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通過兩位大師的教言,識得世間百態(tài)生起厭離心

通過兩位大師的教言,識得世間百態(tài)生起厭離心

一、蓮池大師教言

  第一段教言,出自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廁蟲之在廁也,自犬羊視之不勝其苦,而廁蟲不知苦,方以為樂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視之不勝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為樂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視之不勝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為樂也。推而極之,天之苦樂亦猶是也。知此而求生凈土,萬牛莫挽矣!”

  糞坑中的蛆蟲,以屎尿為食,狗和羊看它苦不可言,而蛆蟲卻樂在其中;狗和羊在地上,人看它們非?,而它們卻樂在其中,非常逍遙自在的樣子;我們?nèi)祟惿嬖谶@個世間,在天人看來,是一種不堪忍受的痛苦,而人卻不自知,還執(zhí)苦為樂;以此類推,天人的苦樂也是如此。

  深刻觀察這些之后,我們求生凈土的心,則萬牛莫挽矣!在進入佛門之前,末學總是覺得人生雖然有苦,但是應(yīng)該還是有樂的,所以為了所謂的樂,一次次地撞得頭破血流還癡心不改,一次次眼睜睜地看到希望漸漸變成失望還不愿死心。

  通過學習蓮池大師這段教言,通過蓮池大師對六道眾生苦樂狀態(tài)的層層比較,末學明白了:我們觀念中所謂的樂,都是有一個參照對象的,也就是有觀待的,實際上統(tǒng)統(tǒng)都是苦的自性而已,也就是說,所謂的樂,其本質(zhì)都是苦的。

  因為身在其中,又沒有佛法的正知見,所以眾生往往身在苦中不知苦。非是不苦,而是苦而不知罷了。在旁觀者眼里極苦的事,卻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我們輪回眾生真是可憐之至!

  我們往往被自己所處的境界所限制住了,觀察不到時時處處無非痛苦,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末學提醒自己遇到事情要跳出去看,不能陷在自己本有的想法里去看。

  如果能真正認識到苦,對苦產(chǎn)生決定無疑的認知,那么求生極樂世界的心,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逆轉(zhuǎn)了,為什么呢?

  因為作為一介凡夫,避苦求樂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的心是自然想要遠離痛苦、追求安樂的。當看到可以從一切痛苦之中跳出來,去到一個純樂無苦的地方,那是絕對會不顧一切,無論如何都要求生極樂的!

  正因為我們對苦的認識還不夠深,還偷心不死,總認為在這個世界還有快樂,所以心就無法徹底地與這個世界脫開,對極樂世界的希求也就時有時無,若有若無,不是那么迫切、強烈,還會隨境界而轉(zhuǎn)。

二、徹悟大師教言

  有很多人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真正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的內(nèi)心狀態(tài)究竟是怎樣的呢?末學也思考過這個問題,而下面這段教言非常殊勝,或許就能回答我們很多人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疑問。

  第二段教言,出自《徹悟禪師語錄》:“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xiāng),如奔寶所?傊,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zhuǎn)矣。”

  對于這段教言,末學是這樣理解的:“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不可思議的極樂之樂來比較娑婆之苦,苦更顯得苦,這是讓我們生起厭離之心。

  為什么對比之下,苦會更加苦呢?因為樂的境界實在是太妙了,太不可思議了,再一看苦的境界,就感覺實在是太苦了!這時就會想:哎呀!我竟然一直流轉(zhuǎn)在這樣痛苦的深淵里,不行,我非要脫出這樣的苦不可!

  并且心中只有這樣一個念頭:無論什么事還是什么人,都休想阻止我跳出輪回的決心!這時候,其厭離的心,就像要跳離臭穢不堪的糞坑、逃離令人害怕的牢獄一般。

  “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xiāng),如奔寶所。”這句正好跟上一句呼應(yīng),是換一個角度比較苦樂,是讓我們發(fā)起欣求之心。以娑婆世界的苦來比較極樂世界的境界,極樂之樂更顯得樂。

  為什么樂更顯樂呢?因為苦的境界實在是太難忍了,再一看極樂世界的境界,極樂的樂就更加吸引自己的心,當下就會發(fā)愿——“我非要往生到這樣的境界中去!”

  如還歸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如奔向堆滿寶物的處所。無論是心中,還是眼中,都只有故鄉(xiāng)、只有寶所,沒有其他的了。無論什么事、什么人,想要阻斷我希求往生的心,都是不可能的!

  以上兩句,無論是以樂觀苦,還是以苦觀樂,都是為了讓我們生欣厭二心。為何比較之下,會加深厭離、增上欣求呢?答案是利用我們凡夫的分別心。以樂觀苦,凸顯苦更苦;以苦觀樂,凸顯樂更樂。

  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在通常情況下,如果不比較的話,自己內(nèi)心對苦與樂是沒有多少感覺的,并且我們通常都是以這個世界的不同境界來作比較,比來比去都是這個世界的事,而現(xiàn)在是將極樂世界的境界來和娑婆世界的境界作比較,所以我們對娑婆苦與極樂樂的認知就大不一樣了,自然會加深厭離、增上欣求。

  為什么有以樂觀苦和以苦觀樂的差別呢?因為所突出的重點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為了突出苦,所以以樂來反襯苦;一個是為了突出樂,所以以苦來反襯樂。

  娑婆世界里的苦,與樂本身在對比之下,就有很大的差別,而極樂世界的樂與娑婆世界的苦的反差更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是非常震撼自心、打動自心的。

  當真正認識到娑婆苦、極樂樂之后,求生之心是根本無法抑制的,一定會發(fā)起“一定要去!非去不可!”的心。“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zhuǎn)矣。”

  如同非?诳蕰r想要喝到水,如同非常饑餓時想要吃到食物,如同重病時想要有治病的良藥,如同嬰兒思念慈母(前四是欣求極樂);如同躲避冤家拿著刀追砍,如同墮在水火之中急求有人救援(后二是厭離娑婆)。

  果真能如此懇切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么一切的境緣,都不可能轉(zhuǎn)變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心了。

  這里徹悟大師用了非常精準的比喻來形容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內(nèi)心狀態(tài),這樣的欣厭心,就不是若有若無、時有時無的了,也不是軟綿綿的、沒有心力的了。這樣的欣厭心,如同條件反射,是自然的反應(yīng)。

  我們肯定是口渴極了要喝水,餓極了要吃飯,有人追殺要逃命,深陷水火要救援,這是根本不用思考就有的自然反應(yīng)。也就是說,求生極樂世界的心,已經(jīng)成為一種無須刻意去想的自然反應(yīng)了,不是要刻意去思維一番之后才想:“哦,我要求生極樂世界。”

  而是連想都不用想,自然而然就發(fā)起想要往生的心了,任何境界都已經(jīng)無法改變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了。心已堅固,不可能再退失了,如同頑石不可能改變了。

  結(jié)語:

  通過對這兩段教言的學習,末學體會到,生起厭離心、欣求心最方便、最切實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兩土苦樂進行對比。在《無量壽經(jīng)》等經(jīng)典及凈土宗祖師的教言中,有很多這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依之而修就是最穩(wěn)妥的。

  這樣,既是不斷地在串習所學的有關(guān)輪回痛苦和極樂世界殊勝功德的教理,同時又是在修習欣厭二心,實際上就時時刻刻無不是在修習凈土法門了!

  以上是末學的一點粗淺的理解,希望對道友們有所啟發(f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