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胡適論禪

  佛教有三大法門:(一)戒,(二)定,(三)慧。“戒”是守戒,最高限度為十戒(按:根本五戒,沙彌加五為十戒),后又有和尚戒(比丘僧具足二百五十戒),尼姑戒(三百五十戒),居士戒(即菩薩戒,重十,輕四十八),從戒生律,于是成為律宗。次為“定”,就是禪,也就是古代“瑜伽”傳下來的方法,使我們心能定住不向外跑。第三部分為“慧”,所謂“慧”,就是了解,用知識上的了解幫助我們?nèi)ザ。從表面上?禪在第二,其實不然,禪實在能包括“定”“慧”兩部分。如說禪是打坐,那種禪很淺,用不著多說。因為要用“慧”來幫助“定”,“定”來幫助“慧”,所以有人合稱“慧定”。在中國禪宗,“慧”包括“定”,“慧”的成分多,并且還包括“戒”;在印度,則“定”包括“慧”,“定”的成分多。

  關(guān)于印度禪的方法,計有五種:第一個方法最淺顯,便是“調(diào)息”,佛書中叫做“安般”法門。“安”(ana)是“入息”,“般”(Pana)是“出息”。“安般”的意思,就是用一定的方式——手和腳都有一定的方式,如盤膝打坐使人坐著舒服,以調(diào)和呼吸。這種調(diào)息的方法,又可分為四項:

  (一)“數(shù)”,就是從一到十來回的數(shù)著自己的呼吸,以避免四圍環(huán)境的擾亂,使心能夠?qū)R弧?/p>

  (二)“隨”,便是心隨鼻息跑,所謂念與息俱,使心不亂。

  (三)“止”,就是看鼻息停止在什么地方;中國道家向有所謂“視息丹田”,即此。

  (四)“觀”,就是客觀一點,把自己的元神提出來,看看自己到底怎樣,比方牛在吃草,牧童卻站在旁邊看;又好像一個人站在門口,對于過路的人,某是張先生,某是李小姐,都能認識。總括一句,以上都是“安般”法門,其方法有“數(shù)”“隨”“止”“觀”。

  如果一天到晚,老是打坐,容易出亂子。譬如在打坐的時候,忽然涉想某人欠我的債,或戀愛的事情,或可惡的人與可惡的事,心更不定了。在這時候,非數(shù)息所能為力,所以還要旁的方法來幫助,即靠“慧”——知識——來幫助。所以第二個方法叫做“不凈觀”所謂“不凈觀”,就是用智慧想到一切都不干凈。譬如當(dāng)我們涉想某某漂亮的小姐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到她身上是如何的不潔凈,鼻子里都是鼻涕,嘴里都是唾沫,肚子里都是腥血等不潔之物;并且到她死后,桃色的臉龐也瘦成白皮夾腮了,烏云般的頭發(fā)也干枯了,水汪汪的眼睛也陷落了;到了尸體爛了之后,更是怎樣的腐臭,怎樣的變成骷髏。如此,我們也就不想她了。漂亮的小姐,金錢,地位,都作如是觀,自然這些念頭都會消除凈盡。

  第三個方法叫做“慈心觀”。所謂“慈心觀”,便是訓(xùn)練你自己,不但愛人還要愛一切物。如當(dāng)不安定的時候——生氣的時候,一作“慈心觀”,便會不生氣了。但有時還不能制止,所以又有第四個方法。

  第四個方法就是“思維觀”,就是憑我們理智的了解力來解決一切。常言道“無常一到,萬事皆休”。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任何物件,都是不能永久存在的,都不過是九十幾種元素所湊成,將來都要還為元素的。比方有人罵我,當(dāng)我們聽到,自然很生氣,非要和他拚命不可。要是拿我們的思維力來一分析:罵,到底是什么呢?不過是由空氣傳來的一種音浪;對于音浪,自然用不著生氣。至于罵我的人呢?依著化學(xué)的分析,也不過是幾分之幾的氫氣氧氣等等的化合物;而被罵的我呢?也是和罵我的人一樣,幾種元素的化合物而已。等到死后,大家都物歸原所。如此,則所有罵詈,不過是一種氣體的流動,兩個機關(guān)打無線電而已,有什么了不得?到此地步,就無人無我,四大皆空了。

  以上均就知識略高的人說,至于知識太低的人,怎么辦呢?就有一種“念佛法”,即第五個方法。所謂“念佛法”,就是想到佛的三十二種莊嚴(yán)相。“念”便是“想”,后來又念出聲來,就成念書的“念”,從心中想而到口頭上念。

  從最低的數(shù)息,到最高的無常哲學(xué),都是方法。一大部分屬于“慧”,用“慧”幫助“定”,用“定”幫助“慧”,便是“瑜伽”。

  上述五種,都是禪學(xué)的方法,F(xiàn)在講印度禪的目的,即禪學(xué)的境界。此種境界,由各人自己去認識,其實都不一樣;至于印度禪的究竟,誰也沒有做到。

  記得清初有一個大學(xué)者,顏習(xí)齋(元),他是保定府人,最初當(dāng)蒙館先生,學(xué)做圣人。他有一篇《柳下坐記》,敘述他自己在柳下打坐的情形。三百年前的圣人,在保定府打座,到底到了什么境界呢?他說,在一個夏天,我坐在柳樹之下,看著那柳葉,真變成了美麗的綠羅;太陽光從這綠羅似的柳葉透過來,都成了一顆一顆的珍珠;他聽到蒼蠅嗡嗡的聲音,就好像聽到堯舜時代所奏的九韶之樂一樣。像他這樣,可算到了他自己的理想境界了,卻是到不了印度禪的究竟境界。

  印度禪的境界到底怎樣呢?計算起來,有好幾種的說法,現(xiàn)在略述其重要的:第一是“四禪”,也叫做“四禪定”。即:最初用種種法門幫助你消除種種煩惱欲望,到無憂無欲的境界,便是初禪。但初禪還有思想,,還要用腦,再把一切覺、觀都除去,自然得到一種“歡喜”,便是第二禪。但第二禪還有歡喜。連歡喜也不要,只有一種心平氣和、舒舒服服的“樂”的境界,便是第三禪。到了連這種舒舒服服的“樂”都沒有了,即得“不動處”,只是一種“調(diào)”,即安穩(wěn)調(diào)適,便到第四禪。

  初禪還用思想,第二禪還要高興,第三禪還覺舒服,第四禪則只有調(diào)和,要如何便如何,駕馭我們的心,好像馬師之御良馬,隨所指揮,無不調(diào)適。

  其次,四禪之外,還有四種境界,即“四念處”。此四處:

  一、“空無邊”,就是想到空處。如眼是空的,鼻是空的,一一的想,想到只有空,譬如藕,只想其孔,越想越大,全不見白的藕了。想到全世界,也作如是觀。

  二、“識無邊”,“空無邊”還有想,便是一種印象;想到末了,不但是空,連這空的印象都沒有了,便到“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一切都沒有了,便到“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既到“無所有”處,你也沒有了,我也沒有了,連想都沒有了,連“沒有想”也沒有了,此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常言說,“想入非非”,不是想,也不是非想,此理難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四禪是一種說法,四念處又是一種說法,并不是先經(jīng)四禪,而后到四念處。

  又其次便是“五神通”。所謂四禪和四念處,都是解放人的心靈,以便得到神通。神通計有五種,合稱“五神通”:

  一、天耳通,就是順風(fēng)耳。

  二、天眼通,就是千里眼。上觀三十三天,下觀一十八層地獄,一切都可看見。想到哪里就看到哪里。

  三、如意通,就是想變什么就變什么,好像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一樣。

  四、他心通,就是他人心里所想的,我都可以知道。

  五、宿命通,不但知道現(xiàn)在和未來,而且知道過去無量劫前生的事。

  總起來說,印度的禪,不過如此。此是粗淺的說法。從數(shù)息到“空無邊”處,都是“入定”,都是用一種催眠方法達到“入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