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論書,相傳為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諦譯,一卷;唐代實叉難陀重譯,作2卷;以真諦譯本較流行。 又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全文篇幅不長,只有一萬一千字左右,但它結(jié)構(gòu)嚴謹、析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影響最大...[詳情]

《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第四篇:對于一般人再次說明如何建立學佛的信心與學佛的方式

  以上第三篇「解釋分」,以下第四篇「修行信心分」。

  第一章:四種信心

  以下說「修行信心」〔[1]〕

  在對大乘佛法的真實義理的詳細解說之后,應該要再度勸說眾生來相信佛法,相信佛法中的四個重點,其一為心「真如」法為世間「根本」真相應樂親近之,其二為「佛」有無量功德定救眾生眾生應常親近之求證佛境,其三為佛「法」為真實真理若能奉行定有大利益應常修行之,其四為「僧」為正在修行之善知識應親近之學如實行。

  第二章:五種法門

  以下說「修行五門」〔[2]〕

  除了勸說眾生相信佛法之外還有五種修行法門應請眾生如實修行,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五種,禪定為止,智慧為觀,禪定智慧合為一種。

  第一節(jié):佈施修行功夫法門

  「施門」者,以無始來無明造作皆成我法二執(zhí),在執(zhí)受纏,不得解脫,以心意識力量束縛眾生輾轉(zhuǎn)輪迴,佈施法門藉由與他在眾生心意識互動,卸除法我二執(zhí),自獲解脫,當其他眾生有所需求于我所擁有之財物者,捨之,當他人有所恐懼畏佈者,助之,當他人有智慧困頓者,告知之,且不以告知得受他人恭敬之我執(zhí)為此告知之目的,若企求恭敬,則復入執(zhí)著造業(yè)輾轉(zhuǎn)輪迴,一切佈施唯為去障自利,增長菩提智慧,開顯真如法性。

  第二節(jié):持戒修行功夫法門

  「戒門」者,一切現(xiàn)象世界有種種可欲可樂之事,實皆我法二執(zhí)之無明薰習造業(yè)因緣,修行者皆應捨之,故以隨事境而來之時而戒之,就出家眾而言,應減少外務誘惑機緣,宜離群寂居亟修苦行,不應輕忽如來禁戒。

  第三節(jié):忍辱修行功夫法門

  「忍門」者,一切外人所加諸于己之價值評論,皆為種種因緣果報之必然來去,不應起念相應待之,宜隨來隨掃,愈是情節(jié)嚴重的惡語相向愈是證道助力因緣,愈是恭敬有加之禮讚,愈是障道因緣,以易激起名利貪念心故,應忍之不予回應,方是善法。

  第四節(jié):精進修行功夫法門

  「進門」者,為除卻歷劫諸苦,應勤修功德,遠離諸苦,于修行中,因諸業(yè)障現(xiàn)前障礙信心之時,更應發(fā)大誓愿,勇猛精進,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常不休廢,以免障礙成熟善業(yè)消退。

  第五節(jié):禪定智慧修行功夫法門

  以下說止觀修行功夫法門!瞇1]〕

  禪定智慧修行法門即止觀法門,此止觀合為一門,以動靜二相一相故!钢归T」者論于坐禪的方法與其所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及解決之道,「觀門」者以理性智慧生活的學佛方式。止者止息一切心意識所染之諸現(xiàn)象世界一切種種相狀對心意識所起之無明薰習力者,觀者觀察因緣生滅現(xiàn)象一切染法本來是空而生智慧心滅一切障者。此二門同時修習以觀助止以止行觀漸漸成熟得大利益。

  坐時修止念想皆熄心若馳散當即攝住,此心意識實作經(jīng)驗中事,坐起隨順修觀,于一切行中念念伺服,如此將使意識逐漸猛利,消伏煩惱,隨其利根增長,漸體法界一大緣起我與眾生眾生與佛皆一體事項在于一眾生心中,此時得生更大智慧,得有大功德轉(zhuǎn)眾生癡迷故。

  于止觀功夫修習過程中,必發(fā)智慧得大利益,唯因無明薰習業(yè)力尚未消盡,于境界中亦起邪執(zhí),于心意識中易見諸異相,于能力中易生辯才,種種事項皆復起人我法執(zhí)激起貪念諸事,此時應仍正觀心意識,知其一切種種皆仍虛妄現(xiàn)象而不受誘染,否則墮入未得終極佛境之外道氛圍中障礙成佛功德。

  于修習止觀進程中所必然生起的生命現(xiàn)象中之種種變化,乃生命結(jié)構(gòu)變化中事,修行者因貪念執(zhí)著,起種種名利好勝心,皆非真正真如境界,修行者宜自我察伺己心念頭之染執(zhí)而予制止,否則即入外道境界。

  止觀法門精勤修習者只要能不起傲慢執(zhí)著其必得種種利益,為諸佛護念、不受恐怖、不受惑亂、遠離毀謗、沒有疑惑、信心增長、遠離憂悔、捨棄驕傲、沒有煩惱、不受驚動。

  此止觀法門乃止觀并修,若人修止棄觀,易起懈怠,唯見自己,不見眾生,不欲助人,非大乘法,此時應再勤修智慧觀門,從中見出世間一切逸樂之事皆非真實,一切眾生皆受無始來苦,且不覺知,如此而生大智慧發(fā)大誓愿行種種善行功德渡一切眾生為念,依于此念此行而方有真正終極成佛境界之可以企及者。須知止觀二門必缺一不可,因眾生業(yè)障本不壞失,唯除滅淨盡,方得不退轉(zhuǎn),否則于一切境界中皆有無明薰習障道因緣,隨時都有墮落之可能。

  修行者于此一世界修證佛法之時,若畏懼信心不夠,不能持續(xù),則有淨土法門,專意念佛,得生該世界,時見諸佛,令信心不退故。

第五篇:對所有人說明以起信論所述佛法修學的好處

  以下說「勸修利益分」〔[2]〕

  大乘法門已盡說如上,如有眾生欲習佛法,則依此論必成正果,如有眾生得聞此論不生怯懦,則必為能發(fā)揚佛法之大境界人物,假使有人于一噸飯時間的長度認真思考此論所述之佛法,則其功德過于已以佛法佈施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人者,假使有人于一日一夜中實行此論之所述諸善法,則其功德稱說不盡,若有眾生毀謗此論,則其罪業(yè)苦果將經(jīng)無量劫。

  此論所述正義,一切如來依成正覺,一切菩薩緣入佛智,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諸佛皆以此論正義而得成佛,是故眾生應勤修學。

  討論:

  為何修習《大乘起信論》佛法會有如此多的大利益?說利益者實非利益,只是回歸生命真象而已,生命主體在無明業(yè)染中之一切構(gòu)作其實皆是虛妄構(gòu)作,因其虛妄,現(xiàn)象世界中的諸欲樂之事其實皆有背后的無窮苦果,只眾生于薰習境中而不自覺,如能得聞佛法,知虛與實,而能改變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認識,而能由迷轉(zhuǎn)悟,開始修習,則終有成佛之可能,在成佛歷程中,現(xiàn)象世界之虛妄相將逐一消滅,虛妄現(xiàn)象中之任何福報實皆亦仍虛妄,無論有多少利益皆非真利益,皆將還滅,在其還滅境中所見之真境界才是真利益,當實者與虛者對照之時,任何功德皆顯現(xiàn)無窮廣大相,虛相境界無論多麼龐大亦仍只是虛相,一念心入真如勝過世間一切榮華富貴相!洞蟪似鹦耪摗氛墙虒廊擞擅赞D(zhuǎn)悟之論著,有能真心了悟者,其對生命之價值豈是可以計數(shù)之量,故而利益無邊。

結(jié)語:

  本文就《起信論》全文進行了作者自己的理解與詮釋,建構(gòu)了作者自己的《起信論》哲學問題意識及其解答,尚未對佛學史上各家《起信論》義學討論之觀點進行比較,此實作者自已于中國哲學史及佛學史研究歷程中的一個階段性工作,雖有掛一漏萬之失,卻亦為一大緣起中之必要歷程,謹述如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