謂行履,或稱工用,亦稱日用事;若在未明心地以前,皆屬于參話頭之事,已簡如上述。今言其已明心者,初見之時,心身空寂,了無一物,山河大地,人我眾生,皆成一片,如在大圓鏡中。雖不起分別念慮,而于見聞覺知,了了分明,如飛鳥行空,清風(fēng)疏竹,了無掛礙。心明境寂,如萬里晴空,身輕愉快,如春風(fēng)吹絮。此時須保任(保任者,保護(hù)任運(yùn)自在之意)。有者,即于山邊林下,涵養(yǎng)騰騰;蛴醒诳杖腙P(guān),杜絕外緣。凡此皆為順緣直道,尚易著力。若處塵世中,行平常事,于熱鬧場中,燈紅酒綠處,著力保任,事實(shí)為難。稍有不慎,反為境牽。一回放將去,再轉(zhuǎn)殊不易。然道力堅(jiān)固,智慧極頂者,覿面相逢,隨時認(rèn)得。雖然,到得此時,直須如喪考妣,潛符密行,只許自行將養(yǎng),緘默自修,久而久之,忽焉有一日,或一時,此境放去,心身頓寂,兀爾若忘,人我天地,皆已拋向那邊,更無一法存在。如冰消于水,蹤跡全無。所謂“羚羊掛角無蹤跡,一任東風(fēng)滿太空”。此時住定,或經(jīng)短時,或經(jīng)數(shù)日,乃至更久。忽復(fù)覺來,如雨過天青,昔之?dāng)_擾者,皆如昨夢,此心此身,語默動靜,皆如在夢中鏡里。“我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但初則于不知不覺間,偶然碰到,自己無能作主。偶或一次,或時常碰到,皆是幸值。譬如瞎貓撞著死老鼠,一點(diǎn)無自力可用處。久久工深,捉住關(guān)捩子,隨時隨地,要拋向那邊,即離此界。要翻身入此,即出彼中。到此可見來去空有之實(shí)義,佛法現(xiàn)前矣。雖然,猶未也,直待脈解心開,六般神用,無不自在。凡悟性之人,自解作活計(jì),更不須乎顯說。此正三昧耶所戒處也。至此即可謂悟乎?曰:非關(guān)悟與不悟,仍所謂工夫邊事耳!溈山云:“只貴子見正,不說子行履。”上根利器者,凡此種種,皆是剩語,一堆老爛葛藤,何須把捉。須頂天立地,本來平常,一個大丈夫,何有于此哉!然“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花樣翻新,無妨舊版。但切記取,最初的,即是最后的,最后的,即是最初的。佛法之基礎(chǔ)處,為小乘說處,盡是上上大乘妙密之行,并無奇特玄妙存在。如執(zhí)此等工夫?yàn)閷?shí)者,法執(zhí)未脫,癡狂正甚。以禪門正眼觀來,終是鈍根小智耳!固真是過來人,具眼宗匠,不待學(xué)人開口問答,一望而知,已識其住在何境。學(xué)人命根,咸在自手,巧施鍛煉,無不相應(yīng)。倘為知解宗徒,只知說道理,如能言鸚鵡,中心無物,學(xué)人已到前站,請教指示,往往又作馬后語,誤人子弟,過不自知,滔滔者大多如此。殊可嘆矣!真為善知識,逢學(xué)人入室請示,必須審慎觀察,在定當(dāng)機(jī),視其根器差別,然后授以何種話頭,方能相應(yīng)。譬如學(xué)者病在大寒,應(yīng)投以熱藥。病在大熱,應(yīng)施涼劑。若一味籠統(tǒng),無論其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只教人參一話頭,此如萬病一方,必至誤人性命不少矣!
復(fù)如古德有言:“三條篾箍住肚皮,香爐古廟,冷湫湫底去,寒灰枯木,一念萬年去,一條白練去。”“欲明此事,必須大死一番始得。”“此事如枯木生花,如冷灰爆豆。”“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等等言語,皆禪師當(dāng)機(jī)之開示。以實(shí)地工用與見悟同超,并非泛泛口頭之事。但須視學(xué)人已到何種程度,因病施藥,未可草草匆匆,拾古人牙慧而冒充善知識,如陳列古董死語,一味鋪排,概無用也。若然,上來諸說,皆為寐語,亦切莫作為實(shí)法會。然則,又何須作此說耶?譬若有人于用鐵板銅琶,高唱“大江東去”之余,不妨再取紅牙檀板,低唱“楊柳岸,曉風(fēng)殘?jiān)?rdquo;也。何以如此?曰:“縱然一夜風(fēng)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故耳!
- 上一篇:業(yè)障深的人應(yīng)該念什么佛
- 下一篇:禪定的生理效應(yīng)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cái)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jì)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yùn)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jiān)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bào)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