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人生七種無形的財富

人生七種無形的財富

  人生有許多無形的財富。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追求物質(zhì)財富,卻忽略了這些無形的財富。

  得到物質(zhì)財物,只能讓我們的生活相對好一點,卻并不能讓你的人生富有,只有得到這些無形的財富,我們的人生才會圓滿、富有、高貴。

一、慚愧

  慚愧就是做錯了事情以后,自感愧疚。慚愧就是我們的羞恥之心,也就是《孟子》中的羞惡之心。孟子認(rèn)為“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羞惡之心,是義的開始。

  慚愧和羞惡之心,是我們反省內(nèi)求的動力,也是我們改正錯誤的動力。假如一個人沒有羞惡之心,不知道慚愧,做了錯事、壞事也不知道反省,那就可能一錯再錯,跌入罪惡的深淵。

二、感恩

  有的人每天只希望別人給他,這就表示自己貧窮,如果心存感恩,只想給人,就表示自己富有。

  中國文化強調(diào)孝,孝首先就是要懂得感恩父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自然而然地有孝敬父母的行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人感恩父母,避免損傷自己。而如果沒有感恩父母之心,只做一些表面文章,是不能算作孝的。

三、柔韌

  《道德經(jīng)》上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無論是草木還是人,活著的時候都是柔軟的、柔韌的;而死了以后,就變得僵硬了。

  老子告訴我們,做人要柔韌,要懂得柔弱之道。老子說,人老了以后,當(dāng)堅硬的牙齒脫落時,柔軟的舌頭還在。柔弱勝過堅硬,做人必須柔韌而有張力。我們要學(xué)會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保持適當(dāng)?shù)牡妥藨B(tài),能屈能伸。

四、惜福

  但是大多數(shù)人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幾多人懂得珍惜生活?古人有謂:‘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貴,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貴,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貴,失業(yè)而后知行業(yè)之可貴。

  凡一切幸福之事,均過去方知。’幸福之事過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與追憶外,于事何補?我們何不珍惜現(xiàn)在,果能一念知足,約束個人無止境的欲望,當(dāng)下娑婆即是樂土。

五、助成

  《論語》中說,“君子成人之美。”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別人能伸出援助之手;推己及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也就更愿意助力。

  樂于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回報。而是感同身受,換位思考。當(dāng)然,樂于幫助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樂于幫助他。所以,助成別人,看似幫助別人,實際上也是自己的修行,也是在成就自我。

六、智慧

  智慧不是財富,但卻勝過任何實在的財富。智慧是別人偷不去的財富,有智慧的人不看一時之財,不看個人之財,有智慧的人才會大公無私。

  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進(jìn)退;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古人說:“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思就說,事休不算就做。”人生的過程就是抉擇的過程。

  從吃穿住行到擇偶、擇業(yè)、擇友、擇師……人生無時無刻不面臨抉擇。人生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而腳步要踏對,必然要有智慧來做對人生的抉擇。

七、結(jié)緣

  結(jié)緣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贊美別人的一句好話,可能收獲比一句好話多出千百萬倍;不經(jīng)意幫人做一件好事,所受的回報也許難以計數(shù)。廣結(jié)善緣必有善報。

  明太祖朱元璋某日微服出巡至一古廟,口渴之際,一農(nóng)夫見狀奉上一杯茶,皇帝感激,遂賜農(nóng)夫為縣令。當(dāng)?shù)匾粫勚,心中極為不平,便于古廟作一聯(lián):“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第二年年,朱元璋重游此廟,見到此聯(lián),提筆回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運氣是很重要的。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廣結(jié)善緣。廣結(jié)善緣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