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法師答:《道德經(jīng)》第一章中講到“無”和“有”與佛法怎么區(qū)別?

  惟賢法師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同那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差不多。道家講“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這就把萬物看盡了。這是天相與人世的結合,天人境界的結合,《易經(jīng)》就是講這一套的。為什么講這個結合呢?在天為陰陽,在地為剛柔,在人為仁義;天講陰陽四時變化,地講剛柔,有山有水,生長萬物,但是要協(xié)調;而天地人,人在中間,就是協(xié)調的,以什么協(xié)調呢?以仁義之心來協(xié)調,有仁義之心,陰陽和諧,天地也就是和諧的,四時變化是正常的,假如違反仁義之心,陰陽不協(xié)調,災難就多,發(fā)生刀兵、水火、瘟疫等等,這是由人心來的,要抓根本。

  所以佛家、儒家、道家,總之來講都是修心,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儒家重在人倫,道家重在天人境界,清凈無為,返樸歸真,淡泊寧靜,減少貪心;佛家就高,由做人到成佛,做人在世間,成佛就要超越世間,成佛就要學菩薩,菩薩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yè),以大智慧不住于世間,以大悲心又要在世間,這個境界就大!就像那個蓮花,為什么說是蓮花呢?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生在污泥中、在五濁惡世中不隨污泥所轉,有大智慧!但蓮花又不舍污泥,吐出芳香,凈化濁土,這就叫大悲,這個精神很了不起,做個菩薩不簡單!

  那么,道家的無名是什么?就是一種無極境界,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這一種在佛家來講,還是在阿賴耶識的境界,阿賴耶識隨業(yè)支配,阿賴耶識生的時候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就有各種現(xiàn)象,就這么一個境界。真正的如來藏這些,必須要經(jīng)過修行,修戒定慧,逐步逐步才能把真如境界顯現(xiàn)出來,道家這個“無名”就沒有到這個境界。所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個無名是什么呢?就是在無極的境界,陰陽未分之境界,有名就是陰陽已經(jīng)分了,由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么來的。所以無名與有名,無名就叫潛伏狀態(tài),“無極”潛伏狀態(tài),有名就在“太極”以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么一個境界,萬物之始嘛!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在無私無欲之中,可以得到那個妙,但是由無私無欲,逐步逐步轉化了變成世間法,就是一般人的七情六欲,走正道的呢,就可以合乎正道,合乎那個無名的正道,走邪道呢就違反那個東西,就變成普通的凡人、庸人,可以這么區(qū)別。所以這中間要加以觀察,在觀察之中就要保持無名的境界,返樸歸真,清凈無為,返樸歸真,這中間很玄妙的。

  宋儒有一首詩,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人心惟危那個危是什么危呢?危險的危!為什么人心惟危呢,走的普通人的七情六欲,非常危險的;道心惟微,要走正道保持無名的境界,非常微細的;什么叫“惟精惟一”呢?就是要慎獨、要精細,惟一就是要專一、要有定力,專一不變,這樣子才能達到中道。所以,不管儒家的中道,還是道家的中道,都是不偏不依,陰陽諧和,陰陽不亂,合乎人心,稱之為中道。這個中道跟佛家講的也有區(qū)別,懂這點要看《易經(jīng)》,要結合老子《道德經(jīng)》,結合起來也好懂。

精彩推薦