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骨舍利 > 佛舍利 >

佛祖釋迦牟尼舍利

佛祖釋迦牟尼舍利
  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佛教中至高無上的圣物。
 
  相傳佛陀入滅后,弟子們用香燃火焚化釋迦牟尼遺體,在灰燼中發(fā)現(xiàn)了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fā)等物,這就是舍利。弟子們將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細心收殮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養(yǎng)。當佛教徒再也無法向佛祖本人頂禮膜拜的時候,便把其虔誠之心轉向了佛祖遺存的舍利。
 
  這樣,舍利便被賦予了神圣無比的涵義,扮演了至高無上的角色。
 
  一、舍利的形式
 
  釋迦牟尼舍利有多種形式:①舍利子(粒狀),傳世較多;②牙齒(今存斯里蘭卡);③指骨(今存法門寺);④頭蓋骨;⑤鎖骨等。
 
 
  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廣州華林寺)
 
  陜西法門寺中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三枚影骨、一枚靈骨。靈骨指佛陀真身舍利;中國佛教歷經(jīng)三武一宗法難,古代高僧大德乃仿佛陀真身靈骨精造三枚‘影骨舍利’此為古人保護真身靈骨的良苦用心。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現(xiàn),以證示靈骨之不滅。佛教界認為,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關系,趙樸初先生贊頌說:“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
 
  二、八重寶函
 
  扶風法門寺塔地宮出土的八重寶函
 
  開啟出土于法門寺地宮后室天井中的八重寶函全程回顧:最外層是一個長、寬、高各30厘米的銀棱盝頂黑漆寶函。所謂盝頂,就是函蓋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極珍貴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銀條棱邊。發(fā)掘時,此函已嚴重朽壞。
 
  銀棱檀香木函內(nèi)是一個略小的鎏金盝頂四天王寶函,用一條約50毫米寬的絳黃色的綢帶十字交*緊緊捆扎。頂面鏨兩條行龍,首尾相對,四周襯以流云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卷草。
 
  八重寶函第四重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
 
  八重寶函第三重3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
 
  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高105毫米,塔頂飛檐高翹,彩光閃爍,金磚金瓦層層如真。塔身四壁刻滿紋飾,并有四扇小金門。
 
  三、佛指舍利
 
  第一枚
 
  第一枚玉質影骨舍利。此枚玉質舍利被供奉在一套八重寶函之內(nèi),最接近佛指的一重為一座小金塔,塔內(nèi)有一金托,托上立一銀柱,佛指舍利便套立在這根銀柱上。
 
  法門寺佛指舍利第一枚影骨的內(nèi)腔中,清晰可見北斗七星圖
 
  第二枚
 
  鐵函內(nèi)置一木盒,木質大部腐爛,被紅黃二色泥土緊緊固定于函中,盒下為糊狀物,檢驗不清,啟開木盒,盒內(nèi)是彩絹,整整九層,層層花色各異。當取開最后一層彩絹時,發(fā)現(xiàn)鎏金雙鳳紋銀棺。
 
  整個小銀槨置于一座雕花的金棺床上。棺床壺門座形,前后分別有五座月亮門(門形似月),左右兩側是雕花帝帷。第二枚舍利就置于鎏金銀棺內(nèi)。
 
  第三枚
 
  第三枚佛指舍利(靈骨)
 
  45尊造像盝頂銀函。內(nèi)有兩枚碩大的水晶隨球,大的重196克,徑52毫米;小的重79克,徑39毫米。
 
  45尊造像盝頂銀函內(nèi)置銀包角檀香木函,檀香木質,木質尚好。函頂、函身均包裹銀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繪手法雕滿各種花卉。上系銀鎖、鑰匙一副。銀包角木函內(nèi)置嵌寶石水晶槨子。槨子系水晶石造,透明通亮。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一,體積碩大,眩耀奪目。槨蓋雕觀世音菩薩及寶瓶插花,槨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薩坐像及蓮座、花鳥。
 
  水晶槨子內(nèi)置壺門座玉棺。
 
  經(jīng)專家鑒定第三枚佛骨為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這枚舍利是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佛教界至高無上的圣物。
 
  第四枚
 
  第四枚佛指舍利(影骨)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內(nèi)銅浮屠(銅塔)
 
  塔內(nèi),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棺蓋為半弧形,前寬后窄,前檐探出較多。棺體前高寬,后矮窄。棺蓋長8.2厘米,高6.4厘米,前檔寬5.4厘米,后檔寬4.2厘米。前檔板上刻著兩位坐佛弟子,兩側壁各鏨出兩只迦陵頻伽神鳥。棺體下有兩層臺座,上層臺座四周鏨出一圈仰蓮瓣,下層四周鏤空成壺門。
 
  當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被啟開后,第四枚佛指舍利出現(xiàn)了。專家命名為“特級四號“。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枚靈骨微黃,質地似骨以外,其余一、二、四號三枚,質地均類似白玉,按地宮《志文碑》稱之為“影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