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卷第二(之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卷第二(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科】(CB17564躡前就疑難廣辨科二破見性離身疑【疏】此疑因前佛令轉(zhuǎn)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了會通萬法之旨。便謂如來令轉(zhuǎn)前物。成我真見。物若是見。此則見性離身而有。故成此疑。文二)。

  (CB17561一申疑三)。

  (卍一疑)。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xiàn)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fù)是何物。

  【疏】若此物處見精。定是我之真性。顯是此性。在我眼前。已離我體。此現(xiàn)前見。既是真我。現(xiàn)今身心。須不是我。復(fù)是何物([孤山云]向云迷己為物。乃至則同如來。是則所見山河。皆我妙性。故云現(xiàn)在我前。此領(lǐng)旨也([空印云]此指見精現(xiàn)量之光遍在山河者)見必我真等。由阿難尚存能所。所見既是真性。能見復(fù)是何物)。

  (△[溫陵云]由前云。此精妙明。誠汝見性。復(fù)有兩番難破?偯饕娦詿o殊。阿難領(lǐng)此。故云。今此妙性現(xiàn)在我前等。(雪浪解依溫陵))。

  (△[私謂]現(xiàn)在我前。是阿難領(lǐng)旨之言。圓環(huán)二師解是也。阿難至是。已領(lǐng)悟見性周遍。妙精明性,F(xiàn)前皆是。豈有見性離身之疑。意云。向聞佛言。汝身汝心。皆是妙明心中所現(xiàn)物。今此妙性。既在我前。則我現(xiàn)今身心。又是何物乎。是則領(lǐng)妙性在前。欲指陳其與現(xiàn)在身心。如何妙合為一。而非疑此性之離身也。圓師謂尚存能所。蓋古人咸疑阿難未了。故多料揀之詞)。

  (卍二難)。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疏】若以現(xiàn)理而推。今此身心實有分別。緣于境界。彼在前見。且無別(彼列)識。(分別之別筆別切。與蹩同音。無別之別皮列切)分辨我身。彼若實有真心。令我見者。彼既真我。我應(yīng)非我([孤山云]若謂身無見性。而今分別非虛。若言現(xiàn)前是見。彼之外物。實無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實是我心。現(xiàn)今能見。則成外物是我。內(nèi)身非我)。

  (△[雪浪云]若實我心。令我今見。下文云。若實汝心。汝實見者。此問答句義。鉤鎖相應(yīng)處)。

  (△[私謂]阿難此番疑問。諸師推度多端。唯宗通謂阿難見處似窺得寂滅現(xiàn)前之旨。庶幾近之。蓋阿難自請發(fā)明二性已來。對物征見。重迭勘辨。乃至若能轉(zhuǎn)物。身心圓明。悟知即此見精。周遍法界。所見山河。皆我妙性矣。此番呈解。乃是屈指飛光后。第二悟門也。曰見性現(xiàn)前。已將悟心遍十方。手持葉物矣。曰身心何物。已將悟父母生身。塵吹漚滅矣。根身心眼。玲瓏逕漏。五陰之重擔(dān)旋舍。二執(zhí)之罥系漸除。由是佛舉手指陳。再印如是。直至僧祇獲身。即同見性成佛。大事了畢。去此不遠。而近師更起臆見。謂其誤認本性。始露病根。多見其不知量也。然則阿難謂見性現(xiàn)前。已了義乎。曰。以唯識通之,F(xiàn)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此妙性現(xiàn)前也。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此無是非是也。故佛破云。見在汝前。是義不實)。

  (卍三結(jié))。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佛能見我。唯垂大慈。開發(fā)未悟。

  【疏】設(shè)使彼見。能有分辨。何殊前難。汝既見物。物亦見汝。則諸世間。不成安立([溫陵云]在前之見。若實我心。則彼實我而我非我。見在物而不在身。是物能見我矣。此皆即迷情而難問也)。

  【科】(CB17561二廣破三)。

  (卍一如來破其疑三)。

  (CB17567一標(biāo)指其非)。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疏】前顯諸法。故云若能轉(zhuǎn)物。不了斯旨。妄謂見在眼前。雖形其言。實無其理([私謂]長水判阿難不了。直斥為妄。古師多執(zhí)此見。學(xué)者須善會之)。

  (CB17567二牒疑立理)。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牒)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疏】設(shè)若眼前可見。應(yīng)有處所可指。豈成真見。離名絕相([寂音曰]見精無相。豈有處哉。以有形之萬象。現(xiàn)無相見精之明。喻如明珠之光。自照珠體。甚微細之智。不能分也。雜華云。破彼微塵。出大經(jīng)卷。塵是有耶。則不言破。塵是無耶。則何用名以為塵。又曰。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xiàn)。身雜塵耶。不可言堅密唯一。不雜塵耶。何以言一切塵中現(xiàn)也。故曰若在汝前。乃至非無指示。此最深妙明了之旨)。

  (CB17567三依理正破二)。

  【科】([○@卍]一約離物以推是見三)。

  (CB17565一推征其體四)。

  (CB17563一合觀物象)。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于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疏】物象差異。巨細雖殊。形相既分。必歸指示。

  (CB17563二勸指見精)。

  若必其見,F(xiàn)在汝前。汝應(yīng)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疏】見性若在汝前。便同物像可指。見性如何。

  (CB17563三以理推征)。

  阿難當(dāng)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疏】諸像雖差。不離空有。故將二事。以辨是見也([溫陵云]若空若物?偱e色心諸法)。

  (CB17563四使其明示)。

  汝可微細。披剝?nèi)f象。析出精明。凈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疏】披開。剝拆。析辨也。物象現(xiàn)前。洪纖咸見。應(yīng)于此處。開析分辨。令此見精。分明出現(xiàn)。如諸物像。更無迷亂([定林云]清凈性識。明妙性覺。合二不離。是謂精明凈妙見元)。

  (△[溫陵云]此見本乎妙精明心。故通言精。從心首出。故曰見元。依體指用。復(fù)曰精見)。

  (CB17565二答釋不能)。

  阿難言。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v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疏】目觀手指。但是經(jīng)塵。于諸物中。不辨是見([標(biāo)指]自日月宮。須彌半腹。觀指萬象。皆是外物。何處有見)。

  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xué)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疏】若如佛說。令指見精。分明無惑。至于證真大菩薩等。亦不能于諸物之中。分出其見。況我聲聞初學(xué)者乎([定林云]相見為粗。性見為精。相見無性。性見無相。以無相故。無相非物。亦不離物。故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

  (CB17565三印成難辨)。

  佛言。如是如是。

  【疏】印其不能分出見性。

  ([○@卍]二約即佛以推非見四)。

  (CB17565一牒前無是)。

  佛復(fù)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疏】既不能于物中。辨出見性。斯則所指咸物。無于是見。既無是見。應(yīng)即非見。故下征之([釋文]無有精見。合論云。集解作無有見精)。

  (CB17565二征此有非)。

  今復(fù)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zé)o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fā)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疏】所指物象。既不是見。反應(yīng)非見。若了唯真。更無是見非見。以不了故。隨語生執(zhí)。洎乎征詰。岡知所從。向下會通。皎然可見。

  (CB17565三答釋不知)。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先答不知也)何以故(何以下。釋不知所以)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fù)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fù)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fā)明。無非見者。

  【疏】若也樹不是見。應(yīng)離能見之外。見所不及。云何現(xiàn)今復(fù)見于樹。又若此樹即是于見。云何更名此以為樹?绽酸([溫陵云]若樹非見。何能見樹。若即是見。樹當(dāng)名見。云何名樹)。

  (CB17565四印成難曉)。

  佛言。如是如是。

  【疏】如汝所見無非見者。無乃是乎([孤山云]即離二見。佛皆印成者。由見性非即非離。即離求定。定不可得。則此見性。宛然空華)。

  (△[溫陵云]色空等象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不可定指。故下文云。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寂音云]若空若樹二節(jié)之文。此密語也。深味而細觀之。兩者同一寂滅。何以知之。以樹見不可分故。此世尊密意。而阿難自悟明之也)。

  (△[私謂]若空是見一節(jié)。世尊為阿難說法。若樹是見一節(jié)。是阿難自說法也。師資說聽。啐啄同時。如印印文。不差毫發(fā)。如來歡喜贊嘆。重印如是。于大眾中。已受顯記。如來印其隨語生解。而注家責(zé)其隨語生執(zhí)。則豈非后人之訶斥阿難。過于如來倍蓰耶。又如屈指飛光。如來才有訊問。阿難隨答。無開無合。無止無動。機緣交激。真如箭鋒鞭影。若在禪門。便成就推禪床。奪拂子。一等勘驗公案。楞嚴會上只是等閑問答。平平點示而已。阿難于此經(jīng)中。三關(guān)呈悟。便獲法身。永明謂與觀音入流亡所。同是頓悟。而近師循聲問影。交相貶剝。寂音言密語悟明。亦少為尊者洗發(fā)也)。

  (卍二大眾失其守)。

  于是大眾。非無學(xué)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疏】能見所緣。俱為勞相。是非即離。咸是緣塵。既法空之慧未開。智障之惑難破。是見義既失。非見理復(fù)乖。終始難明。守歸何所。由是非無學(xué)者。一時惶悚([真際云]向敘心境各別。相見歷然。今蒙一異推之。是非不決。心無所措。于是茫然)。

  (△[吳興云]大眾始聞見性非物。佛印如是。終聞見性是物。佛又印如是。茫然不知終始二義。何所歸耶。下文文殊敘云。若是見者。應(yīng)有所指。若非見者。應(yīng)無所囑。而今不知是義所歸。則知終始。定指此二義)。

  (△[寂音云]眾生意識。處處能緣。不能緣于般若。故曰般若如大火聚也。此會一時。意識方緣是非是二者之義。而是二者之義。自體不存。如來恐其退墮。特說其五語。堅彼信力也)。

  (△[私謂]大眾惶悚。文揀阿難。故知阿難領(lǐng)悟。如來印可。結(jié)集者已具有眼目。但后人不許耳)。

  (卍三法王安其意)。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變動懾懼)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資中]世間王者。尚無二語。何況法王。親證而說。故曰如所如說。佛有五語。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無偽曰真。稱理曰實。不變曰如。心境相應(yīng)曰不誑。懸見未然曰不異)。

  (△[熏聞云]金剛五語無不妄。此無不異。由不妄故。所以不異)。

  (△[荊公云]佛真語。與二乘共者也。實語。與菩薩共者也。如語不共。無實無虛。無虛故不誑。無實故不異。今言不妄者。妄以對真得名。所謂真。直一如而已。則無實亦妄。故如所如說。乃名不妄。如所如者。所謂如如)【疏】知時知機。應(yīng)根而說。豈同外道。不死矯亂。四種矯亂。至下當(dāng)辨。此意所明。是非雙離。心境俱融。顯真妙體。無戲論相。故令諦而思惟。不須心辱哀慕([定林云]哀慕。猶見憐。弟子所以仰慕本師者。以聞道也。今不能思惟?秩杵渌砸姂z之意耳)。

  【科】(CB17561三會通二)。

  (卍一文殊旁為請問二)。

  (CB17567一述意敘疑)。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fā)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疏】大眾茫然。不知所措。雖聞安慰。令諦思惟。智慧不明。罔解所問。文殊智德。旁為發(fā)機。先敘不悟。后方請示。言二種者。謂于色空之上。辨于精見。是與非是之二義也(二種。真際謂精見色空。孤山謂是非是義。竹庵補遺。依長水疏。謂即前析精見于色空。為即為離。是非是義之二種也)。

  (CB17567二騰疑請示)。

  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yīng)有所指。若非見者。應(yīng)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唯愿如來。大慈發(fā)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疏】自是是非難明。非謂善根鮮少。阿難前云。無是見者。無非見者。如來一一印許。意令于真法界。達無是非。及至魂慮變懾。又囑汝諦思惟。深欲令了法界一相。文殊愍眾。請佛明示。此見與緣。元是何物。無是非相([王舜鼎曰]阿難云。我今身心。復(fù)是何物。文殊啟請云。愿如來發(fā)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悟得此物。則物象我體。元是一個。更無是非二相可言)。

  (○[合釋][補遺云]此中歷簡緣見。有四段文。初還不還。顯真性常住。次物非物。顯見性周遍。三遍非遍。顯見性攝法。四是非是。顯見性融妙。然則見性不還故常。常然后體遍。體遍然后攝法。攝法乃至于融妙。妙則理極。不可有加。繼之絕待而已)。

  (卍二如來正與會通三)。

  【科】(CB17567一顯諸法唯真是非雙絕)。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圩阽R]若未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無法。以分別智。解心不亡。但緣他境。未住自地。如首楞嚴經(jīng)。自住三摩地(云云)。所云大菩薩者。即八地已上。若八地菩薩。尚心外見凈土。以智緣理。不名自住([首楞嚴三昧經(jīng)云]佛說是三昧。非九地已下菩薩及二乘人能知。唯受職菩薩之所能得)【疏】自住之定。即首楞嚴三昧也。諸法如幻。法界一相。起信云。諸佛已離業(yè)識。無自他相見。登地已上。分證此法。亦如佛見也([手鑒云]凡諸三昧。皆有三相。謂入住出。五識對境。意從門出。遠境護根。意識卻入。此通權(quán)小。今唯一心以明三相。即照之寂名入。即寂之照名出。入已未起名住。非權(quán)小所得。故復(fù)名自)。

  (△[桐洲注]佛及大士。自住三摩地。名等持法界。觀慧地中)。

  (△[直解云]以自覺智。常住首楞嚴大定。故云自住。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引證][金剛?cè)两?jīng)云]法云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其心淡泊。安住不動。猶十五夜月。圓滿可觀。明相具足。住是三昧已。修百三昧。然后乃入金剛?cè)。如牟尼珠。光光相照。入首楞嚴三昧海。所有智慧。如空中日。諸煩惱海。如微煙障)。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疏】見謂識體。見緣即根。是增上緣。能生識故。所想相即境也。是所緣緣。牽生識故。下文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蚩梢娂词歉R娋壖淳。所想相即識。此根境識。即十八界。攝一切盡。(桐洲溫陵。皆依長水次義)即龍樹四句中。因緣所生法也。此根境識。(疏亦躡次義解)從妄心有。其體元無。如空中華。翳病故見。下文云。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此則我說即是空。雖如幻華。本無其體。世俗諦中。說名根境。即亦名為假名。(釋此見及緣一句)諸法無體。不覺故有。不覺即覺。元是菩提。起信云。念無自相。不離本覺。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下經(jīng)亦云。見與見緣。似現(xiàn)前境。元我覺明。即亦是中道義也。文殊前問。此諸物象及此見精。元是何物等。故佛答云。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此則顯一真法界。離性離相。圓收諸法。無不是如。云何更說是見非見。([融室云]見及緣既歸如體。咸沒其名。如何于妙凈體中。論是非是)即洗滌前來緣塵辨見。或見或塵。是非之相。若不以三昧遣蕩。何能契此一如。故凈名息言。意在于此([二楞云]華嚴云。法性如虛空。佛法于中住。妙凈明體。本無相見二分。是業(yè)識妄現(xiàn)。諸佛菩薩。自住三昧。相見尚不可得。何是非之有)。

  (○[引證][宗鏡云]凡言中者。有二種中。一但中。二圓中。首楞嚴明八還義。若析前塵。見無還處。見性獨妙。但中也。見與見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此圓中也?占偌粗。但中也。中即空假。即是圓中。不但中也)。

  (CB17567二引文殊為例二相元無三)。

  ([○@卍]一引例二)。

  (CB17565一例)。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一問真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二問是文殊)為無文殊(三問無文殊)。

  【疏】佛意問云。如汝文殊。是一體性。(一問)吾欲于此。更立是名。為是文殊。(二問)復(fù)欲于此。立一無名。為無文殊。(三問)為得已否。意顯一真體上。不立是名。不立無相。是即對非以立。無即待有而稱。是非有無。戲論之見。豈會一真。前約觀門。無是非相。唯證乃真。若不指事以明。未證如何領(lǐng)解。故托文殊。以明一相([補遺云]此有相待絕待二意。佛只問真文殊外。為有為無。有則有是非真妄之異。相待也。無則唯一文殊。是非從何而生。絕待也)。

  (CB17565二答)。

  如是(領(lǐng)旨)世尊。我真文殊。(答一問)無是文殊。(答次問)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釋無是所以)然我今日。非無文殊。(答三問)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疏】先答無是。若立是者。即須對非。便有二相。故云則二文殊。次答無無。若立無者。即成斷滅。將何名為真文殊體。但于真體。無是非相。亦不可說真體全無。見之與緣。同是一真。故無二相也(長水立二問二答。吳興立三問三答。大意則同)。

  (△[真際云]若立二身。即有是非之相。既唯一體。終無對待之名)。

  (△[吳興云]真無是非。是非由妄。若謂色空是真見者。斯乃從妄辨真。對于無妄之真。則成二義。故曰。若有是者。則二文殊。若謂色空非真見者。其如妄境。全體是真。故曰。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補遺云]故真文殊無二文殊。絕待也。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相待也。今日非無文殊。即前言我真文殊。欲于絕待中。示無是非之相。故覆疏之也)。

  (△[旁論云]華嚴偈曰。若有知如來。體相無所有。修習(xí)得明了。此人疾作佛。疏曰。言疾作佛者。約文殊門。情盡理現(xiàn)。即名作佛。此經(jīng)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乃至出指非指等。豈非情盡理現(xiàn)。示文殊疾作佛之門耶)。

  ([○@卍]二合顯)。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fù)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疏】此見及緣。皆是妄心分別故有。說何為是。而更立非。若了法界一相。咸是一如。即同文殊。無是非相。故云亦復(fù)如是([標(biāo)指]一切幻化。皆生覺心)。

  (△[補遺]本是妙明。合上真文殊。妄為色空。合上更有文殊。色空既立對待潛生。若知本是空華。絕待于茲顯現(xiàn))。

  ([○@卍]三重喻)。

  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疏】本唯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無體。更欲名誰為是月非月([吳興云]前舉第二月。別喻見精明元。今通喻色空及與聞見也。適言是月。捏目所見。適言非月。影不離真。皆言誰者。責(zé)問之詞。捏影若亡。是非何在)。

  (△[補遺]第二月。是相待義。合二文殊。但一月。是絕待義。合真文殊)。

  (CB17567三指妄顯真結(jié)成得失)。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fā)明。名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明覺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疏】妄想若存。心境難脫。故不能出是非是相。若一念不生。前后際斷。唯一妙覺。湛然周遍。于中更無是相非相。指。即是見也。非指。即非見也。但文變耳(然文字法師。困于章句。竟不能通一相一味者。莫不競執(zhí)空華。爭馳二月。攻乎異端。彼我天隔。茍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斯則隨順覺性。云何更容是非相于其間哉[吳興云]物為所指。見非可指。真性俱離。故云出指非指)。

  (△[定林云]不能出是非是者。見二法故。令汝出指非指者。知一性故)。

  (△[無盡云]種種發(fā)明。是非鋒起。孤光迥照。迥出指陳)。

  (△[論補云]由精明妙覺明性。超彼諸所有相。故名曰出)。

  (△[溫陵云]觀見塵而發(fā)明。如以指喻指。終沈妄想。由精真而發(fā)明。如以非指喻指?呻x分別)。

  (△[雪浪云]潤文者。借莊子齊物論之文。彼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萬物一指也。正見泯絕是非。故云出指非指)。

  (△[王舜鼎曰]出指非指。所謂見月忘指也)。

  【科】(CB17564三破自然因緣疑二)。

  ([○@(│*?)]一破自然二)。

  (CB17561一伸難三)。

  (卍一外計同真難)。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

  【疏】覺之緣由行相也。周遍無生。即是其緣。([吳興云]覺謂菩提。緣即色空聞見等。領(lǐng)前文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

  (△[溫陵云]覺緣。即見性。能見明暗通塞等。遍緣一切。無乎不在者。前文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身心圓明。遍含國土。即覺緣在十方界。常住不滅)婆羅門。此云梵志;騼糁。(亦云凈行。肇曰。其種別有經(jīng)書。以道學(xué)為業(yè)。應(yīng)法師云。承習(xí)梵天法。自云其種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獨取梵名。金七十論。謂有外道。名劫毗羅。從空而生。自然四德。造十萬偈。為六師之元祖。故曰先梵志)投灰等。即苦行外道。裸形拔發(fā)。鞭纏棘刺。五熱炙身也。(娑毗羅修[孚*鳥]鳩行。一切投灰等是其遺種)我遍十方者。此外道不知阿賴耶識。為界趣生本。含藏種子。惑潤受生。遂計身中有一神我。常在不滅。處處受生。遍十方界。彼之所說計我。行相似濫真覺。故云有何差別([宗鏡云]外道不達諸法。因緣和合成諸蘊。凡有所為。皆是蘊陰。便于蘊上。執(zhí)有實我。受用自在。名為神主。于似常似一相續(xù)之中。說有神性。是外道我。若了內(nèi)外和合因緣所成。唯識所變。似境所現(xiàn)。即第八識。任持不斷。似有相續(xù)。即佛法義。外道不知。將為實有。迷無性之理。執(zhí)身見之患)。

  (△[楞伽第二]大慧白佛。世尊同外道說我。有如來藏體。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釋曰。此難如來。若說有如來藏。是違上一切修多羅皆應(yīng)說空。即同外道說有神我。阿難今亦引楞伽義。躡大慧神我之難也)。

  (△[私謂]迦毗羅立二十五諦。一者從冥初生覺。名為冥諦。亦云世性。亦曰自然。無所從故。第二十五諦為神我。神為主常。覺性處中。不壞不敗。攝受諸根。阿難初舉冥諦。冥諦。即自然也。次舉神我。自然之主諦也。神為主宗。覺相處中。非覺緣而何。不壞不敗。攝受諸根。非遍十方界。常住不滅而何。金七十論云。知二十五諦。為正遍知。明縛與脫。不由干我。言我解脫者。約自然脫耳。故知阿難并舉冥諦神我。皆自然計也。諸家判冥諦神我為二計。謂說神我。則濫覺緣遍界。說冥諦。則濫性無生滅。此計宗不清之過也。又按數(shù)論。二十五諦。從冥初生覺等。是因緣義。由此自性。合三德故。是和合義。又無縛脫。無轉(zhuǎn)輪生死。是自然義。數(shù)論一師。具足三法。迦毗羅是六師之元祖。冥諦是外人之總計。阿難初舉冥諦。但計神我自然。次下廣破自然和合。由是外論邪宗。乃為傾巢伐穴也)。

  (卍二自語相違難)。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疏】佛為大慧說楞伽經(jīng)。明諸因緣。破彼外道。執(zhí)自然見。因緣之義。非是外道所知境故([真際云]彼經(jīng)第二。大慧舉佛昔說如來藏性。與外道計我何別。佛述真我。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如來藏性。不同外道之我。(外道計有神我畏佛說無我句故世尊有時亦說真我不全說無我)又為破外道自然。說有因緣。依世間相。分別緣起。今引次義為難)。

  (△[私謂]外人立冥諦自然。神我常住。神我自然。即一計也。上文并列二諦。此則單舉自然。但破自然。神我不立矣)。

  (○[引證][宗鏡云]佛法正道。皆從緣生。故云心法四緣生。色法二緣起。若執(zhí)不從緣生者。悉屬外道自然邪見。若能明了世間因緣之法。方乃見無生之旨)。

  (△[清涼云]無因論師。說一切萬物。無因無緣。自然生。自然滅。此則無因為自然也。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離則滅。未有不從因生。情非情境。皆從因生。而言無因。乃成大過。謂不應(yīng)生物。則合常生。石女則生兒。龜毛亦應(yīng)生物。不修萬行。應(yīng)得涅槃。則世出世間。一時俱壞。故無因過。過莫大焉。離佛法外。千般異說。不出邪因無因。說一正因緣。無計不破)。

  (卍三雙結(jié)請開示)。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疏】今觀覺性。本是無生。離諸虛妄。有似不同楞伽所說。與彼外道自然執(zhí)見。如何分辨。此不知如來隨宜說法。在楞伽時。為破外道。不了業(yè)種熏習(xí)。感外增上。遂即妄計烏自然黑。鶴自然白等。([標(biāo)指]計執(zhí)神我為常住。不知業(yè)種含藏八識之內(nèi)。隨善惡業(yè)緣。受報好丑。便謂鶴白烏玄。松直棘曲。皆自然也。遂立自然之宗。頌曰。誰開河曲堆山原。誰削荊棘畫禽獸。世無一物能生者。是故諸法皆自然)故佛說有因緣。約世間相。緣起道理。今此直明一真法性。豈同因緣。隨他意語耶([吳興云]阿難言。我今觀此覺性自然。即是觀前覺緣之性。遍十方界。湛然常住等。所言遍者。亦自然遍耳。今之覺性自然。似非昔之因緣。則與外道之自然。如何分別耶。對他相濫雖有三名。自己所疑秪一自然。自然若破。冥諦神我復(fù)何濫歟)。

  (△[私謂]阿難曰我觀此覺性之自然。未敢克定非佛說之因緣。與克定非彼外人之自然。兩楹未決。故致似言。佛直訶云。汝猶未悟;鬄樽匀弧4怂^決定答也。就佛訶語。阿難計宗了矣。節(jié)圓環(huán)師。貼文未順。苕溪依長水疏通為允。而寂音謂阿難掩露其詞。陽縱以同世尊。陰奪以歸宿于自然。斯則巧累俊傷。豈直心酬問之義耶)。

  (○[通釋]真際云。與彼自然即合彼自然也。孤山云。與者類也。二師訓(xùn)與字皆未當(dāng)。溫陵云。似非因緣。及彼妄計之自然。阿難既判明妄計。佛何復(fù)訶惑為自然耶)。

  (CB17561二正破二)。

  (卍一牒疑審定)。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鬄樽匀。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疏】示方便者。約理約事。就喻就境。一一無非顯真實性。([溫陵云]即自住三摩地等文)尚此不了。迷作自然。若是自然。必須有體。如何甄別([寂音云]是非是義。意處收法也。阿難聞此見精明體。出乎是非是義。則意不能取。如枯木有華。如水有塵。則迷以為自然。故曰汝猶未悟等)。

  (△[私謂]清涼引瑜伽第七。謂見世間無有因緣。起無因見。立無因論。此則無因為自然。非別有物。佛言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正破其無體也。有師言。外道不了性空。計有一物為自然體。此未核論意也)。

  (卍二就緣推破二)。

  ([○@卍]一征)。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fù)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

  【疏】自然之體。為何所在。故約四境以問。顯體無得。

  ([○@卍]二破)。

  阿難。若明為自。應(yīng)不見暗。若復(fù)以空為自體者。應(yīng)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蹛夤潱輵c喜所疑唯約真體。如來何故。約相而破。然一體凝然。理無能所。既興能計。必有所緣。緣則約相方生。離相必?zé)o緣理。是以假緣推自。自且不成。相息心亡。永袪邪計【疏】若四境即是見之自體。則互相乖反。為自不成。隨屬一境。即不見三。今汝不然。云何妄執(zhí)[宗鏡]若執(zhí)此性是自然者。應(yīng)須現(xiàn)推自然之理。且如本性。以何法為自體故知恒常之性。不逐緣生。若隨明暗幻化之法。以為自體。明暗等法。緣散之時。此性應(yīng)隨斷滅([定林云]凡言自者。非無所從生。又必有他為對。但一性耳。即非自然)。

  【科】([○@(│*?)]二破因緣二)。

  (CB17564一翻前為難二)。

  (CB17561一伸難)。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fā)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nèi)鐏怼J橇x云何合因緣性。

  【疏】既非自然。必是因緣。因緣之義。無常生滅。此有彼無。體非周遍。豈同覺性。湛然常住。圓滿十方。行相相違。故云云何合因緣性([孤山云]如佛昔說。正因緣義。未知妙見。云何符合)。

  (CB17561二正破二)。

  (卍一破因義)。

  ([○@卍]一征)。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fù)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xiàn)前。(牒前汝見在前)此見為復(fù)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疏】以境為因。有此見性。故云因見。還以四境。征其見因。

  ([○@卍]二破)。

  阿難。若因明有。應(yīng)不見暗。如因暗有。應(yīng)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疏】四境相違。一三互闕。為因不成([標(biāo)指]若因明境有見。應(yīng)不見于二境)。

  (卍二破緣義二)。

  ([○@卍]一征)。

  復(fù)次阿難。此見又復(fù)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疏】因親緣疏。分為二門;ハ噙`破。四義征訖。

  ([○@卍]二破)。

  阿難。若緣空有。應(yīng)不見塞。若緣塞有。應(yīng)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如文)。

  (△[孤山云]因略空塞。緣略明暗。佛言之巧。相例可知)。

  (△[熏聞云]如因明有見。則境親而根疏。若緣空有見。則根親而境疏。因緣皆對境破。不對根破者。以境有明暗空塞。推簡為易。根無此相。故不破之。又則阿難見性。未脫前塵。由于前塵而生轉(zhuǎn)計。如云。汝今因見。見性現(xiàn)前等。是故所破。并從境說)。

  (△[寂音云]譬如寶鏡。種性清瑩。有翳有拭。有開有掩。其翳。非暗與之。其拭。非明與之。其開。非空與之。其掩。非塞與之。暗明空塞不常。種性有常。故如來示見精明性。具能容受明暗空塞四種緣塵。此寶鏡似之)。

  (CB17561三會通二)。

  (CB17567一亡相顯法)。

  當(dāng)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不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疏】所亡之相。通有八句。謂因緣也。自然也。是也。非也。此四是病。非因緣。非自然。非是。非非。此四是藥。經(jīng)文從非因緣下三句。雙亡因緣自然之藥病。謂非因緣。非自然。非不因緣。(補句)非不自然。不因緣義。在自然中也。([通釋]疏意正謂經(jīng)文具足。不煩補句耳。融室廣注云。妙明見性。湛然清凈。豈屬因緣。自然。亦無不自然相。有師云。非因非緣。遣因緣也。非自然非不自然。迭遣自然也。二解意亦相通。吳興謂不言非不因緣者。以此中正破因緣。姑且置之?终Z佛未應(yīng)穿鑿如此。又云。非正因緣。非外自然。又以非不非配因緣。是不是配自然。竹庵辨證。更益支離。今并不取)無非下二句。雙亡是非之藥病。謂無非無不非。無是無不是。藥病雙亡。無跡可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云離一切相。以前諸相。皆是虛妄。遍計執(zhí)故。([溫陵云][疊-且+(彖-(豕-一))]拂遍計。直示精覺也。因緣自然。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計分別。精覺妙明。本無是事。故曰離一切相)精覺妙明。非別有體。但于諸法。遠離前來虛妄遍執(zhí)。即是圓成妙覺明性。(遍計既離。則圓成實體。觸處現(xiàn)前。故曰即一切法。祖師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又云。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薦取。皆此意也)故起信云。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唯識亦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又云。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下經(jīng)廣辨。須預(yù)此知([融室云]離一切相。心真如門。即一切法。心生滅門)。

  (△[鶴林云]有無四句。是非四句。圣凡等一切諸法。乃至一塵。皆具四句。則無邊四句。俱不能著。故云離一切相。又恐離相沈空。從死發(fā)活。故轉(zhuǎn)拂之云。即一切法)。

  (CB17567二結(jié)責(zé)滯情)。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虛空摩。秪益自勞。虛空如何隨汝執(zhí)捉。

  【疏】因緣自然。皆是世間戲論名相。如何以此于真覺中。舉心分別。如下云。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名相手掌。摩真覺空。勞黷自為。一無所益([溫陵云]精覺不可措心。如虛空不可措手)[宗鏡]因緣自然。皆是世間言論。有無真俗。悉是分別識心。應(yīng)須親到。不俟更言。如鏡照容。直須心口相似。如魚飲水。方能冷暖自知。若不直見其事。欲以意解情求。如持兔角弓。駕龜毛箭。以無手人。擬射須彌山。似壓熱沙油。點無燈火。貯漏卮內(nèi)。欲破鐵圍昏。徒役狂勞。終無是處。

  (○[引證][智論云]世間眾生。自依見。自依法。自依論議。而生諍競。戲論即諍競本。戲論依諸見生。諸有戲論者。皆是無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

  (△[清涼疏云]上來體性寂滅遣有。身相具足遣無。非合不合。雙遣有無。而復(fù)謂佛是非有非無還成戲論。中論偈云。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青目釋云。戲論名憶念。分別有此彼。言是人為戲論。覆慧眼故。不見如來法身。又瑜伽九十五。有六種戲論。一顛倒戲論。二唐捐戲論。三諍競戲論等)。

  (CB17564二引經(jīng)為難二)。

  (CB17561一伸難)。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疏】此依俗諦。具緣能見為難。唯識說九緣。此唯出四。([孤山云]今經(jīng)及涅槃。但明四種。廣略異耳)約小乘義。減大五緣。心即分別緣也([谷響云]唯識九緣。一空。二根。三明。四境。五作意。六種子。七分別。八染凈。九根本。加等無閑緣成十。今經(jīng)因心即分別緣。因眼即根緣也)。

  (△[標(biāo)指]唯識頌云。眼識九緣生。謂種子為因緣。與五生起為增上緣。牽境為所緣緣。第八識為根本緣。第七識為染凈緣。第六識為分別緣?站。明緣。根緣。今所減者。種子增上所緣根本染凈五識也)。

  (△[清涼疏鈔]言四緣者。即是小乘。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故智論云。爾時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情塵意合。即耳識生。隨耳識生。即意識生。方能分別種種因緣。方得聞聲。釋曰。聲在可聞處。即空。二即作意。情即是根。故中論內(nèi)詔六根品為六情品。古云。根含識義。目之為情。塵即是境。意即意根。加此為五。發(fā)生耳識。言耳識生。即意識生。即意識同時分別。非是緣也。若約分別聲塵。即同時意識。亦是緣也。種種因緣得聞?偨Y(jié)上也。言八緣者。若于前四上。復(fù)加于四。謂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五根本。依第八識。六染凈。依第七識。七分別。依第六識。八種子為因緣依。諸有為法。皆托此依。離此因緣。必不生故。分別依者。即第六識。染凈依者。即第七識。根本依者。即第八識。根即同境依故。唯識第四。由此五根。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zhuǎn)故。同境分別。染凈根本。所依別故。如有偈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等。釋曰。眼九緣者。復(fù)加于明。闇中無見故)。

  (△[宗鏡云]問一切之法。皆藉緣生。八識之中。各具幾緣。答眼具九緣。一空緣。謂空疏無物障礙于前境故。謂無障礙引發(fā)生起。能緣識故。二明緣。謂光明離暗相故。分明顯了。開辟引導(dǎo)。能緣識故。三根緣。謂自眼根。為所依故。四境緣。謂能緣識。為所緣故。牽生引發(fā)。能緣識故。五作意緣。發(fā)作心意。能生起故。于心種位。警令生現(xiàn)。于現(xiàn)行位。引心至境故。六根本緣。謂第八識與其根等識而為根株。作元本故。與前七識。為所依故。七染凈緣。謂第七識與前六。皆為染凈所依故。八分別緣。謂意識種子。分明了別于前境故。九種子緣。謂眼識種子。能生現(xiàn)故。若加等無間緣。于前八識。各添一緣。眼即具十緣等)。

  (△[二楞云]世尊昔說眼識。以第八識心為根本緣?彰餮廴。是增上緣。法相宗中。但說眼識從四緣生。豈說覺性從四緣生耶)。

  (○[賀中男曰]諸家見阿難問處。一曰悟妙明心。元所圓滿。一曰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一曰必妙覺性。非因非緣。遂責(zé)阿難認誤見性為妙覺性。然則阿難前問。若此見性必我非余。亦誤認耶。世尊明真心。先指見性。阿難因見性。悟明真心。隨順佛語。沖口成文。自是如此。阿難至此。已知有識精元明。為不生滅心。然真月未現(xiàn)。世尊指出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使親見如來藏性本體。乃會陰界處入。銷歸如來藏中。所謂但一月真。更無是月非月。至此識精真心。始會為一。不須暫借識精。以顯真心也)。

  (CB17561二正破二)。

  (CB17567一總示雙征)。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疏】說第一義。故非諸相。今以世諦因緣為難。如說鏡體明凈。以像差別為難。于理如何([入楞伽云]第一義諦。即圓成實性[第一義空經(jīng)云]眼等以第一義諦故無。世諦故有[肇公曰]第一義。謂諸法一相義也。雖分別諸法。而不乖一相)。

  (○[引證][止觀云]從因緣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實有。是不應(yīng)從因緣生。何以故。若因緣中先有。因緣為無用。若因緣中先無。因緣亦無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無酪。如水中無酪。是乳亦非因。若無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緣。乳亦不自在。亦從因緣生。乳從牛有。牛從水草有。如是無邊。皆有因緣。以是故。因緣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

  阿難。吾復(fù)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

  【疏】征審世諦。見與不見之由。

  (CB17567二別答雙難二)。

  ([○@卍]一答)。

  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fù)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疏】此舉由一明緣。以答見種種相。世間之法。假因托緣。方始名見。非是離相湛然之見。如下文云。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fā)。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溫陵云]因三種光而后能見。名和合相。非真見證)。

  (△[二楞云]謂見與不見。皆由因緣。此則見性從因緣生。故躡破之)。

  ([○@卍]二難二)。

  (CB17565一正難)。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yīng)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

  【疏】若無明相。名不見者。暗時無明。應(yīng)不見暗。若實見暗。只可說無明相。(無日月燈之明相)不可說為無見。

  (CB17565二反難)。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疏】若汝執(zhí)言。雖然見暗。只名不見者。以不見明故。此牒計也。次即破云。今雖見明。亦合名為不見。以不見暗故。若立見明為見。見暗亦合名見。若立見暗為不見。見明亦合名不見。故云俱名不見([標(biāo)指]一破一切破也。一成一切成也)。

  (CB17567三結(jié)成俱見)。

  若復(fù)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疏】明暗自有相陵。見性未曾移動。斯則見明見暗。俱名為見。不可說言見暗之時。名為不見([標(biāo)指]明顯暗隱。暗顯明隱。真見湛然。云何不見)。

  (△[交光云]暗中有見。尚不因眼。何假空明。多緣分別。顯一暗見。四緣都破)。

  (△[吳興云]此與初卷盲人睹暗。見性是同。所破有異。前顯見性是心。且破眼根能見。今顯見性非明。應(yīng)破因緣能見。破緣既廣。顯性實深。由是下文。談見見非見)。

  ([○@╳]三會通二。一結(jié)顯會通。二酬請廣釋。長水此科。分二。上科結(jié)釋前文會通。次科廣釋下文二見。乃上下承起之科。今將除此文次科。改立分別二見。為一科。則應(yīng)以會通三科。截歸上段。而酬請諸文。別屬下科。于長水舊科。略有治定。次文詳之)。

  (△【疏】)。

  (CB17561三會通二。一結(jié)顯會通三)。

  (CB17567一會前見性非他所成)。

  是故阿難。汝今當(dāng)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疏】明等四境。自屬前塵。見性未曾生滅。雖見四境。而非四境成就于見。譯人巧略。故別列而總結(jié)也。若欲經(jīng)文當(dāng)句中具者。應(yīng)云。見明之時。見非是明成就。乃至見非是塞成就。此之四見。古今多解。不看前文。及此非字。但見成就之語。便別作意度解釋。文無連貫。旨非起盡。孤然作解。豈稱佛心。然此經(jīng)意明真見。不假明暗等緣。而體常照。故下經(jīng)云。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fā)。則諸暗相永不能昏等。見性既然。聞性亦爾。故下文云。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豈得復(fù)言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耶([桐洲注云]以是義故。不應(yīng)說言見性具四種緣。因明等四義成就也)。

  (△[孤山云]以明暗空塞四義推之。成就見性離塵而有也。四義成就。是結(jié)上之辭)。

  (△[天如云]此明離緣之見。即見精也。向于八還中。指見精為不還今于下文。則遣之矣)。

  (CB17567二克示見體離自見相)。

  汝復(fù)應(yīng)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疏】前約信解行位。明此真見。不逐緣生。不因境起。仍留真見。不亡自相。([熏聞引沇疏云]前離緣塵。是相似位。即別教三賢。圓教十信也。引唯識頌云,F(xiàn)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今此所明。約見道已去。直至極果。真用顯發(fā)。照真體時。體之與用。俱非見相。(今離能見。是見道位即別圓地住已上也。引頌云。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離二取相故。真實住唯識)若以上見為用。下見為體。用照體時。理智淴然。無體可得。用相亦亡。故云見非是見。(上用下體。是第一義)若以上見為體。下見為用。體發(fā)用時。無法可照。亦不名見。(上體下用。是第二義)若以上見為真。下見為妄。真覺妄時。無妄可得。亦不名見。(上真下妄。是第三義)唯一法界。無二相故。斯則由無相境。發(fā)無緣智。以無緣智。緣無相境。境智冥合。如水投水。不可分別。說名為見。唯識云。若時于所緣等([孤山云]前非所見。故離四塵。今非能見。故離見性。上見即妙明真心。如真月也。下所非者。即見精明元。第二月也)。

  (△[熏聞云]佛意既破四緣俱非見性。欲顯真性亦非能見。故先牒能見以離四緣。即見明之時。見非是明等。后約真性以離能見。即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不能及)。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疏】真見自體。尚離見相。無體可得。豈令見用。照所及乎。(上用下體)又見體尚無體。豈及有見用。(上體下用)又所覺之妄。尚無有體。能覺之見。豈能及乎(上真下妄)。

  (△[熏聞云]準(zhǔn)前文。見明之時。見非是明等。皆以能見。見于所見。能非是所也。例今見見之時。義亦如是。即以前之能見。復(fù)為今之所見。蓋言真見見于見精之時。真既無妄。故曰見非是見也。見精者。映色之性也。如空中華。本無所有。真見者。了因佛性。本覺之智也。以于妙覺明心。一念不覺。境智俄分。非二成二。即見與見緣也。無明破盡。真見顯了。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但易其名。本無二體。是之謂見見。非更有如第二月之精見。為見所見也。當(dāng)知見見之時。則無所見。秪是見于見中之見耳。然則若未見性。性在見中。同名見精。若能見見。性脫于見。方能見見。故下文云。覺非眚中。此實見見)。

  (△[私謂]長水第三義。上真下妄。上見。指妙覺性。純真無妄。下文見眚非病。覺非眚中者是。下見。指見精。真中帶妄。下文眚即見勞。影見俱眚等是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即起信從等入妙。用究竟覺。觀照生相無明。入地菩薩。隨分覺中。所不能及也。故下文又以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結(jié)明見非是見之義。吳興依長水第三義。貼文委釋。最為詳諦。次下多解。各有新義。其流派則不出于岳師也)。

  (△[定林云]見見然后為見。則見非是見也。知見無見。斯則涅槃?wù)鎯魺o漏。見見之見。離于相見。則非相見所能及也。夫相見者。相見而已。不能見性)。

  (△[中峰或問云]如來直指靈鑒心體。破根塵相對之妄。亦破離妄絕待之真。蓋真妄兩途。皆眾生無始時來之見病。見明之時。見不是明等。此乃破妄顯真。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妄與真俱遣矣。故偈云。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者。真妄既遣。獨指靈鑒之體。內(nèi)外圓明。離諸聞見。凈名亦云。法非見聞覺知。若求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云棲云]見見。言能見。即今見物之見也。則下之見。成所見矣。見見之時。是見非尋常見物之見。故曰見非是見。以佛語例之。經(jīng)云。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例云。將見見如來。何不自見見。又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例云。不自見佛。以見見者。其義了然)。

  (△[雪浪云]上言見精。離明暗等四緣。此言妙覺明心。纖毫不立。亦無能見所見也。如云能見見于所見之時。能見且不是真見。真見尚離。見精不及。況世間和合因緣諸名相哉。雖云見見。實無能見所見。大抵推例而說?傃哉嬗X之中。了不可得。亦無此見精也。當(dāng)體會其意。不可克定文字而論)。

  云何復(fù)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疏】此則結(jié)責(zé)以世間戲論名相。分別真見也。或可。從見猶離見下。名結(jié)真息妄。意云。真見自體。離自見相。尚不可以見之名字之所能及。云何更說屬乎因緣及自然等耶([直解云]阿難說見性四緣。即和合相也)。

  (CB17567三責(zé)小無識勸進大涂)。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吾今誨汝。當(dāng)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疏】實相無相。即見無見。識劣智昧。無法空慧。如何通達。故勸善思不怠。大行可庶幾矣([標(biāo)指]為未斷所知障。法執(zhí)全在。實相。無是非一切所執(zhí)相)。

  △[宗鏡]應(yīng)須克己辦事。曉夜忘疲。若問程而不行。家鄉(xiāng)轉(zhuǎn)遠。似見寶而不取。拄受貧窮([溫陵云]離緣離相。言說不及。是清凈實相。妙菩提路)。

  (△[海印云]此正示奢摩他路。真見。即清凈實相。前之精覺妙明也)。

  (○[引證][宗鏡云]天臺凈名疏云。諸經(jīng)異名。說真性實相;蜓砸粚嵵B;蜓宰孕郧鍍粜摹;蜓匀鐏聿亍;蜓匀缛。或言實際。或言實相般若;蜓砸怀。或言即是首楞嚴;蜓苑ㄐ。或言中道。或言畢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凈涅槃。如是等種種異名。皆是實相之異稱。智論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

  【科】(CB17561二酬請廣釋二)。

  (○按長水此科。躡上結(jié)顯會通。引起下廣明二見之文也。北峰印師。齊此立破同別妄見科。次顯見非離合科。溫陵環(huán)師。齊此立廣明眚妄。重開慧目科。初明辨妄開示。次明再凈余塵。則以同別章結(jié)文。有遠離和合及不和合之語。故以覺心余塵。再辨之也。今謂同別二分。是如來指示于奢摩他。微密觀照。一經(jīng)要義。似不應(yīng)連綴于自然因緣。結(jié)釋會通之末。依印環(huán)二師。齊此別立一科。云三破見見非見疑。破和合章。當(dāng)準(zhǔn)舊科別開。以下文三科乃正破因緣自然。七大乃正破非和合也。此中且仍依長水科。未敢改作)。

  (CB17561一承前置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愿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凈。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圣旨。

  【疏】宣說因緣等。指已聞也。已知真見。非是因緣。及自然相。(下文佛自指云。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諸和合下。述未悟也。心中猶疑。此見和合。與不和合。未得開解。(下文。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是一迷悶。和合等義。尚未明白。何堪更聞見非是見。斯則醉更洪飲。孰能醒悟。故云重增迷悶。求法空智。名施大慧目。見實相理。名覺心明凈。此明真見。離緣絕相。言思不及。非二乘境界。故增迷悶。非承決擇。孰能通曉。故垂淚禮請([溫陵云]諸和合相。即因日月燈有見者。不和合相。即非明暗空塞者)。

  (△[補遺云]和合即因緣相。不和合即自然相。雖聞因緣。未曉和合相。雖聞自然。未曉不和合相。故上文云。云何復(fù)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阿難初問因緣自然。不及和合。此中訶誡。無問自說。以和合即因緣相故。下破和合。兼言因緣。亦此意也)。

  (△[海印云]阿難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者。以見精為八識自體。乃根本無明。即是陀那微細識。我常不開演者。今云見見非見。謂真見見此見精。乃真智照此無明。非二乘可知也。明來暗去。智起惑亡。經(jīng)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豈實有無明以當(dāng)其智哉。意謂實有見精與真見可見。今覓見精而不可得。故迷悶耳。唯未了根本無明。故五蘊實法未消。法執(zhí)未亡。己見猶存。故世界山河大地。依然礙眼。世尊答詞。不循所疑。直說二種見妄。破身心世界之法執(zhí)。喻中但言知是眚者即無見咎。即此一言。的破見見之疑。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諸相。一往冰釋矣)。

  【科】(CB17561三總告許宣)。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疏】陀羅尼。此云總持。(智論云陀鄰尼。翻為能持。亦云能遮。持善遮惡。即是萬行之本)然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若指下神咒。即多字也。若顯實相妙理。即無字也。(金剛場陀羅尼經(jīng)云。無有諸法。是名一字陀羅尼法門)今此所明真覺妙心。是諸三昧。妙修行門之基址故。若不通達而修行者。皆為邪解。故指此法為通衢耳([融室云]妙見非見。實能除眾生無始種種見病。見病雖生妙見性中。妙見性中。無病可得。如圓覺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圓覺妙心。本無幻化之相。妙心妙見。皆名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大陀羅尼則總持。諸三摩提則遍攝。俱為總相法門。菩薩修行。斯為正路。佛愍大眾。欲敷演此法門。則顯乎妙見非見。誠為要義)。

  (△[私謂]依吳江行師釋經(jīng)。標(biāo)大陀羅尼門。為圓覺所詮總相。三摩地門。為楞嚴所詮總相。今此經(jīng)云。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則知總持三昧。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非有兩也。言大陀羅尼者。非是揀小陀羅尼。以陀羅尼即真三摩地遍攝諸三摩地故。言諸三摩提者。一切三摩地。皆攝入三摩地。如二十五圓通。皆云入。三摩地。一路涅槃門故。準(zhǔn)菩薩所問清凈法門經(jīng)云。灌頂菩薩。能游戲無加行位。得無量陀羅尼。及諸菩薩陀羅尼。于諸菩薩首楞嚴王。三摩地中。而得自在。此得陀羅尼。入三摩地之誠證也。凈師謂二俱總相法門。訓(xùn)諸三摩提諸字。作之字解。則應(yīng)以長水疏義正之)。

  (○[引證][智論二十八]問。陀羅尼門。三昧門。為同為異。答。三昧但是心相應(yīng)法也。陀羅尼亦是心相應(yīng)。亦是心不相應(yīng)。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嗔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是三昧修行習(xí)久。能成陀羅尼。如眾生久習(xí)欲。便成其性。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如壞瓶得火燒熟。能持水不失。亦能令人能度河。禪定無智慧。亦如壞瓶。若得實相智慧。如壞瓶得火燒成熟。能持三世無量功德。菩薩亦因之而度得至佛。聲聞人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便足。不須瓶器持水。若共大眾人民。則須瓶甕持水。菩薩為一切眾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

  (○[刪修]按姑蘇神照師。承孤山之誤。齊此文判答奢摩他)【科】(次下答三摩禪那。近師疑誤接踵。今皆削正)。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于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dāng)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疏】此之妙心。若欲眾生生信解者。故可詮辨。種種開示。若欲明證。親顯此境。應(yīng)以微密觀照。奢摩他中,F(xiàn)量所得。離諸分別。方名親證。故起信中說。離言真如。是觀智境。依言真如。是生信境。今斥多聞強記。不修理觀。故于此境。心猶未了。故般若云。以無所得故。得阿耨菩提([融室云]阿難增益多聞。未發(fā)靜慧。如來令于奢摩他中。至靜之地。觀照無始見病虛妄。顯發(fā)妙見)。

  (△[私謂]佛言汝于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dāng)為汝分別開示。則自今已去。合明同別二業(yè)。重破和合妄想。會通三科七大。顯如來藏。重重分別開示。皆是示汝奢摩他路。微密觀照之廣文也。下經(jīng)云。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等。證知此經(jīng)。于奢摩他。微密觀照。是即觀之止。含攝毗婆舍那。正所謂覺明分析也。諸師判經(jīng)為兩段。差別前后觀門。此則不順經(jīng)文。公違佛語矣。準(zhǔn)解深密經(jīng)云。十地斷惑分別。此奢摩他。毗缽舍那。于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煩惱及所知障。依此經(jīng)。二法皆具觀照義。大般若經(jīng)云。奢摩他無分別心。觀察妙慧。寶雨經(jīng)云。此菩薩心善巧已。觀察諸法。如幻如夢。思惟諸法。皆依于心。便能修習(xí)奢摩他法。依二經(jīng)。奢摩他正具觀照義。以是故。論言止一切境界。隨順奢摩他觀義故。而臺家于此。必欲區(qū)分止觀。則亦誦文之過也)。

  【科】(CB17561三舉事開曉三)。

  (CB17567一雙標(biāo)二見)。

  阿難。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dāng)處發(fā)生。當(dāng)業(yè)輪轉(zhuǎn)。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yè)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圩阽R引疏釋]別業(yè)妄見者。分別煩惱也。同分妄見者。俱生無明也(次辯發(fā)業(yè)根由者。若分別煩惱正發(fā)業(yè)。俱生無明助發(fā)業(yè)。發(fā)者動作義。業(yè)者招惑義。俱生能潤生。分別能造業(yè)。招生過重。俱生能潤生過輕。若分別作人天業(yè)。即俱生助發(fā)。以人天業(yè)難發(fā)。要假俱生助。若分別發(fā)三涂業(yè)。不假俱生助發(fā)。以分別猛利。故不要助。若分別俱生二種。即分別粗。俱生細)【疏】一念心動。名為分別。動故有見。俱無實體。故云見妄。([吳興云]以分別性。離塵無體。故云見妄)此一念動。無別所依。只迷一真。忽然而起。故名當(dāng)處發(fā)生。([手鑒云]處即真也。謂全真成妄。故曰當(dāng)處發(fā)生)此即無始無明義也。起信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即此無明動心。名之為業(yè)。動即有苦。果不離因。故云當(dāng)業(yè)輪轉(zhuǎn)。([吳興云]妄即無明。發(fā)生即見。見即成業(yè)。業(yè)即有苦所以輪轉(zhuǎn)。為顯惑業(yè)苦三。更非異時。故曰當(dāng)處發(fā)生等)。

  (△[手鑒云]一念迷真。三業(yè)具足。俱時而有。如惡叉聚)此顯無始根本無明。亦名為業(yè)。亦名見妄。如下文云。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名為劫濁也。妄見是一。約人分二。故有同別之名。眾生望佛。見無見殊。又眾生妄識。緣境有異。故名分別。如下文云。見我及汝并諸世間。皆即見眚。性非眚者。故不名見。起信云。若離業(yè)識。則無見相。應(yīng)知未離業(yè)識。則皆有見。無見即真。有見皆妄。故云妄見。此之妄見。約眾生界。彼彼皆然。故云同分。是知妄見則一。約人名異。故不可將常途二業(yè)而得相配?质Ы(jīng)旨。([圓覺鈔云]瑜伽等論。說此三千大千世界。是眾生共業(yè)所感。貴賤人畜。相依而住。名為依報。自身則各隨己業(yè)。貴賤苦樂不同。飛走類別。名為別業(yè)正報)。

  (△[私謂]法相宗指正報為別業(yè)。依報為同分。即所謂常涂二業(yè)也。長水依起信無明不覺心動。說名為業(yè)。釋明同別有二。妄見是一。依正二報。即是不覺心動后。三細六粗之相。不應(yīng)克指二報。以釋二業(yè)。故曰不可以常涂二業(yè)而得相配。近師承用此義。蓋已經(jīng)長水料揀矣。宗鏡以分別俱生。分屬二業(yè)即同長水妄見是一之義。蓋分別俱生雖有粗細。其為妄見一也)下文即云。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xiàn)不祥。同見業(yè)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問。阿難此疑見見非見。故請開示。如來何故不便直答。而卻廣明二種妄見耶。答。若不廣示妄見有見。不能顯于真見無見。若據(jù)阿難所疑。既名真見。合須有見。如何卻云見見非見。而不知寂而常照。故名真見。照而常寂。故非是見。故佛廣約一人多人。對辨真妄。見無見異。應(yīng)知未離無明。眚病俱名有見。眚病若亡。彼見精真。故不名見。如下細辨([天如云]別業(yè)者。一人妄見也。同分者。多人妄見也。后文先引別業(yè)。且喻阿難一人眼根之妄。次連同分。廣喻十方眾生根身器界。同一妄耳)。

  (△[二楞云]法相宗說。別業(yè)。即不共業(yè)所感根身。從梨耶識中不共種生。以是自業(yè)所感。自體受用。同業(yè)即共業(yè)所感器界。從梨耶共種所生。由共業(yè)所感。眾皆有分。經(jīng)約一人一識所見根身器界為別。多人多識所見根身器界為同。以同迷覺體故。背無性。合無明。故云顛倒有微細流注。分別根身器界為親疏。故云分別見妄。下文云。立知立見。即無明本。按此即近師承用常涂之文。而略為融會也)。

  【科】(CB17567二雙釋能喻二)。

  ([○@卍]一別業(yè)三)。

  (CB17565一別征略示)。

  云何名為別業(yè)妄見。(征)阿難。如世間人。(趣舉一人為例)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迭。

  [宗鏡]夜見燈光五重圓影者。喻五見也。蘊喻燈光。此之五見。于蘊上起。妄生推度。是遍計性。情有理無。此況迷心為己之人。不知境是自心。如燈上圓光。認為他境【疏】目喻真見。([孤山云]世間人喻九界眾生。目喻本具真智)眚喻業(yè)相。(赤眚喻妄心)眚因熱氣逼成。業(yè)因無明所動。燈喻法性。(燈喻本具真理)夜見喻妄見。圓影喻五蘊。(圓影喻妄境。境謂五陰)斯則由不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說名為業(yè)。以依動故能見。依能見故。境界妄現(xiàn)。以有境緣故。起心分別等。

  (CB17565二廣破即離三)。

  (CB17563一別破二)。

  (CB17566一破即燈即見)。

  于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xiàn)圓光。為是燈色。為當(dāng)見色。(五句標(biāo)審)此若燈色。(二義問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疏】若此圓影。是燈上現(xiàn)。無眚之人。應(yīng)合俱見。何以獨有眚人自觀。余無見者。影若從彼眚者見發(fā)。其見爾時。已成于影。不合名見。見圓影者。復(fù)是何物。色即影也([融室云]見已成色。見影者誰)。

  (△[溫陵云]既非燈色。又非見色。唯彼見者。目眚所成。喻分別妄見。非體非相。皆眾生見病所成)。

  (△[孤山云]非眚人。喻佛界也)。

  (CB17565二破離燈離見)。

  復(fù)次阿難。若此圓影。(二義問影)離燈別見。(辨非離燈)則合旁觀屏悵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燈辨非離)應(yīng)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疏】若離燈外。別有圓影。旁見余物。何無影出。色若離見。別有體者。不合眚眼。見于圓影。幾案屬。筵席也([溫陵云]即燈見。既無實體。離燈見。又無定處。足征妄矣)。

  (CB17563三總結(jié))。

  是故當(dāng)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yīng)言是燈是見。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宗鏡]依他蘊性。緣起不無。故云色實在燈。我見體空。從妄心起。故云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者。能執(zhí)所執(zhí)。分別惑故。([孤山云]色實在燈。理體本真也。見病為影。妄心成境也。影見俱眚。心境皆妄也)正證真時。了知遍計。脫體全空。故云見眚非病。分別惑亡。同一真性。離能所取。故云終不應(yīng)言是燈是見。及非燈非見。即釋上來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有智眚人。知因目眚。終不執(zhí)言圓影是有。故雖有眚。不為見病。譬圓初心。無明雖在。而達無明本自不有。則無妄境可得。大經(jīng)云。雖有煩惱。實無煩惱)。

  (△長水第二解同此)【疏】色。燈光也。燈實有光。不曾有影。今見影者。乃是眚病。使之然也。以此而推。所見之影。能見之見。俱為眚病。([溫陵云]燈有色而無影。影由目眚之為。智有照而無妄。妄由見病而起。知影由見病之為。則燈與見。俱影病耳)見無眚病之人。自然無影可緣。說誰是燈是見非燈非見。(而見眚者。自非病也。見眚者。即見體也。見體本自無病。則影見之眚。皆為浮妄。故云。不應(yīng)言是燈是見等)亦可。見是了知義。了知五影是眚所成。則無執(zhí)影之病。終不說影有生處也。下文云。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亦可一科。同永明古釋)。

  (△[合解云]影見俱為眚病。然能見眚眼者。即非病眼也。設(shè)能見即病。病不見病。云何能見眚耶。教中云。無痛痛覺。又云。不病病。皆此意也)。

  (△[二楞云]有見分。遂有相分。有相見二分。即成見病。起信云。以依動故能見。以依能見故有境界妄現(xiàn)。此見病為影也。所見根身器界。與能見者。皆依無明而起。此影見俱眚也)。

  (CB17565三重以喻顯二)。

  (CB17563一喻)。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yīng)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疏】非是真月之體。又非水中之影([溫陵云]體謂真月。影謂水月[融室云]謂徹底是無。非月之體。非月之影)但是捺目。根識參差。故見二相。其實無體。如彼圓影。目眚所成。無體可得。捏猶月也。非形。見也。非見。形也。智人不言此月生處。是形是見。離形離見。譯人用巧。變斯文耳([吳興云]上句雙是。形與非形。下句雙非。見與非見。文略而[牙-(必-心)+?]顯也)。

  (△[雪浪云]言此捏目根元。不可言是月形。非月形。離真見。即真見也)。

  (CB17563二合)。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疏】以喻顯喻。合前可思[宗鏡]本來無月。將何為形。形既不立。非形亦無。是非一相。能所俱亡。故云何況非燈非見。

  【科】([○@卍]二同分二)。

  (CB17565一通列外報)。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征)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蛞换蚨。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疏】水中可居曰洲。三干總號閻浮。中而復(fù)大者。是此五天也。括。結(jié)也。量。數(shù)也。國。域也。有限域也([標(biāo)指]此閻浮提。須彌盧南岸也。大國凡二千三百。盡屬五天竺。一佛所化之地)。

  (○[引證]長阿含等經(jīng)。四洲地心。即須彌山。山下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八山。其外咸海。廣于無際。西域記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大論云。閻浮樹名。提名為洲。此洲有五百小洲環(huán)繞。通名閻浮提。法苑。珠林云。四天下中。合有四千八處。若直按閻浮提一方。如樓炭說。大國有三十六。若展別論。則有二千五百小國。又仁王般若。閻浮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舉數(shù)各異)。

  (CB17565二別示業(yè)緣)。

  阿難。若復(fù)此中。有一小洲。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dāng)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蛞姸。或見兩月。其中乃至?xí)炦m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所不聞。

  【疏】兩國。二土也。眾生穢土。以有漏識為體。煩惱造業(yè)所共感故。諸佛凈土。以無漏智為體。真如凈用之所現(xiàn)故。暈適。謂日月之暈。適。近也。近日月也([釋文]暈。謂日月之暈。周禮十輝。輝即暈也。適。謫也。謂謫見于日月之災(zāi)。孟康云。暈適。皆日旁氣也。適日將食。先有黑氣之變也)佩玦。玉器也。妖氣近日月。如佩玦之形也。(相連曰背。中斷曰玦。佩應(yīng)作背。其形如背字。穴多作鐍其形如玉鐍也。如淳曰。在旁如半環(huán)。向日為抱。向外為背。有氣刺日為鐍。鐍。決傷也)彗孛飛流。此皆妖星。其光似帚。孛孛然起。絕跡而去曰飛。光跡相連曰流。(彗為埽星。又為旄頭。爾雅。彗星為攙槍。郭云。亦謂之孛。其形孛孛似埽彗。奔星為彴約。郭云。流星也)負耳虹霓。氣負日邊。如耳之有珥也。(五行志作抱珥。抱氣向日也。珥。形點黑也)雄曰虹。雌曰霓。即陰陽之精也。(爾雅。螮蝀。虹也郭云。俗名為美人虹。江東呼雩。霓為挈貳。郭云。雌虹也。挈貳其別名。見尸子)所見不一。故云種種。皆是災(zāi)惡所表前相。凡夫五濁同業(yè)共感。如惡相國。諸佛凈土。唯一清凈。如不見國([合論云]春秋楚有云。如赤烏。夾日以飛三日。注云。日為人君。妖氣守之。故當(dāng)王身。云在楚上。唯楚見之。故禍不及他國。又齊有彗星。齊侯禳之注云。出齊之分野。不出魯。故魯不見。此一洲兩國。同洲異睹之明證也)。

  【科】(CB17567三雙例所喻二)。

  ([○@卍]一總標(biāo))。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疏】進例于法。退例于喻;ハ嗪巷@。以明見與無見也[真際]今將同例別。以別例同。故曰進退(以別業(yè)先明。同分后說。故得進退之名)。

  (△[吳興云]由別業(yè)中引目眚為喻。顯妄則易。以因眚見影。人皆知虛故。同分中引瘴惡為喻。顯妄則難。以因瘴睹相。事皆如實故。佛意欲引同分之妄。悉如別業(yè)之妄。故有進退合明之說)。

  (△[雪浪云]此是總標(biāo)之文。下文正是退別例同。進同例別)。

  (△[私謂]進退合明。不過同別法喻。四字而已初文。如彼眾生。別業(yè)妄見。此進別業(yè)之法。以例同也。結(jié)云。皆是無始見病所成。此法中總舉之文也。次下即退法以合喻。見與見緣。似現(xiàn)前境四段。貼合喻中。所現(xiàn)圓影。雖現(xiàn)似境等文。是中例明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十類眾生。皆即見眚。即含同見瘴惡之義。元我覺明。本覺明心。即含同是覺心。無漏妙心之義。是謂退別例同。故曰進退合明也。次文。如彼眾生。同分妄見。此進同業(yè)之法。以例別也。結(jié)云。俱是無始見妄所生。此合別業(yè)法中。無始見病所成也。次下即退法以合喻。例閻浮提三千洲等。合別業(yè)中。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山地等文。同是覺明。乃至和合妄死。合別業(yè)法中。元我覺明。見所緣眚等文。是中標(biāo)云。例彼別業(yè)妄見一人。一病目人等。貼合別喻。見病為影。乃至目眚所成等文。諸和合緣。即同業(yè)也。不和合緣。即別業(yè)也。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舉同分之妄。束歸別業(yè)。以明滅除生死之因。斯則進退合明之宗要也。近師支離詮釋。立四重進退。畫為圖說。今一依古人消釋。盡削繁芿矣。孤山言病目瘴惡。雖是引喻。而實能喻。以經(jīng)文牒喻喻法。即是無始無明故。近師爭執(zhí)。是法非喻。古人云。依理唯在子法。就名旁通于喻。法喻旁通。佛元意故。文之旨故。今不了即法作譬。而執(zhí)法以破喻。斯所謂豈識喻焉者也)。

  (○[刪修]吳興于下文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一段下。標(biāo)云。進退合明。義見于此。岳師豈不知上來法喻。皆是合明?謱W(xué)者隔文未了。故云義見于此。魯庵泰師。謂是錯簡。移此文總標(biāo)一科。置下科同分之上。取云何名為同分一節(jié)。連綴為一文。又取別業(yè)全科。移置本覺常住之后。北方講肆。奉為定本。末學(xué)無知。以鰕為目。使古人冒作俑之咎。不可不正也)。

  【科】([○@卍]二別例二)。

  (CB17565一例合別業(yè)二)。

  (CB17563一舉喻例法二)。

  (CB17566一能喻燈眚二)。

  (▽一示妄)。

  (●次下夾注牒文并依雪浪標(biāo)本)。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yè)妄見。矚燈光中。所現(xiàn)圓影。(牒上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雖現(xiàn)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牒上喻中見病為影)眚即成勞。非色所造(牒上色實在燈)。

  【疏】妄心變起。似有不真。眚病所生。故非色造([融室云]似境之現(xiàn)。雖假燈光原其所成。實在目眚。故其圓影。全體是眚。此眚即是見家之勞。非燈色之所造)。

  (△[荊公云]以動為動。故曰見勞)。

  (○[溫陵云]圓影無實。則似境而已。故曰似現(xiàn)前境)。

  (▽二顯真)。

  然見眚者。終無見咎(牒上見眚非病)。

  【疏】若知五影。因眚故見。終不執(zhí)影。是實有體。既無所見。能見何立。故無見咎。此約喻釋見無見也[宗鏡]若知眚即是眼病。終不執(zhí)影以為實有。故無見咎([融室云]然其見眚之者。妙見真精。不曾為眚。故云終無見咎)。

  (CB17566一所喻心境二╳一示妄)。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此是法中總舉之文)。

  【疏】國土眾生。依正二報。皆是妄念分別故有。若離于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華嚴云。眾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吳興云]阿難目觀。例別業(yè)妄見也。山河國土等。即燈光圓影。見病如目眚。以法言之。即梨耶識。能見相分。以惑言之。正屬無明)。

  (△[溫陵云]圓影無實。似境而已。器界無實。亦似境而已)。

  (△[雪浪云]目眚瘴惡。所喻之法。要顯阿難一人。及閻浮提。乃至十方眾生。妄見惑爾)。

  (△[講錄云]以目觀見。見分。國土眾生。相分。無始真見。一念妄動而成藏識。現(xiàn)此二分。故云見病所成)。

  (△[合解云]根本無明。轉(zhuǎn)成業(yè)識。見分如眚翳。相分如燈輪。以眚眼分別圓影似枝末無明。但取初對圓影。末起念時。亦根本無明。又如凈眼見燈。根塵相對。即同阿難目見山河。從出胎來。即見此事。不知正是根本無明。循業(yè)發(fā)現(xiàn)。所謂俱生無明。是名難知。與眚見圖影。無二無別。故云皆是無始見病所成╳二顯真)。

  見與見緣。似現(xiàn)前境。(合喻中所現(xiàn)圓影。雖現(xiàn)似境)元我覺明。

  【疏】見之與境。皆如空華。本無所有。故云似現(xiàn)前境。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故云元我覺明([吳興云]上云。雖現(xiàn)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喻無明成事也。此云似現(xiàn)前境。元我覺明。示真如不變也[直解]唯識云。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法我相而由分別。似外境現(xiàn)。故云分別。即是今經(jīng)見病。雖似外現(xiàn)。實唯本識)。

  ○[宗鏡]見與見緣。似現(xiàn)前境者。皆是真心變起。非實有境。見相二分。俱不離心。況是遍計。唯影無識。此釋妄見也([合釋]次下經(jīng)文。永明長水。分科互異。先列永明科。見與見緣似現(xiàn)前境二句。釋妄見科也。元我覺明見所緣眚二句。釋真覺科也。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三句。結(jié)成真妄二覺科也。覺所覺眚一句。牒上妄覺也。覺非眚中一句。牒上真覺也。次列長水科。以見與見緣似現(xiàn)境前元我覺明三句。結(jié)配上見病所成。為顯真一科。次下寄喻重釋。見所緣眚覺見即眚二句。斥妄覺也。本覺明心覺緣非眚二句。顯真覺也。覺所覺眚覺非眚中二句。雙結(jié)真妄也。永明長水。雖分科有異。指要不殊。苕溪分科。全依長水。溫陵已后。多同宗鏡。寂音天如。則別立覺明妄覺之義。今鈔依長水分科。仍采宗鏡貼釋。學(xué)者當(dāng)以經(jīng)文為主。會而通之)。

  (CB17563二重釋結(jié)酬二)。

  (CB17566一寄喻重釋)。

  見所緣眚(合喻中。終彼見者。目眚所成)覺即見眚(合喻中然見眚者)。

  【疏】覺猶見也。若實有所緣之境。及能緣見。皆是眚病。以能所緣。如空華故;蚩梢娕c見緣。已俱是眚。若起智覺。覺此二空。此能覺者。亦是眚也。圓覺亦云。依幻說幻。亦名為幻([標(biāo)指]能見所緣。俱是心病。若起覺妄之見。亦是病也)。

  (△[定林云]覺明起見。而見所緣眚。彼所覺見。即是眚也)。

  (△[吳興云]以隨分覺。未得究竟覺。所有真智。帶無明故)。

  ○[宗鏡]元我覺明者。本元真覺。以真能覺妄。了彼妄見。及與所緣。俱是眚故(按宗鏡古釋。與長水科異。義則未嘗不通)。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合喻中。終無見咎)。

  【疏】此顯真覺妙明。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湛然常住。故非眚也。([標(biāo)指]此顯真覺妙明之緣。對物而照。故非對待之眚病)言覺緣者。覺之緣由行相也。如前云。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等([吳興云]次二句。釋成何故覺見即眚。以本覺性中。覺之與緣。融融一體。非如眚人。見有能所)。

  (△[定林云]此本覺明心。覺彼見覺。能緣所緣。而此本覺心。非是眚也)。

  ○[宗鏡]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釋成真妄二覺也。妄見即是于眚。能覺真心。不是于眚。但能覺彼妄緣。體非是眚。故云覺緣非眚(永明雙結(jié)真妄。長水單結(jié)顯真。永明以覺緣歸妄。長水以覺緣歸真。二科異同。束歸于此)。

  (△[補遺云]見所緣眚已下四句。釋出上文見猶離見。即所離之見也。覺所覺眚已下四句。方明真見。釋出上文見見之時也)。

  覺所覺眚。(牒上覺見即眚)覺非眚中(牒上覺緣非眚)。

  【疏】此雙結(jié)真妄也。若能起覺。覺于所覺。俱是眚病。真覺之體。非能所中。故云覺非眚中[宗鏡]覺所覺眚者。牒妄覺。能所俱眚也。覺非眚中者。牒真覺非眚也([定林云]覺明起見。覺有所。是名所覺。此本覺明心。覺彼所覺即眚。而此本覺明心。非眚中也。覺非眚中。即是見見也)。

  (△[融室云]能覺是眚。能覺中之覺者。不墮眚中。故云覺非眚中)。

  (○[寂音云]覺明者。強覺妄知違時失候。非本自妙而明也。又名妄覺。以緣此妄覺故。有所緣眚之病也。故曰元我覺明見所緣眚。以彼覺明之體。全是無明。故曰見所緣眚[天如云]覺明。即無明也。按二師之解。全指覺明為無明。今鈔依永明長水。揀為別解略附于此)。

  此實見見。云何復(fù)名覺聞知見(結(jié)答上問)。

 。圩阽R]此之真妄二見。俱離能見所見。故云此實見見。以證真時。無此二見故。能見所見。既不安立。云何復(fù)名覺聞知見【疏】此無能所妙覺明。心名為見見。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于此豈名見聞知等。然一切眾生。自無始來。由見聞知。以為病本。分能立所。顛倒從生。今聞非見。碩乖先志。于是迷悶。由此廣示。妄故有見。真元無見。是故指云。此實見見。云何可立覺聞知見。圓覺經(jīng)中無知覺明。正同此也(彼疏云。身觸為覺。心緣曰知。明顯靈妙之體。無知是遮詮。明是表詮。遮非知覺情識表是靈明真性)。

  (CB17566二寄喻結(jié)酬)。

  是故。汝今見我。并諸世間。十類眾生。者即見眚。(合前見所緣眚)非見眚者。(合前覺見即眚)彼見真情。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圩阽R]何故真見不名見耶。以無眚病故。只由見病分能分別。遂見世間。自他相異。故云皆即見眚。言非見眚者。真見非是眚也。以真無見相可立。故不名眚。既不名眚。亦不名見。正明離見之意。是以有見即妄。遍計情生。如眚目人。見夜燈之圓影。無見即真。圓成智現(xiàn)。如明目人。見虛空之清凈【疏】分別彼此。生佛依正。皆屬見妄。無見妄者。說名真精。無境可見。故不名見。如前觀燈有圓影者。皆屬于眚。見若無眚。說名凈眼。此真凈眼。無影可見。故不名見。此則結(jié)酬前問見非是見也([標(biāo)指]非見眚者。即了真法性也)。

  (△[補遺云]彼見真精。性非眚者。即真月也。以非眚故)。

  (△[柏庭云]惟佛究竟。能見眚者。自余眾生。皆在見眚之地)。

  (△[姑蘇云]論云。若離業(yè)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仁王經(jīng)云。金剛定前。所有知見。皆不名見。惟佛頓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見而得名見)。

  【科】(CB17565二例合同分二)。

  (CB17563一舉例喻法二)。

  (CB17566一能喻一多理齊)。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yè)一人。(此對同別妄見法中標(biāo)文)一病目人。(合別喻見病為影)同彼一國。(合上唯一國人。同感惡緣)此眾同分。所現(xiàn)不祥。同見業(yè)中。瘴惡所起(即見天上災(zāi)星等)俱是無始見病所生(牒別業(yè)法中。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疏】一人所見。與多人同。由眚病故。見圓影出。由瘴惡故。感災(zāi)祥起。瘴即病也。將有惡病。預(yù)見此事。末一句。約法雙結(jié)。汝及眾生。一多雖殊。分別世間業(yè)果眾生。更無有異。斯則俱是無始無明。分別見妄。反顯真心。本非見也([合解]一人別見。即多人同見。多人同見。即一人別見。合眾別業(yè)而為同。若盡除別業(yè)。則無同分。設(shè)即一人見災(zāi)。同分又號別業(yè)矣。揀同分一人而為別。若盡除同分。則無別業(yè)。設(shè)使一國患眚。彼眚人又號同分矣。一多何有定體。同別亦無定名。眚凈二眼。各居當(dāng)洲瘴凈二相。同依當(dāng)眼。大眾眾生。同見山河國土。天地日月。亙古安立。以為固然。孰知皆由無始無明。當(dāng)人業(yè)惑。見妄成就。佛于此中。方便開示曰。此實見見。見眚非見。推窮至空生大覺。十方消殞。見見非見。方為了義也)。

  (△[雪浪云]上來先舉別業(yè)法喻例定。向下以別業(yè)之喻。對同業(yè)之喻。以別業(yè)之法。對同業(yè)之法)。

  (○[刪修]有言經(jīng)文妄見所生下。應(yīng)補見與見緣。乃至云何覺聞知見。四十八字。愚師無眼。妄綴經(jīng)文。標(biāo)以示戒)。

  (CB17566二所喻心境俱妄)。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合別業(yè)中。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大地。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合別業(yè)法中。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圩阽R]別業(yè)妄見。如增上惡業(yè)熟。生身變?yōu)樯呋⒌。此不動總報。自受別報。唯自識業(yè)變。不同業(yè)者即不見。如一人目眚。同分妄見。如同造地獄等。同受總報。同苦無間。不同其惡業(yè)者即不見。如一國瘴惡。故知苦緣樂緣?倛髣e報。因緣和合。當(dāng)處出生。因緣離散。當(dāng)處滅盡。未有一法。不出我心【疏】從一眾生。止十方眾生。以少及多。若依若正。皆不了一法界相。于無漏心。忽起見妄。而分見聞覺知。以為虛妄病緣。遂見一切差別境界。生之與死。俱不離妄。故云和合。和合者。不相離義也。故下文云。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起信亦云。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溫陵云]前以一人例一國。此以一國例大千。合顯器界根身。無非見病和合妄起。覺明無漏妙心。即依真起妄者)。

  (△[吳興云]真妄和合。故有生死。偏言妄者。真如在迷故)。

  (△[二楞云]俱舍云。眼所現(xiàn)見。名為所見。從他傳聞。名為所聞。自運己心之所思構(gòu)。名為所覺。自內(nèi)所受及自所證。名為所知。由此四種根中。積生無始虛習(xí)乃至生住異滅。分齊頭數(shù)。和合為虛妄病緣。俱時而生。俱時而死。生死根本。實基于此)。

  (CB17563二息妄歸真)。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fù)滅除諸生死因。(合別業(yè)法中。覺見即眚)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凈本心。本覺常住(合別業(yè)法中。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宗鏡]又若分別煩惱則粗。因邪思而方起。俱生無明則細。自任運而常生。雖分粗細之文。俱同妄識。眾生界中。凡有一切見聞之事。皆如一人別業(yè)之眚影。與多人同分之不祥。若能知燈影是目眚所成。識災(zāi)境乃瘴惡所起。則燈上之重光自滅。天中之兩日俄沉。如不動一心。萬緣都寂。則見聞和合之病。分別全消。根本生死之災(zāi)。俱生永絕【疏】三相應(yīng)染。名為和合。三不相應(yīng)。名不和合。此是粗細妄念。起信名為染心。(即論中三細六粗也)是生死本。輪回之因。若能遠離。即滅生滅。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菩提涅槃。二轉(zhuǎn)依果。于斯成就。故曰圓滿。即同起信。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二楞云]諸和合緣。即發(fā)潤二種無明。以與境界。為緣。和合而起。即六識粗相。為分段生死因。不和合緣。即根本無明。背清凈覺。突然而起。即三種細識相。為變易生死因。起信所謂相應(yīng)心。不相應(yīng)心也)。

  (○[刪修]張無盡謂破。和合文。應(yīng)接連破因緣之下。以起下文。庶幾文勢宛順。遂移下經(jīng)破和合一分。三十二行經(jīng)。綴于破因緣分。虛空云何隨汝執(zhí)捉之下。由不知佛語隨意。方便善巧。說見見非見竟。即引出如何復(fù)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及阿難迷悶。啟請開示。則先答見見非見。而后答和合。此說法之次第也。答見見甫畢。即旁及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而后乃無問自說。酬其前問。此赴機弄引之妙也。房相潤文。深契佛旨。錯綜孤起。鋪舒匠意。而無盡計執(zhí)文字。截圣經(jīng)以狗己見。有識者弗予也?沼〕螏。唱言移置。一如海眼。不知何據(jù)。輒謂梵夾失次。斯則妄而又妄矣)。

  【科】(CB17564四破和合非和合疑二)。

  (CB17561一牒前未曉)。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疏】前文敘云。諸和合相。及不和合。心猶未開。故今牒也。然因緣自然。和合非和合。義雖無別。詮言有殊。故隨其門。一一遍破。以世間人。說能證智。是菩提心。假因仗緣。和合而生。其所證理。名為涅槃。不從因緣。但了因所了。一向偏執(zhí)。有為無為。二性全別。不知如來常依二諦說法。遂成戲論。皆障一真法界。能所宛然。微細法執(zhí)。故此破之([溫陵云]覺元自本覺而出。即始覺也。下文所證菩提心是也。前于妙明本覺疑于因緣自然。既與辨質(zhì)。而未明證道始覺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是為覺心余塵。故再辨之)。

  (△[定林云]本覺所起妙明性。非因緣性也。則非和合可知。非自然性也。則非不和合可知)。

  (△[補遺云]上文據(jù)楞伽請問因緣自然。下文忽疑不曉和合不和合者。良由和合即因緣相。不和合即自然相也。下破和合經(jīng)云。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顯以因緣即和合也)。

  (△[王舜鼎曰]和合。即黎耶識分。真妄和合之義。八識田中。因有無始見病。粘帶真如。未得純清絕點。卻像和合。其實幻妄。本無所有。故云。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世間一切妄想和合。是和合之粗者。證菩提心。由和合起。是和合之細者?职㈦y坐在微細識中。故重破之)。

  (○[引證][涅槃經(jīng)云]譬如有人。有紙墨筆。和合成字。而是紙中。本無有字。以本無故。假緣而成。若本有者。何須眾緣。譬如青黃。合成綠色。當(dāng)知是二。本無緣性。若本有者。何須合成)。

  (○[華嚴偈云]非是和合不和合。辨性寂滅無諸相。疏云應(yīng)緣非不合住體非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