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壇經(jīng)思想的源流
三、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觀念來源的探索
以上對「自性」以及以「自性」為基礎開展出來的「無相修行」的源流,均稍微做了一番探討。但是,除了這兩大重點外,壇經(jīng)中還有一個極重要的觀念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此即慧能在大梵寺開法中所云的一門宗旨: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事實上,「無念」、「無相」、「無住」乃一心而三指,本不可分,蓋因離其「無念」,則無「無相」與「無住」,以有念則必有相而住著,非解脫者,離其「無相」則必無「無念」與「無住」,以有相則「無念」,「無住」皆假,蓋有相則法有自性;既有自性,則念必真而可。挥蛛x其「無住」,則必無「無念」與「無相」,「住」者必著一法乃至多法,于法既著,何言相而無相,念而無念?如能掌握此三大要領,對于壇經(jīng)之了解,可謂過半矣。此乃「無相」是「無相修行」的指導綱領(已如前言),而「無住」是「自性」體用之本然,至于「無念」又是聯(lián)系「無相」與「自性」之樞紐。那么,像這么一個重要的觀念,對六祖而言,其可能的源流在何處呢?此中關于「無相」的源流,因其與「無相修行」的關系密不可分,可在先前的對「無相修行」的討論中略見一二,不再重贅,茲論「無念」。
「無念」之觀點,在「大乘起信論」中曾被再三提起,如: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63]又如: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64]再如: 「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 則為向佛智故。」以及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筟65]凡此,皆顯示「無念」一詞在「起信論」中被清楚地提出;又若再以「論」中的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為得入。」[66]與壇經(jīng)中 「無念者,于念而不念!怪Z相較,慧能的「無念為宗」的思想是濫觴于「起信論」是毫無疑問的,其次再言「無住!
呂澄在其所著的「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一書中指出:「壇經(jīng)中談到的以無住為本的說法,也出于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里文殊所說的『一切法均從無住建立』,……」[67]當然,這是極有可能的。但是,「無住」的思想在「文殊師利說般若經(jīng)」與「金剛經(jīng)」中都曾被提及,如「文殊師利說般若經(jīng)」云: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云:『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68]「金剛經(jīng)」亦有如是之說: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弧筟69]而再細觀二經(jīng),「無相」與「無住」的思想,更是二經(jīng)中的兩大主要觀念,由是可知,壇經(jīng)中「無住」之觀點,不一定來自「維摩詰經(jīng)」,如果更進一步的,由慧能自述五祖為其講述「金剛經(jīng)」的故事屬實,此一「無住」的思想,得靈感于「金剛經(jīng)」反有著較大的可能性。
以上,大略地探討了一門宗旨—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其可能的源流。不過此處尚須一提的是:「歷代法寶記」關于凈眾宗金和尚(無相)的禪法有這樣的記載,其云: 「先教引聲念佛,盡一氣,念絕、聲停,念訖云: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慧,此三句語即是總持門。」[70]又云: 「我此三句語,是達摩祖師所傳教法,不言是詵和尚,唐和尚所說!筟71]金和尚在慧能之后到中國來,有可能他看到了古本壇經(jīng)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禪法,但也有可能他直接受自東山」的其它禪者,另外,也可能他自慧能門人學得此一宗旨?傊巳N說法,何者為真?難以定奪。不過,若由四祖、五祖所傳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 及「最上乘論」中無「無念、無相、無住」的說法看來,較有可能的,慧能此一思想的來源確是來自上述之經(jīng)論,而自融合為一的。
四、結論
以上,費了不少的篇幅,總算把壇經(jīng)中較為重要的三大思想主體提出,并就之而做了思想源流的探索工作,不過以史學的觀點來說:欲從一堆歷史資料中,借著對線索的聯(lián)系、穿引,或推演,求得一正確無誤的歷史因果或事實,是不可能的。頂多,我們只能說:可能我們借著一客觀的史學方法,得到了某個值得參考的結論。而此一結論有益于當今之人,對各種現(xiàn)象與情勢的了解與掌握,或者更好一點,對人性中的生命現(xiàn)象有更深的體悟而重做抉擇與超越,是以如果我們說壇經(jīng)思想的源流一定是如何如何,那是一極為不智的說法,我們只希望在此種工作中,如「前言」所曾提到的,能借著「傳承的線索,溯源而上,循其脈絡,究其因果,而對于其中心思想更能掌握之!谷绻覀兡芤源擞^點出發(fā),則可于此做一結論。
首先,慧能的「自性本來清凈,在自性中求解脫」的觀點是楞伽血脈所一向主張的,其中雖然四祖道信融用了 「一行三昧,念佛心是佛」以及「止觀法門」的思想,但旨趣仍不離「一切佛語心」的楞伽宗旨,到了五祖,倡「守本真心」,其理論與實踐均復歸楞伽與達摩的源流,慧能于此承襲其「心體本凈」之觀念,其「自性」思想的源流是清晰可見的,它是屬于如來藏系統(tǒng)的思想。
其次在修行方面:六祖「無相修行」方便,無疑地其源自「楞伽經(jīng)」的「無行空」或「行空」、與達摩祖師的「稱法行」,而此一修行主張,在四祖的「起信論」時代,得以確立并達于成熟,六祖立于此基,兼采「起信論」、「維摩詰經(jīng)」、「金剛經(jīng)」的類同觀念,創(chuàng)立了獨特的禪教,并輔之以其中的「無念」、「無相」、「無住」之觀點, 定為一門宗旨。的確,像六祖一樣把「無相修行」當作唯一的方便,而成為一門宗風,是史無前例的。他將修行徹底地融入生活之中,使禪門的修行活潑、生動起來,而與生活打成一片;也正因為此種獨特的「頓修」方便,使慧能與承襲五祖看心看凈的神秀禪師,一分禪門為南北二宗,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禪宗的新氣象與新風貌。不過雖然「無相修行」有著它獨特的氣質與優(yōu)異之處,但它也有著相對的缺點,那就是它「僅適利根之人」,眾生修之,極易墜入俗套而與凡人無修之行無二,此因「無相修行」不似定法修行有著一定的功課與行儀,可以提醒學人,集中心意,提撕猛省,在此種情形下,無怪乎壇經(jīng)中慧能總要不斷地諄諄告誡禪者: 「此法須行,不在口念,……迷人口念,智者心行,……莫空口說,不修此行!沽恕
主要參考書目(括號內數(shù)字系大正藏之編號)
一、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大正藏(二OO七)—敦煌本壇經(jīng)。
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大正藏(二OO八)。
三、金剛經(jīng),大正藏(二三四)—鳩摩羅什譯。
四、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大正藏(二三二)—梁,曼陀羅仙譯。
五、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大正藏(六七O)—宋,求那跋陀羅譯。
六、大乘起信論,大正藏(一六六六)—梁,真諦譯。
七、維摩詰經(jīng),大正藏(四七五)—姚秦,鳩摩羅什譯。
八、中國禪宗史,釋印順著,慧日講堂出版。
九、中國佛教思想概論,呂澄,天華出版社。
十、楞伽師資記,大正藏(二八三七)。
十一、最上乘論,卍續(xù)藏經(jīng)一一O冊,四一五頁。
次要參考書目
一、景德傳燈錄,大正藏(二O七六),宋,道原纂。
二、中印禪宗史,釋印海譯(孤峰智璨原著),海潮音社出版。
三、禪門修證指要,釋圣嚴著,東初出版社。
四、入楞伽經(jīng),大正藏(六七一)—元魏,菩提流支譯。
五、歷代法寶記,大正藏(二O七五)。
[1] 大正藏,四八冊三四五—下。
[2] 指臨濟,溈仰,曹洞,云門、法眼五家。
[3] 中國禪宗史,二四七頁。
[4] 同前,二七O頁。
[5] 大正藏,四八冊三三八下。
[6] 同前,四八冊三三九中。
[7] 同前,四八冊三一四中。
[8] 中國禪宗史,二七三頁。
[9] 敦煌本與惠昕本均僅載惠能與智常、法達、志誠、神會四僧機緣之事跡(參見大正四六冊,二OO八、二OO九兩部壇經(jīng))。
[10] 中國禪宗史,二七七頁。
[11] 同前,二七八頁。
[12]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二四四頁。
[13] 大正藏四八冊三三七下。
[14]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三。
[15]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四上。
[16]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四中。
[17] 同前。
[18] 如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四所載,求那跋陀羅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是禪宗二祖。
[19]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五中。
[20] 大正藏一六冊。
[21] 大正藏三二冊五七七下。
[22] 大正藏三二冊五七九上。
[23] 大正藏三二冊五七九下。
[24]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六下。
[25]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八上。
[26]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八上。
[27]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八下。
[28]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九上。
[29]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六下。
[30] 卍續(xù)藏經(jīng)一一O冊四一五a頁上。
[31] 同前。
[32] 卍續(xù)藏經(jīng)一一O冊四一五b頁下。
[33] 中國禪宗史,五六頁。
[34] 同前。
[35] 呂澄「中國佛教思想概論」二三四頁。
[36] 大正藏一六冊五O二下。
[37] 大正藏一六冊四八八下。
[38] 大正藏一六冊五一二下。
[39]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五中。
[40] 事見景德傳燈錄卷三達摩章(大正藏五一冊二一九中)慧可章(大正藏五一冊二二O下)。
[41]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七上。
[42] 大正藏八五冊一二八七中。
[43] 大正藏八冊七二六下。
[44] 大正藏八冊七二八上。
[45] 大正藏八冊七二七下。
[46] 大正藏八冊七四九上。
[47] 大正藏八冊七五二上。
[48] 卍續(xù)藏一一O冊四一五b上。
[49] 卍續(xù)藏一一O冊四一五b上。
[50] 卍續(xù)藏一一O冊四一六a下。
[51] 大正藏一四冊五三八中。
[52] 大正藏一四冊五四O上。
[53] 大正藏一四冊五四一下。
[54] 大正藏一四冊五四五中。
[55] 大正藏一四冊五四六上。
[56] 大正藏一四冊五四六上。
[57] 大正藏一四冊五五六中。
[58] 大正藏三二冊五七八中。
[59] 大正藏三二冊五八O下。
[60] 同前。
[61] 同前。
[62] 大正藏三二冊五八一上。
[63] 大正藏三二冊五七六上。
[64] 大正藏三二冊五七六中。
[65] 大正藏三二冊五七六中。
[66] 大正藏三二冊五七六上。
[67]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二四五頁。
[68] 大正藏八冊七二六下。
[69] 大正藏八冊七四九下。
[70] 大正藏五一冊一八五上。
[71] 大正藏五一冊一八五中。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與禪文化的影響
- 下一篇:以禪宗方法整理《壇經(jīng)》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