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自私是一種病得治

自私是一種病得治

  你的心只要處在任何一種極端的狀況,就一定會產(chǎn)生自私,當自私產(chǎn)生的時候,就好像一個很勇敢的人得了某種病,把他身上的力量都吸光了一樣。為什么說自私是一種病呢?因為自私總是使我們落在極端的狀況中。舉例來說,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對方如果不自私的話,可能還會幫助你達到不自私的狀態(tài),但是因為地球上幾乎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你永遠都聽到你想聽的東西而不是你應該聽的東西。這個例子說明如果我們沒有適當?shù)男扌臅a(chǎn)生什么樣不良的后果。

  再比如一個佛教徒去學習戒律,因為他的自私,所以他永遠用自己所喜好的方式來解釋戒律里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有任何一個人建議你怎樣修行直到成佛,你都會覺得這些別人的建議聽起來不太令人愉快。這種自私并不只是發(fā)生了一次兩次,而是許多生以來和我們在一起,所以自私在我們的心里都有非常堅強的陣地,不僅如此,還變得非常敏銳。同時這種自私也產(chǎn)生一些很奇怪的經(jīng)驗,比如當別人贊美我們的時候,我們就非常高興,假如有任何一個人看不起我們,我們就會非常難過。

  由于自私,就算別人贊美我們或給我們什么,我們也從來不會滿意;由于自私,一個人就不太留意別人,不太替別人設想。替別人設想可以說是修心的最基本的一個要件,如果你對別人的情況并不留意的話,一般來說會產(chǎn)生很多的痛苦和誤解,在類似的情況下,這些痛苦最后都會發(fā)生在你自己身上。所以說你不去注意或關懷別人實際上也是“癡”的一種很粗的表現(xiàn)。

  舉例來說,你今天去買東西,我們談論環(huán)境問題,談論每分鐘有多少樹被砍掉,談論大公司大工廠如何制造各種各樣的污染,談論某些人濫用放射性物質,但是如果你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知道,這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錯。我們買東西時會拿到一些包裝袋,但有時候我們并不需要那個袋子,在理論上我們知道這個,可是我們并不想拒絕它,因為對我們來說,如果沒有這個袋子,在某個特定的時段,也許半小時內(nèi),我們會覺得不太方便。如果要去超級市場買東西,我們都懶得自己帶上一個袋子,實際上這并不只是因為我們懶,而是因為我們覺得事情很輕易就該如此。就算我們只是買兩支蠟燭,都要確定它們被包得好好的,或者把它們放在一個買菜的袋子里。為什么呢?因為不那樣做的話我們一拿蠟燭就會弄得滿手都是蠟,這是很不方便的事情。這樣的事并不只有你在做,上百萬上百萬的人都這么做,可是我們老是責怪某一類特定的人,這通常是因為我們嫉妒。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對現(xiàn)代的各種疾病、災害、饑荒都有一些責任。

  如果你真的要做佛教徒的話,與其你去念了上百萬上百萬的咒,也許還不如作一個小小的承諾,比如從今天開始,任何木質的一次性筷子我都不用,或者從今天起我再也不使用私人汽車,而去坐大眾的交通工具。我并不是說你非得這樣做不可,我只是想用這樣的例子來解釋我們每個人是多么自私。我自己也是這樣,如果我出門的話,當然希望坐一輛私家車,公車就不太好了,火車就更糟,因為很不方便。什么叫方便?所謂方便就是我們這個被寵壞的心所顯現(xiàn)出來的一種狀態(tài)。我們看看這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或者沒有自由和各種權利,這些事情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我們的自私。當我們有自私,它就成為我們先入為主地判斷事情的一個基礎。

  一般來說,如果你能把自私降低,就算在邏輯上,你也可以證明,每件事都會做得更成功,因為對一個用修心的方法來對治自私或者看到自私的缺點的人來說,他對各種狀況都已經(jīng)準備好了。這樣的人因為自私比較少,就比較有彈性,也更有尊嚴,還會有更多的成功。為什么?因為他不太有盲目的目標,當自私減低的時候,期望也同樣減低了。當我們的期望非常高的時候,就會有愚昧的目標,而一個沒有這種愚昧的目標的人,就不需要去達成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每件事他都已經(jīng)完成了,所以這樣的人永遠都經(jīng)歷成功,也許你也可以講,他從來不失敗。如果你沒有心理上的訓練,成功和失敗就變得非常兩極化,對成功的憂慮,對不成功的害怕,實際上就反映出你缺乏心靈的訓練。

  當一個人的期望降低的時候,他也變得更勇敢。為什么一個人會變成懦夫呢?因為他對他自私的目標非常執(zhí)著,而在他的潛意識里他知道,他所期望的東西具有不確定性,所以他會喪失自信和勇氣。一個降低了期望的人也會變得很有忍耐力,因為他知道,就算有一個不良的、他不喜歡的狀況產(chǎn)生,他也可以把它改變成一個好的、他所期望的狀況,忍耐力提高的同時,他還變得非常地有尊嚴,而且做事非常地有方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