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云門宗
云門宗在北宋時相當活躍,與臨濟宗并駕齊驅。
文偃弟子有香林澄遠、德山緣密、白云子祥等,而以澄遠為上首。澄遠傳智門光祚。光祚門風險峻,弟子眾多,著名的有雪竇重顯、延慶子榮、南華寶緣等,進入云門“中興”時期。
重顯(980-1052),俗姓李,遂州(今四川遂寧)人。幼年出家,后投光祚,參學五年,盡得其法。一日問曰:“不起一念,云何有過?”光祚以拂子打之,遂“豁然開悟”。此后又游歷各地,于乾興元年(1022)住明州雪竇山資圣寺,長達三十一年。其時“宗風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號云門中興”(《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他受汾陽善昭影響,撰有《頌古百則》,把宋初的頌古之風推向高潮,對文字禪有推波助瀾之功。故后來心聞曇賁禪師指責說:“雪竇以辯博之才,美意變弄,求新逐巧,繼汾陽為《頌古》,籠絡當世學者,宗風由此一變。”(《禪林寶訓》)他還著有《瀑泉集》、《祖英集》、《頌古集》、《拈古集》、《洞庭錄》、《開堂錄》等多種。其得法弟子有八十余人,而以天衣義懷為上首。
義懷(989-1060),俗姓陳,永嘉樂清(今屬浙江)人。受重顯印可后,先住無為(今屬安徽)鐵佛寺,又住越州(今浙江紹興)天衣寺。他主張禪凈一致、禪教融合。門庭十分興盛,得法弟子有八十余人。重要法嗣有慧林宗本、法云法秀等。宗本(1020-1099),俗姓管,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十九歲出家,得法后,先住蘇州瑞光寺,后住杭州凈慈寺。元豐五年(1082),奉詔住汴京(今河南開封)慧林寺,受神宗召見。法秀(1027-1090),俗姓亭,秦州隴城(今甘肅秦安)人。十九歲試經(jīng)得度,于義懷處證悟,受印可。曾于江蘇、江西一帶住持寺院多處,后應詔住汴京法云寺。
延慶子榮門下著名禪師有圓通居訥。居訥(1010-1071),俗姓蹇,梓州中江(今屬四川)人。十一歲出家,因參子榮而密契心要。停留十年,道望日重。先后住持廬山歸宗寺和圓通寺。慶歷四年(1044),歐陽修被貶滁州后游覽廬山,與居訥相見論道,因居訥“出入百家而折衷于佛法”,使之“肅然心服”;实v(1049-1053)初,有詔請他住持汴京凈因寺,他以疾堅辭,并舉大覺懷璉以代。
佛印了元(1032-1098)是開先善暹弟子,宋神宗時的云門宗著名禪僧。他俗姓林,饒州浮梁(今屬江西)人。未入佛門前,業(yè)已“五經(jīng)略通大義”,精通儒學,擅長詩文書法。曾住持廬山歸宗寺、鎮(zhèn)江金山寺、江西云居寺等,“凡四十年間,德化緇素,縉紳之賢者多與之游”(《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九)。他與蘇軾兄弟、黃庭堅等著名文人交往甚深,應酬文字頗多。他還與理學家周敦頤結青松社,自為社主。兩人“相與講道,為方外友”。神宗曾賜高麗磨衲、金缽。
契嵩是北宋云門宗的另一重要禪師。他除了著有《輔教編》,還著有《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論》、《傳法正宗定祖圖》,以確定禪宗二十八祖說。
自東漢起,印度、中亞以及西域一帶來我國譯經(jīng)傳教的僧侶日漸增多,他們曾帶來有關佛教傳法世系的傳說,這些在我國佛教史籍中不乏載錄。其中與禪宗有直接關系的是所謂《付法藏傳》,又名《付法藏因緣傳》。它的作者說法不一,據(jù)宗密說,當為“西域賢圣所集”。它前后共被譯過三次,第一次是劉宋文帝時由釋寶云譯出,名《付法藏經(jīng)》;第二次是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462)由釋曇曜譯出;第三次是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472)由西域沙門吉迦夜譯出!陡斗ú貍鳌酚浭隽酸屽饶材崾攀篮笃涞諅鞯茏幽υX迦葉、阿難、商那和修、優(yōu)婆毱多、提多迦、彌遮迦、佛陀難提、佛陀蜜多、脅尊者、富那奢、馬嗚、比羅、龍樹、迦那提婆、羅睺羅、僧伽難提、僧伽耶舍、鳩摩羅馱、阇夜多、婆修槃陀、祖摩奴羅、鶴勒那、師子的傳法世系。
《付法藏傳》譯出后,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便以它為基礎,在他所著的《摩訶止觀》一書中,陳述了“西天二十四祖”,始于迦葉終于師子,加上末田地,仍計二十四人。但禪宗系統(tǒng)的僧侶則否認天臺宗所信奉的《付法藏傳》二十四祖之說,提出了另一世系,即“西天二十八祖”說。
二十八祖說始于唐代釋智炬的《寶林傳》。天臺宗人宣稱,《寶林傳》所列最后四祖的名字是杜撰的。他們說,因為智炬看到《達摩多羅禪經(jīng)》中列有九人,第八名達摩多羅,第九名般若密多羅,于是就在“達摩”上增“菩提”二字,把菩提達摩移居般若密多羅之后,又取其他地方二人的名字婆舍斯多和不如密多置于第二十四祖后,便成了二十八人(仍以摩訶迦葉為初祖)。至宋初《景德傳燈錄》撰成,禪宗二十八祖說逐漸定型。契嵩著書,是對二十八祖說的再次肯定。他的著作因受仁宗皇帝敕賜入藏的優(yōu)禮,最終使該說成為定論。為菩提達摩的祖位尋找更為充實的理由,《景德傳燈錄》于菩提達摩名下注曰:“本名菩提多羅”;《正宗記》又改曰“初名菩提多羅,亦號達摩多羅”,并于《定祖圖》菩提達摩名下注曰:“其名稱呼不同,如達摩多羅,凡三四說。”
宋代天臺宗僧侶子防、從義等人從本宗立場出發(fā),曾對禪宗定祖說予以激烈反對。他們不僅認為二十八祖沒有根據(jù),而且連帶指出禪宗所傳“拈花微笑”、“只履西歸”、“立雪斷臂”等故事也純屬虛構。天臺宗重視止觀雙修,為了突出自宗的淵源流長,他們把學統(tǒng)上溯到印度龍樹。因此,天臺宗和禪宗不僅在禪法上,而且在祖統(tǒng)上發(fā)生矛盾,絲毫不難理解。事實上,無論是天臺宗的二十四祖說,還是禪宗的二十八祖說,都缺乏事實依據(jù)。宋人陳舜俞《明教大師行業(yè)記》指出,契嵩撰《正宗記》和《定祖圖》,乃是“慨然憫禪門之凌遲”。但是,從加強宗派地位的角度看,契嵩的定祖說,對禪宗有重要的貢獻。
云門宗自南宋起開始衰微,至元初其法系已無從查考。
- 上一篇:云門宗禪詩研究(一)
- 下一篇:云門宗八要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