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
《佛遺教經》,簡稱《遺教經》,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容的概括總結,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詳情]
如何依教修學?《佛遺教經》這樣說
《黃帝內經》是黃帝和他老師的對話,他問他的老師一些重要、關鍵的問題,他老師告訴他:要齋戒,要用心齋的方法去修行。齋戒沐浴大家都以為是洗澡、沐浴、換衣服,然后吃素,然后很清凈。那個是外在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要潔凈,這叫心齋。
在《莊子》“人間世”里面講到了這個問題。禪宗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回光返照,見到認識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王陽明說得非常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正所謂南岳慧思大師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這是我們應當依教修學,依照《遺教經》所說,釋迦如來所說,我們的六根對五欲六塵的牽纏必須從心地上去制伏,調伏其心。
中國古人非常強調修身,一個人要獲得身心的健康,根據中國古代養(yǎng)生的一個方法,要做到“馭欲、養(yǎng)情、明理”,控制好自己的七情六欲,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現(xiàn)代社會許多人都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所以有人提出21世紀心理疾病是這個世紀最大的問題,百分之八九十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緒引起的,過于激動、悲傷都會傷害身體。在北京有時跟大夫聊天,一位很高明的中醫(yī)大夫說,很多病人不是病死的,是嚇死的。一檢查出來,生病了,被嚇得情緒不好,病情惡化,身體垮了。情緒很重要,自信心很重要。
第一天的時候,宗性法師告訴我們大家:“有信仰就有了希望。”一定要有信仰,有了三寶加被,自力和佛力的加被,我們就會有希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內心的問題很復雜,佛法恰恰就是解決內心問題的方法。
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說:“我們已經征服外太空,卻無法征服人們心里的太空。”的確,科技再發(fā)達,只能了解物質世界,而心靈世界是無法了知的,只有通過修行,才能完成。據保守統(tǒng)計,二十多年來,全球范圍內成功企業(yè)家有1200多位自殺,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信仰,不懂得駕馭金錢、不懂得禍福相依、不懂得無常。人為什么要有信仰,要修行?所以國家領導人提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這是非常偉大英明的決策。你看社會在進步,科技發(fā)達,物質豐富。發(fā)明了各種機器,本想機器多了,有些事情讓機器做,我們人就可以休息了。但是不想,機器越多,我們時間就越少。
在地鐵里注意到一種現(xiàn)象,全部都是在玩手機。有一次在地鐵里,我在看書,所有的人都在玩手機,他們都在看我這個和尚怎么還看書?就象靜波法師說的:不正常的變成正常的,正常也會變成不正常的。你說手機好不好,手機非常好,里面什么內容都有,可以上百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百度知,一百度就都有了。有了手機之后大家越來越忙,一家人聚會,沒有時間交流,都在忙著搶紅包。搶到忘乎所以,搶到開車車毀人亡,結果人沒了錢還在。所以我們要懂得駕馭世間種種的外物的欲望。
我們內心的不安定,源于貪欲之重,欲壑難填,患得患失!金剛經》通過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相”,以及《心經》通過短短268字,其中就有22個字是“無”字和“不”字,通過否定的方式來破除眾生的執(zhí)著。
人生就象《黑客帝國》,夢幻一場;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孰真孰假,認識到人生的真相之后,便能回歸內心的寧靜。
解脫道的重點是勤修三學、息滅三毒,我們一切行為都要攝持在解脫道上,才與法相應。如果貪著種種世間事業(yè),便會本末倒置,偏離本位,甚至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執(zhí)著種種名譽、地位、財富、權利這些世間利益,基本上都是生死因緣!佛陀告訴我們,只要你去成辦它、經營它、維持它,你的精力都在那個上面,最后你的本份沒有做。所以成天驢事未去,馬事又來,整天纏繞在里頭,就沒辦法騰出身心來修道,所以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
孔子給顏淵舉過一個例子:你看有一個賭博的人,他下了很大的賭注,用稀世珍寶、黃金瑪瑙下賭注,他賭的時候就心驚膽戰(zhàn)、不得自在。一位窮人用一個瓦片下賭注,他賭得心安理得、無所畏懼。為什么他輸也就輸了個瓦片,下賭注重的輸?shù)脑捑褪禽數(shù)脙A家蕩產。修道也是一樣的,看我們下的是什么賭注。甚至人生就象下棋,一招不慎,滿盤皆輸。修道亦復如是,阿彌陀佛!
互動環(huán)節(jié)
信眾提問:阿彌陀佛!廣欽法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佛法未衰,人心已衰。”現(xiàn)在是末法五濁惡世,就象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現(xiàn)在通過眼睛帶動意引發(fā)欲望的影像途徑越來越多,包括食物也是前所未有,在古時也沒有那么多的條件,這也是末法的一個必然現(xiàn)象。欲望越來越多,成道的人越來越少。人心的衰微有沒有一個具體的象征?怎么有一個具體對治的辦法?
真體法師: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就是對治這個問題:大家修行要多聞薰習、親近善世、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環(huán)境很重要,因為凡夫心隨境轉,我們一定要找一個好的環(huán)境,找一個好的同行善友,這是非常關鍵的。朋友圈很重要,手機加了很多朋友圈,朋友圈里沒有朋友,全是圈。一定要以善友為伍,以佛為善知識,還要多聞薰習,之后你才能做得到如理作意和法隨法行。你回家不到寺院里來,管不了你的心的,天天講的就是世間的人我是非、恩怨情仇;你到寺院里來可以聽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菩提心、解脫道,所以環(huán)境很重要。阿彌陀佛!
信眾提問:阿彌陀佛四十八愿里講到西方極樂的環(huán)境去了那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而且能到無生忍。在那個環(huán)境里,鳥獸也是在說法,包括那里的菩薩在一起的殊勝境界。去了那里就有一個很好的保障,是否說在五濁惡世就很難守得住這個欲望?
真體法師:在五濁惡世很難這個也是因人而異,你不能怪外面的因緣。你說現(xiàn)在這個社會發(fā)達得那么好,你不能說讓它退回去,咱們不要那么發(fā)達,還是在于自己的心。外面的因緣避免不了的,菜刀能殺人,你不能說咱們不要菜刀了,咱們以后不要切菜,這個不在于外在的。要自己能夠息諸緣務,這個就是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論里面講到的,唐朝圭峰宗密禪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里面概括了達摩祖師這樣的一個修行方法,“如是安心者壁觀”,阿彌陀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靈隱寺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