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裕 (道俗俱伏)
靈裕 (道俗俱伏)
“現(xiàn)在不能出家,這一輩子就完了。”七歲的靈裕嘆息說。他的出家的請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絕了。
靈裕一生下來,就與佛門有緣。每次遇到僧人,小小靈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后躬身施禮,把自己手里拿著的舍不得送給小伙伴的心愛之物送給僧人。一聽到屠宰的聲音,他就覺得那刀好像是扎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難忍。靈裕六歲的時候,就向父母提過出家受戒的要求。父母那時瞪大了驚異的眼睛看著靈裕,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六歲的兒子會提出如此不同尋常的請求,父母早就把振興門第的希望寄托在靈裕的身上,他們怎么會允許靈裕出家呢!的確,靈裕太聰明了。千余字的文章,小靈裕一看就能背誦,《孝經(jīng)》、《論語》等,初讀就文詞俱明。
靈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絕后,他就想尋找時機,逃出家門。十五歲的時候,靈裕做好了準備。但這一年,父親得了大病,靈裕只得留下來侍候。父親的病,使家人每天為他請醫(yī)拿藥,晝夜看守,而父親則被病折磨得死去活來。靈?吹竭@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這樣的苦難是無盡的,人生毫無歡樂可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靈裕投身佛門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父親的病稍一好轉,靈裕就不辭而別,到應覺寺投明寶禪師出了家。
剛入佛門,靈裕就手拿經(jīng)卷對天發(fā)誓:
“我要真心誠意學法,窮盡三藏的微言大義!”
靈裕先后從明寶、道憑等五位禪師學法,學習了《地論》、《四分戒》、《僧祇戒》等經(jīng)典。
北齊文宣帝弘揚佛法,召集天下英才講法,眾高僧大師前來投奔。靈裕借此時機前去學法。他跟從安、游、榮三法師聽《雜心論》,向嵩、林二法師學習《成實論》。靈裕自己則專門研究《華嚴》、《涅槃》、《地論》等。他每學一經(jīng),都要搜尋多種版本,探討其間的異同,從善而學。
經(jīng)過這一番學習,靈裕透徹地理解佛經(jīng)的義理。接著,他又開始向眾僧傳講佛法。
靈裕宣講佛法,其意并在佛經(jīng)的章句,而是注重其主旨,讓人領悟佛理的根本。有時他為講一字,要用幾天的時間,有時一次講幾卷。在宣講中,靈裕揭示了佛理的玄妙之意,使聽者心領神會。為此,前來投奔靈裕的人很多,眾人都稱他為“裕菩薩”。
靈裕講法,從不隨意而行。如果遇有講席,定要鄭重邀請,靈裕才登法席。曾經(jīng)有一次,靈裕講到一半時,突然拿起錫杖和衣服就要走。講席主人很恐慌,上前深施一禮。
“法師為什么突然停講,弟子有何失禮之處,請法師明示。”
靈裕說:“弘法就要消除自己的惡行,現(xiàn)在施主惡跡仍在,我在此處講法,有辱于佛門。”
原來,主人種了四十畝韭菜,靈?吹胶,才起身要走的。僧人戒律上有禁食葷食的要求,韭菜是葷食之一,所以靈裕說講席主人有惡跡。法席主人明白原因后,請求靈裕說:“法師還是講下去,這個惡跡容易除去,不要為此擔心。”說完,立刻請村民用犁鋤掉了韭菜。
僧人們到一起聽講法,在休息時彼此之間常開玩笑。但每當靈裕在場,眾人無不肅然。下座僧人因靈裕嚴肅剛直,往往不敢前去參問。
靈裕一心只在佛法,一點也不關心世俗的名利之事。文宣帝建寺院,屢次下詔,要召一位德高之人做住持,國家供給日常所用。靈裕因被眾僧稱為最富德行之人,皇帝多次請他前去。靈裕推辭說:
“這件事的意義重大,我的德行不夠。陛下以此利相賜,接受者可以榮耀一時,可這不是我想得到的。如果您把有利于眾生的道法賜給我,我會毫不猶豫地接受。”
后來,皇后得了病,要眾僧誦經(jīng)消病。大家一致推舉靈裕為法主,首先登席講法。這時,有一只公雞,隨眾人一同聽靈裕講法。靈裕講完后,雞大聲鳴叫著飛到西南面的樹上,一夜后就死了。不久,皇后的病也好了。眾人都說,這是靈裕法師的道法高深所得到的感應。宮中賜給靈裕袈裟三百件,靈裕把它分給眾僧。
周武帝滅佛時,靈裕扮成俗人的樣子。他穿著缞衣,頭戴绖麻帶,就如同死了父母一樣。靈裕發(fā)誓,在佛法復興之時,他才要恢復舊裝。
靈裕領著二十多個僧人住在一起,晚上談佛理,白天做俗事。學習佛經(jīng),鉆研其深奧的含義,隨時記錄心得體會。當時正處在艱難時期,無法得到糧食。靈裕于是寫了一本占卜的書,讓人用這本書算卦換糧,每天可以得到二升米,并以此為限度。后來人們聽說這本書能夠預告未來,前來求問的人很多,得到的米也逐漸增多。靈裕知道后說:“我們占卜得米,是為了糊口修法,現(xiàn)在竟然以掙米為目的,真是得小失大。前人曾有在刀口上舔蜜而傷了舌頭的說法,看來今天應驗了。
靈裕把占卜的書要回來,當著眾人的面燒掉。第二天他親自去算卦,一會就得到二升米,然后卷席而歸。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靈裕仍然學法不輟。
隋朝建立后,佛教得以振興,靈裕繼續(xù)他的弘法之業(yè)。
隋文帝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開佛法講席,邀請各地僧人前去講法,靈裕做了首席。當時聽講有一千多人。文帝此時下詔設僧官,職位大約相當于都統(tǒng)。樊叔略推舉靈裕,靈裕推辭說:
“都統(tǒng)所需的德行,并不是我靈裕這種德行,都統(tǒng)所需的才能,也不是我的才能。既然我的德才都不是都統(tǒng)所需的,這事我確實難以從命。”
靈裕又請求到燕趙弘法。靈裕在燕趙五年間,弘法遍及各地。
開皇十一年,文帝敬仰佛教,要請高僧到京城弘法。文帝聽說靈裕名滿天下,于是下詔說:
“尊敬的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我尊崇三寶,歸依佛法之心真切。愿意弘揚佛法,保護佛教。法師德行精深,理義淵博,通曉佛典,能夠引導眾生,道俗尊敬。我想把京師做弘揚佛法的福地,讓天下人歸慕,讓四方人都以它為中心。因此,想請法師與我共建弘法大業(yè),法師應了解我的意思,早日入京。”
開皇十年,靈裕曾在洛州靈通寺的院子里得一封信,上面預示著靈裕未來的命運,說他要在咸陽遭厄運,F(xiàn)在靈裕得到文帝的詔書,他想厄運可能要來了,因為京城畢竟距咸陽不遠。靈裕當時可以借口患病不去,可他又想這是弘揚佛法的好機會,就不顧信中所示,步行向長安進發(fā)。
靈裕到長安后,皇帝派人前去慰問,讓他住在興善寺。文帝又下詔讓有司召集全國有聲望的僧人,商議統(tǒng)一佛教的事。眾人商議時都表示贊同。靈裕卻說:
“佛家各派本來是相通的,只不過是各奉佛典不同罷了?哪里用得著這樣呢?”
靈裕又覺得在長安弘法有所不利,就上表文帝,請求回去。文帝看過表奏,答應他的請求。此時,仆射高頻等仍想建立佛教的大一統(tǒng),又上表文帝讓靈裕留下。靈裕得知此事,非常氣憤:
“一國之主,本不應有二言,F(xiàn)在又讓我留下,這于情理不通。”
靈裕又對門人說:
“帝王大臣,我不想離他們太近,那樣只能使他們侮辱你,而且輕視佛法。離他們遠一點,卻可以讓他們對你尊敬一些。我考慮再三,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接著文帝又三次傳旨,請靈裕商討一統(tǒng)之事,靈裕借故推辭。不得以,文帝對大臣功威說:
“我知道靈裕法師剛正梗直,是一個想得到自在的人,我們不應該強迫他。”
于是文帝又傳旨,讓左仆射高頻、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管賀若弼等人,前去拜訪靈裕,宣讀了文帝的圣旨,代文帝改懺罪。同時,賜給靈裕綾錦三百匹,而且為他在山中建寺,文帝親自題寫匾額,起名叫靈泉寺。
靈裕在靈泉寺,文帝常常寫來詔書,表示問候,不斷地賜給靈裕許多東西。由此看來,靈裕出京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靈裕從靈泉寺移居演空寺,在寺中大力弘揚佛法,修持佛道。想學佛法的人,往往不辭勞苦地到寺中請教。一時間,學法者達上千人。靈裕傳人佛法,教誨有方,常以大德們的事跡為典型,讓學法者向他們學習。
有一個沙門將要返回故地傳法時,來向靈裕告辭。向靈裕請求:“愿聽您一言,切中佛法的要害,使我能依它理解佛法修持佛道,長久受益。”靈裕說:“你來的時候,我曾對你說過,在你走的時候,我一定贈給你有用之物。”這個僧人上路時,靈裕給他一本書:
“經(jīng)、誥、禪、律,恐怕會使你的心混亂不堪。這里有一本《高僧傳》,你拿去作為榜樣,可以長久使用。”
這個僧人還鄉(xiāng)后,以此傳為借鑒,體悟到了佛法的妙處。
曾經(jīng)有一次,靈裕去聽慧遠講法。在講授的中間,靈裕突然高聲說:
“慧遠談佛經(jīng)的注解講法事,而讓眾僧修道,簡直是魔說!”
在座的人震驚而起,紛紛斥責靈裕;圻h快步走向靈裕,靈裕對他說:
“我聽說仁者弘法,總是以身作則,以傳示范。因為學法之人,是希望有榜樣的。”
慧遠流淚施禮接受。
靈裕行為清貞潔凈,正氣凜然。他自入佛門以來,就能夠持律自守。而且年齡越大持律越嚴,俗情愈減。
母親得病,靈裕前去探望。走到中途,聽說母親已死,就不再前往。他嘆息說:
“我來看母親,現(xiàn)在還看什么呢?還是回到寺中,為我的來生做準備吧。”
在年近六十時,靈裕所在寺院已有兩堂僧人,靈裕卻從未有過自己單獨的居室。遇到言行有違犯僧規(guī)的,靈裕常常讓他出眾,當面給予訓誡。不是經(jīng)律中所允許的,寺廟中決不許女人停留。女人住的房屋,靈裕從不讓僧人進去。只有在講法時,才讓女人入寺中聽法,而且要后入先出。靈裕要求眾僧不要穿綾羅綢緞,看到服裝不合規(guī)格的,他一定會當眾處理。
一次,靈裕與人探討清名和小利問題。靈裕說:
“我聽說君子爭名,而小人爭利。”
“名本是從利來。”對方說。
“但得了小利,就失去了清名。”靈裕說。
那人說:“這種人是假做善相。”
靈裕反唇相譏:“這也遠勝過真心去做壞事者。”
人們把他的這段話傳為佳言。
鄴下人有諺語稱贊靈裕:衍法師伏道不伏俗,裕法師道俗都伏。
隋文帝仁壽(公元602或603年)年間,文帝下詔,把舍利分到各州。當時,出現(xiàn)了許多奇特之象,人們都認為是吉兆。靈裕說:“白花、白樹、白塔同時出現(xiàn),我看是兇兆。”
眾人不信。不久,獻皇后和文帝相繼去世,全國人都穿白衣,證明了靈裕之言。
相州刺史薛胄所住屋子的地基忽然變成了玉,胄認為這是瑞兆,于是設齋慶賀。靈裕說:
“這是琉璃,要慎重,不是福象。”
薛胄沒有聽靈裕的話。后來楊諒起兵叛亂,薛胄被流放到邊疆,才想起靈裕的警告?但已經(jīng)是追悔莫及。
仁壽末年(公元604年),在寒陵山建浮屠塔。在建到四層時,靈裕在一天早上催促眾人說:
“恐怕事情有變,應該晝夜不停地施工。”
果然,將要建到頂層時,趕上晉陽事發(fā),上面下令停建。靈裕也在第二年死去。
靈裕知道他要離開人世時,就向弟子們進行教誨,讓他們行善戒惡。在死前第七天的早晨,靈裕提筆做詩二首。
第一首是:
初篇哀速終
今日坐高堂,明朝臥長棘。
一生聊己竟,來報將何息。
第二首是:
其二悲永殯
命斷辭人路,骸送鬼門前。
從今一別后,更會幾何年。
靈裕去世的那天晚上,他對侍者說:“痛在后背,我要走了。”三更時,眾人只覺得異香滿室。非常驚異。此時,靈裕已入禪定,口中念著佛的名字,一直到天明,最后氣斷而逝。那年,靈裕八十八歲。眾人哀痛不已,隨之把靈裕葬在靈泉寺側,并建塔紀念。
后來,有人為靈裕在寶山建了一個石龕,名叫金剛性力住持那羅延窟,上面刻有法滅時的圖,寫著靈裕的事跡。山幽林靜、語言懇切,事跡昭彰。每年春天到山中游覽的僧人,都要去談龕上的刻文,對靈裕無不佩服萬分。
- 上一篇:慧遠 (冒犯天威)
- 下一篇:僧稠 (嶺東第一禪)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