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你修的是功德還是福德?

仁山法師:你修的是功德還是福德?

  什么是功德呢?這里講的功德,真實功德。祖師說了,真實的功德,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這話其實很通俗了,簡單翻譯一下,就是真正的功德,就是清凈自性,你無法從世俗果報中求到。什么意思。抗Φ率潜揪叩,如果誤以為是從外面得到的,這樣想,這樣做,那都不叫功德了。那是不是白做了呢?不會,那是福德。但因為這樣執(zhí)著的緣故,福德也有限。為什么呢?格局不大。

  祖師還用了個比喻,說這就像人的影子一樣,看起來有,其實沒有。影子沒有,沒有實體,但是影子是從身體而來的。就是種種果報不能執(zhí)著,這一執(zhí)著就忽略本性。這個話應該是進一步的啟發(fā),就是像梁武帝這樣發(fā)心、這樣付出的一個人,祖師是希望進一步提升他的境界。這下拉太高了,理解不到,梁武帝聽不懂,這是歷史上比較遺憾的因緣。那梁武帝要聽懂了,后話就不一樣了。聽不懂,話不投機,再聊幾句,居然把祖師趕走了。話不投機,送客!于是才有祖師一葦渡江,北上少林寺,面壁的后話。

  后來,梁武帝把這個話說給寶志公禪師。志公禪師,梁武帝的國師,梁武帝就把剛才這番話向志公禪師說了一遍。原因是這樣的,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其實呢,山上,慢慢引起大眾關注,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于是名聲外傳,又傳到梁朝這邊。當時少林寺屬于北魏之地,話傳過來,這天聊天的時候就說到,說北方有一位大修行人,聽說他在某個山洞里面,已經(jīng)九年入定一動不動了,太稀有了。如果有機緣請到這位大修行人的話,那真是莫大的福報,梁武帝這么表示他的心愿。

  志公禪師一聽,說,我倒是聽說陛下之前就跟這位大德有過一面之緣。啊?有過?我怎么可能放過他呢?然后志公禪師就問了,幾年前是不是接見過這么一位修行人,菩提達摩大師。哦,是他呀!我認為浪得虛名。何以見得呢?我向他請教了幾個很常識性的問題,他都答不對。你看,梁武帝自己有標準的,也把剛才這話說了,這個是他最在意的心結。我做了這么多事情,他居然說我沒有功德。他只記得沒功德了,祖師怎么啟發(fā)他的,估計早忘光了,說心結一直在。

  志公禪師就善巧地為他說法,說陛下原本是有功德的,因為執(zhí)著的緣故,到處炫耀就沒功德了,人家達摩祖師說得沒錯的。經(jīng)過這么解釋嘛,梁武帝畢竟是對佛法有大信心的人,知道反省。一念反省認識到,看來是我沒理解到位,錯怪達摩大師了。這段因緣后人經(jīng)常提起,但是我們在理解的時候,不要錯中繼續(xù)錯。

  你看,那梁武帝做了那么多的護法的事情都沒有功德,大家都不要做了,因為做那些沒功德。這就是錯上加錯了。梁武帝是住相行于布施,尚有福德,只是福德有限。并無功德,是因為他執(zhí)著于所做。假如我們根本就不做,福德也無,那就可憐了,所以理解不能夠偏在一邊。要不要做呢?明明說行于布施,就是要去做。發(fā)菩提心就是要去付出的,這沒得商量。沒有說我發(fā)菩提心不付出,這個心從何發(fā)起。考热话l(fā)心,那就要付出得爽快、不落痕跡。所以,菩薩于法應無所住,付出而不執(zhí)著。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弘愿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