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傳第十一卷
玄奘法師傳第十一卷
奘師一行人離開突厥,向西行四百余里,抵達千泉(今俄伏龍芝之西百公里處)。這里數(shù)百里內,既多池沼,又林木茂盛,氣候涼爽,是可汗的避暑勝地。自千泉再向西行一百五十里到達怛邏斯城(今塔拉斯),往西南走二百里到達白水城(今沙蘭),再往西南走二百里到達恭御城(今土爾其斯坦附近)。接著往南走五十里到笯赤建國(今奇姆肯特),往西走二百里到赭時國(今塔什干),國的西面臨著葉河(今錫爾河)。又向西走了一千多里,到達窣堵利瑟那國(今胡疆),國的東面臨著葉河,葉河發(fā)源于蔥嶺北原,往西北流入咸海。
從這里再往西北方向行,走進了一塊大沙漠,這是蔥嶺以西中亞的大沙漠,一路行來,絕無水草,只能循著人馬遺骸,覓路前進。走了五百多里,終于到達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颯秣建國的國王和百姓都信奉拜火教,不信佛教。雖然有兩座寺院,但從沒有僧侶住持,如果有路過的客僧想要投宿,胡人就拿火燒逐,不許停住。因此奘師剛到時,國王雖然也接待他,但不是出自內心的歡迎?墒墙涍^一個晚上,奘師為他們解說人天因果與恭敬三寶能增長福報的道理以后,國王很是歡喜,從此態(tài)度大變,不僅請授齋戒,接待也更殷勤了。
可是,奘師有兩位隨行的小沙彌,不知道這里的風俗,仍跑去寺院禮佛,結果遭人拿火驅逐。沙彌逃回宮,把經過告訴了國王。國王很生氣,下令拘捕肇事的人,并且要當眾砍斷他們的手。奘師不忍,急忙勸阻。國王于是遵從奘師的意思,免去他們斷手的處罰,只是重重鞭笞后把他們趕出都城。從此全國上下對奘師都非常恭敬,并紛紛請求皈依三寶。奘師于是權充寺院住持,在當?shù)貑⒔?a href="/remen/fa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法會,剃度僧眾,使許多事火外道紛紛棄邪歸正,把不良的風俗慢慢改善過來。
離開颯秣建國后,奘師一行人繼續(xù)向西行三百余里,至屈霜尼迦國(今撒馬爾罕西南附近)。又西行二百余里,至喝捍國(又名東安國,今澤拉夫善河之北)。又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國(今布卡拉)。又西行百余里,至伐地國(今阿姆河岸)。再西行五百里,至貨利習彌伽國(今阿姆河下游兩岸地區(qū))。再向西南行三百里,至羯霜那國(今撒馬爾罕西南附近)。再向西南行二百里進入山路,路險難行,只能一人通行,又沒有水草,這樣山路走了三百多里,至鐵門峰(今德爾班)。
這鐵門峰或稱塞鐵門,是當時西突厥最險要的關塞。因山壁狹峭,而崖石多屬鐵礦,故順著地形之便,在此造了一個鐵門,并于其上懸掛鐵鈴,此即鐵門峰命名的由來。
出了鐵門,就進入睹貨羅國(今阿富汗北部與撒馬爾罕西南部一帶)。再走幾百里渡過縛芻河(今阿姆河),即到活國(今昆杜茲),此為葉護可汗的長子呾度設(設是官職的名稱)的封地,其妻可賀敦(是王后的尊稱)為高昌國王的妹妹。這位高昌王妹自從聽說其兄有書信托奘師帶來以后,便日夜翹首等待,只可惜未能等到奘師抵達,便先病逝。奘師抵達時,恰巧呾度臥病在床,聽說奘師從高昌來,又得國王親筆信,便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和兒女等嗚咽哭泣不止。半晌,才對奘師說道:“弟子一見法師,精神就覺得好了許多。請法師暫在我這里住下,過些時等我病好了,再親自送法師到婆羅門國去吧!”不久,來了一位婆羅門僧人,為呾度誦咒,呾度的病果然漸漸見好。
奘師正準備出發(fā),活國忽然發(fā)生政變:呾度設新娶的妻子年少貌美,和呾度設的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特勒私通,居然用毒藥害死了丈夫。呾度設死時,高昌公主所生的王子還很年幼,于是就被特勒篡位,自立為設,并以新繼母為妻。奘師因遇到這不幸的國喪,只好在那里多留了一個多月。
在這期間,奘師與一位曾游學印度,在蔥嶺以西被推崇為法匠的沙門達摩僧伽交往。這位高僧起初對奘師很傲慢,他的門徒對法師亦輕視?墒呛髞磙蕩焹H就小乘教義婆沙論等問題,與他辯論,便使他折服。從此便與奘師相見歡喜,門徒亦多生慚愧,處處譽贊奘師不已。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