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入門須知 >

出家與在家有哪些不同?在家與出家的區(qū)別

出家與在家有哪些不同?

  在中國佛教中,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須發(fā)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別。比丘應(yīng)蓄的衣服,根據(jù)佛教原始的規(guī)定,只有三衣,總名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條布縫綴而成的襯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條布縫綴成的上衣(平時穿著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條以至二十五條布縫綴成的大衣(遇有禮儀或出外時著穿的)。每一條布又要由一長一短(五衣)、二長一短(七衣)或三長一短(大衣)的布塊所合成。這種式樣叫做’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隴的形狀,表示僧眾可為眾生福田。但在中國寒冷地帶,只穿三衣是不夠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著圓領(lǐng)方袍的俗服。其后時代變遷,俗人的衣服改變了式樣,而僧人始終保持原樣;如是圓領(lǐng)方袍便成為僧服的特型了。在家佛教徒在平時只穿著俗服,在拜佛時可以穿著五條布縫綴成的’縵衣‘,言其通縵無有田相。所以縵衣的每條不許用一長一短合成。沙彌和沙彌尼也只許穿著縵衣而不許穿著割截成的袈裟。

  佛教徒中比丘、比丘尼是獨身修道的,必須清心寡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許多質(zhì)問,凡是不合條件的人,是不允許受比丘戒的。例如:父母未曾允許,身有負(fù)債,身有痼疾或精神病,現(xiàn)任官吏及曾為比丘而違犯四根本戒等等,凡有十三難、十六遮。至于受比丘戒以后,又厭倦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還俗,卻是極其容易的,只要對任何一人聲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棄比丘身分,改變獨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棄比丘身分,卻私自違反戒條,這叫作’破戒’,是不允許的。其他比丘可以檢舉,經(jīng)過僧侶集會評判,要受到一定的懲罰。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據(jù)自愿,隨時對任何一人聲明,放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身分。唯有菩薩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沒有舍戒之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